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对未来社区商业格局影响深远

在零售行业充满变数的当前,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调控之手将成为未来影响行业变局的一大要素。

今年以来,商务部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支持、鼓励和引导零售行业发展,这其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相关政策最值得关注。

政策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未来城市商业的增长点、机会点都会集中在社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事实上,各地政府对于社区商业以及便民生活圈的推动已久。相关报道显示,早在2006年,青岛市就提出已经在社区卫生、养老、购物、文化、就业等五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刻钟便民服务圈”。2011年,商务部也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努力打造居民一刻钟生活圈。近年来,便民生活圈的打造更是被频繁提及。

从上述背景来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并非新闻,但直到今年,这一政策才引发广泛关注。而在全社会认知转变的过程背后是社区商业重要性的日益凸显。

首先,政府层面对于社区商业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商务部等多部门首次将原本零散以及侧重单一业态建设的社区商业,进行了整合开始系统推进,制定了明确、可量化的标准和目标,并通过市长责任制确保项目推进效果。

其次,目前,社区商业迎来机遇期。疫情与双循环的背景之下,社区商业具备的巨大潜力已然成为共识,在整个商业流通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得以显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相关政策的出台恰好扮演了加速器的作用。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政府对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推动,意味着社区商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陕西中商研究院主任史莹说:“政策出台的背后,是政府看到了社区服务对于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作用,以及社区经济广阔的发展前景,确定其中有较大的增长点,而非在看到苗头时就开始鼓励。

换言之,《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出台,本身就代表着社区商业发展前景向好,而后续《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下称《指南》)更是明确了建设标准,为实体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外,政策出台的背后,也代表着相关资源向这一领域倾斜。

可以说,对于目前承压较大的实体企业而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机会点。

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受制于各类因素,零售行业普遍存在对政策敏锐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将政策作用直接同补贴等支持措施画等号的问题。企业不能通过政策把握行业趋势,顺势而为,则势必丧失竞争优势加速掉队。

从单一业态到系统推进

社区商业格局明朗

《指南》指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涉及便利店、综合超市、菜市场、生鲜超市、早餐店等基础保障业态,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特色餐饮店、蛋糕烘焙店、新式书店等品质提升业态两类,涵盖超20种业态。

实际上,在社区商业的打造上,自2005年开始,商务部就先后开展了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早餐工程、双进工程、品牌连锁便利店等。但史莹认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将零散、孤立的社区服务业态按照属地商业特征和社区消费需求进行有机统筹,开始在发展生态体系上进行系统性推进,重点体现在“生活圈”的建设上。

就具体政策来看,丰富业态,补齐短板实现社区商业的系统建设,是“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的重要目标。

《意见》明确了,要优先配齐基础保障业态,建立商业网点设施目录或清单,已建居住区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优化网点配置,新建居住区必须统一规划和建设商业网点,并因地制宜发展品质提升业态。

这也就意味着,政策将向具备公益属性,原本经营难度大或微利经营导致的人员从业意愿低,市场空白大的业态倾斜。政府扶持解决生存、盈利问题后,养老服务机构、维修店、生鲜超市、便利店等刚需业态势必将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在丰富业态的同时,《意见》也在门店功能上提出“一店多能”的要求。丰富单个门店功能,在门店主营业务外增加打印复印、快递收发、代扣代缴等服务。进而在为居民消费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门店增加盈利机会,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在发展形态上,政策要求优先发展集聚式商业模式,重点建设改造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便民商业中心、邻里中心等,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需求。这也为专业的商业运营企业提供了机会。

而在从业者看来,《指南》与《意见》的出台也意味着社区商业开始向生活服务业转变。如何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将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和实体零售企业破局的关键。前文提到的丰富业态和丰富门店功能就是典型例子。

在此之外,“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打造,也在重构社区商业的服务模式。整合商户资源,打造聚合式线上服务平台;鼓励商家提供到家、到店等配送模式;提供适老化的居家照顾、助洁助浴等服务也对实体企业数字化能力提出了要求。而这也是实体企业应对互联网平台不断提升的履约效率冲击的关键所在。

《意见》指出,2025年通过打造“百城千圈”,建设一批满足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等标准的城市便民生活圈。

最新公布的30个试点地区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据了解,西安市计划在两年试点期内每年建成不少于10个便民生活圈,到2022年底完成13个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到2025年底90%社区达到基本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40%的社区达成高水平标准。福建已经上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小程序,上海、北京等地也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在这背后,不难看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性已然显现。宏观政策为社区商业的发展明确了方向,这个行业格局明朗。而如何从补齐短板、强化服务属性的政策导向中,挖掘并把握机会点也至关重要。

企业敏锐度欠缺

变革需走在政策之前

在陈立平看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契合长期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其推进落地将贯穿整个“十四五”期间,甚至持续更久。因此,可以说,这一工程的推进具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值得企业长期投入。

尽管当前,“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仍处在各地政府规划制定政策的阶段,鲜少有具体政策落地,也很难判断其影响。但政策文件多次提到“公益”“补贴”等词,也就意味着满足条件的企业能够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对于利润整体较低,生存难度大的实体零售企业来说,政策文件出台具体支持措施意义重大。但这些扶持策略对于零售企业的意义不止于此,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明确了行业发展趋势,指明了道路,企业应该把握机遇,顺势而为。

但一个显著的问题在于,存在不少企业将政策作用同扶持政策画等号。而目前由于各地针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具体政策尚未落地,因而企业仍未关注到这一政策。

在采访中,多数从业者都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目前并未发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诚然,这与政策暂未落地有关。但在陈立平看来,企业对政策感知度不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零售行业中的第一代企业家在文化水平、思维认知上的局限,因而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因而不能敏锐发现政策背后的经济趋势。

进一步来说,企业想要获得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利用政策是需要走在政策之前的。这是由于,一方面政策出台意味着趋势已经趋于稳定,此时布局已经失去了先机。

另一方面,目前政府对于企业的扶持策略已经转变为“以奖代补”,需要企业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获得奖励。原本想先拿钱再做事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

“企业看到行业趋势就应该去布局,不能等到政策出台再做。而打破人员僵化,适应市场变革主动转型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陈立平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