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万人围困战:日军补给被切断,老百姓抢劫日军,日军只能忍着
沁源围困战纪念馆
抗战时期,由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军队在与敌人的对峙消耗中采取了各种巧妙的办法,这也是我军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面对当时日伪军的残酷扫荡,我国军民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逐渐消耗日军实力,为我军在敌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日军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实力以及在各大战区站稳脚跟,通过不断建立“模范村”,推选维持会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这种方式在抗战后期的实施已没有那么顺利,甚至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一、日军来临,百姓迅速转移
沁源围困战就是《论持久战》的伟大实践,当时日军集结第36师团、69师团6个大队以及伪军共计7000余人对山西长治市沁源县的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我军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与敌人展开长达两年的战斗。最后,这场持久战共历经大小战役2700余次,日伪军伤亡4400余人,取得了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的抗战决心,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当时我军得知大批日伪军进攻根据地的消息时,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积极部署,将每个村的老百姓转移至山里。不过,由于时间比较紧迫,老百姓家中的粮食以及笨重的物资无法全部转移,无奈只能将粮食隐藏起来。我军民的积极反应和有效措施大大出乎日伪军的预料,当日军到达沁源县时,这里的老百姓早已不见踪影,连个向导都找不到。面对这种情况,日军在沁源县建立“模范区”来巩固自己的实力的想法瞬间破灭了。
二、日军为吸引百姓归来,施以各种恩惠
后来,日军不得不从外县找来汉奸,并在沁源县周围建立维持会,同时让伪军和汉奸到山区寻找躲藏起来的老百姓。当时日伪军发现山里的百姓时,他们的做法表现得让人出乎意料,面对百姓他们不仅不敢打骂,而且还好生照顾,遇到老人便扶上马,遇到生病的人及时给予治疗。为了让吸引百姓,他们不再检查“良民证”,同时对据点内的百姓施以小恩小惠,对其免费发放生活用品以及“出入证”,称拿着“出入证”可随意出入据点,日军的这些举动成为我国抗战史上的罕见之事。
百姓挖窑洞
这种看似好心的做法实则是“怀柔政策”,日军想让老百姓重回家园为他们提供粮食上资助,以便在此地能够站稳脚跟。但沁源县地区的百姓早已明白日军的意图,他们宁肯躲在山里忍冻挨饿都不愿回村当地人的“顺民”。面对山里百姓的困难,我军想尽各种办法提供各种帮助,尽量解决百姓的吃住问题。太岳军区积极从外地调拨一些粮食,调动群众在山里挖窑洞来渡过难关。
三、军民合作开始种粮、抢粮
老百姓抢粮
与此同时,沁源县百姓也努力帮助我军就解决粮食问题,当时一位百姓趁着夜幕悄悄回家将藏起来的粮食取了回来。我军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组织了“抢粮”小分队,在日伪军松懈之时偷偷摸进日军据点抢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抢出数千石粮食。后来,百姓不仅抢粮,就连日军晾在外边的衣服都不放过。而日军为了吸引百姓树立良好形象,对这种情况只好忍着。此外,我军组织百姓在距离日军较远的地方进行耕种,并组织民兵进行警戒,时刻提防日军的袭扰破坏。
四、我军获得最终胜利
面对县城内的日军,我军不断展开袭扰,并对日军的粮食运输通道进行破坏进而切断日军补给,沁源县的日伪军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战斗力逐渐衰弱。就这样,沁源县内的日伪军被我军民合力围困袭扰了长达两年之久,最终我军获得了胜利。后来,这场全县军民对日军的万人围困战成为一场经典的持久战役,彻底粉碎了日军的企图,坚定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我军的全面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