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八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八章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此章名曰:中正者生。

老子在这一章,述说了三个方面的意思:

1、民与政治的关系。民情很单纯,或者醇醇,或者缺缺;醇醇者,民风淳朴厚道,善信无欲,无为不争。缺缺者,民不聊生,不知所止,纷乱不宁。

老子把政治分为两类,闷闷,察察。

闷闷之政,有这几个方而的含义:执政者明道,守道,知大道之化;以道治国,不使治见于民,老子在第十七章这样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然。”以道其治国,其治犹如春风化雨,百姓无知无觉,而在大治之后,百姓体会到的是自然之治,而不是有为之治,自然之治,即无为之治。律令之有,若有若无,百姓不知其有,而心静然,律令虽有下行,一如和风细雨,而不雷霆霹雳。如此政治,可谓闷闷。

何谓察察:上下有别,人有尊卑、贫富、贵贱之分,一切皆有条律明文禁止,刑罚严酷不贷,物物有别,一如今天的警察遍地,法院林立,法文律令层出不穷。看似严明,终使百姓昼夜心有不宁。如此政治,是谓察察。

老子的以道治国,倡导闷闷之政,否定察察之治。

2、大道之理:

天地间,一切存在,都有其两面性,而万物的两面性,正是其生生不息与中正平和的保证,这就是大道。

用我们人对事物的看法,可以把一个方而的事物存在叫作福,相对相待的另一个方而叫作祸。人所说的福与祸,以大道来说,就是事物的两个方而,所以的相对,与我们人的狭隘之识有相似处,一个为福,是我们所认为的好(阳),一个是祸,是我们所认为的不好(阴)。老子说,人的自见是多么不明,人的自是又是多么的糊涂。你认为的福,岂不知包含着祸的苗头,或者说,你现在所享受的福,正是终有一天你必遭受的祸之端。而今天你觉得痛苦成分的祸难,其实包含着福之因,在这个祸难的前面,有着福的明天。

老子把这个大道之理,概括为这样的一句话: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为什么这样?

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有谁知道,无极而生有,有而复其无,这就是道化生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为阴阳,没有阴阳,就不会有万物。没有阴阳,就不会有万物的生生不息。人认为的正,其极就是奇,人认为的善,其极就是妖。不知大道,故不知祸福。

民之迷,其日固久。

人啊,自惑自迷太久了,所以,不知守道,不知避祸,不知守道,贪图福贵,不知守道,欲而有为。

3、以圣人喻言如何中正长生。

老子用四句话述说圣人之为,可谓治国之道。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方正,但不以自己的方正去强修人之邪恶,清廉,但不以自己的清廉强害人之利欲之行,正直,但不以自己的正直强虐人之不是非不明,明达,但不以自己的明达炫耀于人。

治国者,如此守正守廉守直守明,是谓以道治国。

老子在第二十八章这样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真正的大德,是自己守道,而不示于世,不示于人。更不能自己之德惊于世惊于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