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熟悉又陌生的语文课——听管建刚上“家常课”
管老师的东西好学、有效。——听课教师
一堂课感觉过得特别快!——学生
管建刚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意志,成长为小语界的一个现象级人物。2007年他首创“作文教学革命”,2015年他倡导“指向写作的阅读课”,都在小语界引发了巨大反响。我有时外出开会、学习、培训、讲学……会场之内说起管建刚,无人不知。更让人高兴的是,说起管老师最起劲的多是一线教师,这些教师,往往不分地域、无论西东,即使是较为偏僻的山区,也有管建刚的拥趸,他们一路追随,只因为“管老师的东西好学、有效”。
近十年来,管老师陆续上过很多精彩的作文课和阅读课,既有新理念的冲击,又有新方法的启迪,带给语文教师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对我来说,这依然还是我所熟悉的管建刚。但是,听他新近给四年级学生上的一堂“家常课”,我却看到了一个有点儿陌生的管建刚和一种从未看到过的语文课。
这是怎样的一堂语文课呢?
学习活动一:准确地读
读书。
上课了。没想到学生一上来就读了那么多。
先是读题目和作者,然后是3分钟自由读课文,管老师的要求很简单:“注音的字词反复读,不会读的问老师。”时间到,学生停下,管老师开始表扬:“刘青扬自由读的声音响亮、流利。熊美琳一开始读的声音很轻,后来越来越响!张祖睿遇到不会读的马上问,点赞。”
接下来读词语,管老师出示词语,让学生自由读1分钟。读完词语,读长句子。管老师用PPT展示课文中的两个长句子。管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学生读好后管老师又提了新要求:“再快百分之十,听我先读。”他示范后,学生再读,学生进步了。
读了这么多,总该结束了吧?出乎意料,管老师又让学生读课文,他说:“这次读课文,要求多字、漏字、疙瘩的地方,多读几遍!”这一次,学生又读了2分钟。教室里一片琅琅读书声。闹钟响了,学生似乎很不舍。
语文课上,朗读并不少见,但是,上课10分钟让每个学生都读了8分多钟,确实很少见。
学习活动二:抄写听写
写字与听写。
学生居然抄写了9分钟。
管老师有个简单的“武器”——闹钟。前面自由读用闹钟,现在写字也用闹钟。每个学习任务都会出现倒计时,时间到,读书要停下,写字要停下,作业没做完也要停下。管老师一按鼠标,屏幕出现9分钟倒计时,秒钟“嗒嗒嗒”地响动起来。学生们开始安安静静地写字。
我在一线教书13年,在教研室从事教研工作16年,不要说中高年级了,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拿出几分钟给学生写字的,也实在不多见。
这个教学环节用了12分钟。另外3分钟,管老师选了“幼”“嗅”两个字进行教学,管老师带着学生做读写字口诀,再进行示范。
乍一看,这里的教学并不出新,其实管老师抓住这两个生字的共性,提炼并“穿插”了书写知识,可谓精准指导。
学生写字,管老师则忙着巡视,观察学生任务单书写情况,随时点评学生,引导学生又快又好地完成。同时提醒已经完成任务单的学生出声背诵奖励题。做题期间,学生书写认真有序,背诵奖励题的声音此起彼伏。其间,陈芝彤、陶思睿等9个学生被老师点名表扬,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又快又好”,有的是“卷面干净”,有的是“已经抄完两行了”……
学生写了9分钟后,管老师要落实“一边抄,一边记”,方法就是当堂听写,共听写4个词“身躯、掩护、庞大、愣住”,每次报两个。
当堂抄写、听写,这一教学方法(环节)的道理、价值不用我赘述。熟悉的是写字,感到陌生的是时间如此充足。这是我从教以来从未听过的语文课。
学习活动三:熟读课文
读课文。
听写词语后,管老师又安排了朗读课文,又是12分钟。这一次读与前面学习活动一的读略有不同:一是读的内容除了课文,增加了4个关键句;二是读的要求提高了,比如同样的2分钟读课文,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升为“正确、流利、不拖调”。在学生自由读、齐读后,强调对4个关键句的朗读。同一个时间每一个学生都在读,老师随时叫停、随时范读。
听课到此,我耳边回响的除了读书声,还有“家常课”课堂管理口号。请听——
师:任务单放旁边。说停笔!
生:就停笔!
师:说坐正!
生:就坐正!
师:这次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不拖调。时间2分钟,时间—不到!
生:读书—不停!
师:2分钟,开始!(屏幕出示2分钟倒计时,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观察)
(2分钟时间到,闹钟响起)
师:时间到,说坐正!
生:就坐正!
师:检测大家的时候到了,说拿书!
生:就拿书!
师:我们齐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这些口号很简单。课堂上,管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看似一板一眼,读的过程、方法却各有巧妙——
有时,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比如,管老师说“说拿书”,学生一齐说“就拿书”,同时需要拿起桌上的讲义,学生一开始有点儿手忙脚乱,练了几次就熟练了。
有时,变着花样读,很好玩。比如,管老师说“时间不到”,学生齐说“读书不停”;管老师变化节奏,说“时间—不到”,学生很聪明,大声接道“读书—不停”;管老师继续换花样,说“时—间—不—到”,学生心领神会,仍大声接“读—书—不—停”。
课堂管理口号贯穿于整节课,学生像训练有素的学习部队。很奇怪,四年级的学生竟然兴奋于课堂管理口号,他们越对越响亮,越对越熟练,越对越兴趣盎然。熟悉的是读书声,陌生的是嘹亮、好玩、有效的管理口号。
学习活动四:当堂做题
当堂做题。
学生用时5分钟,要求不看书。两个题目指向的都是整体感知:一个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课文主要内容,另一个要求学生完成填空,概括全文。尽管学生读了好多遍课文,但要独立完成题目,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在紧张地思考着。
管老师在巡视中表扬“严守煜都做对了”“我要看看邹宇阳,不错”……先完成的学生出声背诵奖励题,这已是一些学生第二次背诵奖励题了(第一次是在学习活动二)。“家常课”是课上的每一分钟都被有效利用起来的课堂。
时间到,闹钟响起。
师:说—放—好!
生:就—放—好!
师:刚才周子灿说自己会背了,高光时刻来了。说看周子灿——
生:就看周子灿!
周子灿背出了奖励题,全班学生掌声四起。
课马上要结束了,管老师夸了两个孩子。一个是熊美琳,这节课上这名学生的朗读进步大,从不通顺到很流利。另一个是张祖睿,“张祖睿主动问了我两个问题!”学生们又鼓掌。管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张祖睿的写字速度也是数一数二的,期待张祖睿的字再漂亮些!”
不陌生的是做题,陌生的是当堂完成了那么多的学习任务,陌生的是管老师一句又一句、具体到学生名字和行为的表扬。
回 味
极简与极忙:让语文学习“回家”
谈永康
数十年来,我们习惯了关注教师教的方法、教的艺术、教的效果,习惯了关注教师语言的精彩、设计的精巧、应变的精妙,习惯了关注少数学生读得好、说得好、写得好。
管老师的“家常课”,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朗读、识字、写字、背诵、做题等,但是变化的是时间——朗读的时间、识字的时间、写字的时间、背诵的时间、做题的时间……都大大增加了!粗略估计,这堂40分钟的课,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的读课文、读段落、读句子、读字词、抄写、默写、答题的时间竟然长达32分钟,占了课堂时间的80%!
学生拥有了时间,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么多的时间来自哪里?用管老师的话来说,就是“管住嘴”,教师少讲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读、背、写,从而形成了简洁的课堂结构:读+写+读+写。
“家常课”的课堂结构极简,教学思路极简,教师行为极简,课堂上的学生、教师又极忙。学生忙了学生该忙的,教师忙了教师该忙的!每一堂课目标明确,学生忙碌而充实:忙着读,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读奖励题;忙着写,写生字、写词语、写重点笔记;忙着想,梳理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和相关习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有时间规定。老师呢,从前排到后排,从左边到右边,在学生间来往穿梭,忙着发出各种学习指令,忙着答疑,忙着示范,忙着激励。
这是多少人的共识:中小学语文课,本质是学习运用母语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大量读、识、写……当这关于学的道理、规律,突然落地在管老师的“家常课”里,听惯了“怎么教”的我们怎能不感到“陌生”!
然而,“陌生”的“家常课”不过是返璞归真,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之举,是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之行,一句话,让语文学习“回家”,让课堂“回家”,回到学生的怀抱!
管老师的起点在村小,从作文教学革命起,他就关注当下,着眼每一个学生,现在他的“家常课”,100%的学生“刚需作业不出课堂”,用课堂改革的方式实现了“双减”政策的要求。
“一堂课感觉过得特别快!”这是所有学生面对管老师的共同感受,因为课堂上他们人人有事做,而且时时有事做。下课了,一个个学生跑着去喝水,我拦住一个男生询问,答曰:“这节课,我读得口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