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与拜火教:从丝绸之路传来的神秘宗教 | 肉庄私房话【第四季】NO.36

-点击观看视频-
金庸先生笔下的《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个经典的渣男人物——张无忌。他还有一个明教教主的身份,曾经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教派,是为了武侠小说的奇幻色彩而想象出来的设定。没想到呢,历史中还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会举行“拜火”仪式的宗教。
拜火仪式场景
在山西博物院中就有一件重要的隋代文物,上面记录了关于这个曾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的宗教的秘密。这个宗教在历史中和明教并没什么关系,它有一个名字叫作“祆教”。也叫做“拜火教”。
隋代 虞弘墓汉白玉石椁
山西博物院藏
1.什么是拜火教?
以前我们都一直认为要了解南北朝至唐代的异域文明,最重要的是了解佛教文化。但这个拜火教,在这一时期背景之下,也占有极为重要的戏份,甚至我们曾经以为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符号、元素,有的可能并不一定都代表佛教,而可能与这个拜火教有点关联。
拜火教的出现与传播,离不开我们熟悉的丝路胡商“粟特人”。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起源于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有了一个中土化的名称“祆教”,也就是拜火教。相比于祆教,拜火教这个名字更加容易被我们理解,顾名思义嘛,信徒们通常要朝拜圣火,来完成他们最为重要的宗教仪式。他们认为火可以净化万物。
北朝石堂 石堂背面祆教大会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近代学者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中写到:「以火以光表至善之神,崇拜之,故名拜火教;因拜光又拜日月星辰,中国人以为其拜天,故名之曰火祆」。敦煌文书中也有对于祆庙的记载。
袄教二女神
唐 敦煌藏经洞出土
拜火教的教义,认为这个世界是二元对立的。一边是善,另一边则是恶。代表光明的真神,阿胡拉·马兹达。他先创造了火,再创造了世界和人。
真神阿胡拉·马兹达
而与之对立的是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在现实的世界和人性之中,善恶长期进行着斗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教义,告诫教徒们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信奉着正直和与善意。信奉拜火教的教徒在死后,要在钦瓦特桥接受神的判决,通过考验的人才能由仙人带路,升入只有光明、没有黑暗的天国。
虞弘墓石椁上象征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狮子,与象征恶神阿里曼的牛
拜火教在我们国土上流行源于萨珊王朝,萨珊王朝时期(约226—851),拜火教被立为波斯国教。在中亚地区可以说是十分盛行。然而传入中国的拜火教,虽然在南北朝至唐代的文化背景之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但是它并不像佛教那样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还是流行在粟特族群、以及中亚地区来中原经商、做官的人,以及部分贵族阶层。
2.一件文物揭开拜火教的神秘面纱
有关拜火教的信息,我们还需要从山西地区,那件重要的隋代文物着手,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发现了一座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的纪年墓,墓主人名叫虞弘,是中亚鱼国人。虞弘在北齐时来到中国,曾任职于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简单来说他的身份就是一名在华任职定居的高级官员。
虞弘墓出土的场景
虞弘墓志
最让人惊叹的是虞弘墓中出土的汉白玉石椁,与同时期本土的文物在风格上有非常大的差异,画面元素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石椁内外都有雕刻图案,并且施以彩绘,大约由50多个画面组成,内容涉及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还原了虞弘生前的生活场景。
当然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祆教拜火场景。祭坛燃起了熊熊火焰,祭坛的左右两边各站1位祭司。而祭司的形象也有极高的辨识度,为人面鸟身的形像。鸟是他们的战神的化身,祭司们化作鸟的形象,是为了守护圣火,祛除黑暗。
虞弘墓石椁底座正面的祆教神祇
现存于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神殿
此形象正是拜火教的标志,在今天伊朗现存的一座琐罗亚斯德教神殿上,我们能够看到这种几乎一置的人物特征,除了主体纹饰,石椁上还分布了辅助火焰纹饰,这也是拜火教的重要元素。相同的主题制式,在北周官员安伽、史君墓的石刻中均能见到。
安伽墓墓门上的祆教神祇
史君墓墓门上的祆教神祇
除了人面鸟身的祭司形象,还有另一种带有典型中亚异域文化、与拜火教元素的“带翼”神兽,偶尔也会出现在北朝至唐代的文物之中。比如位于山西九原岗的北朝壁画中,里面的升天图也描绘了这样的神兽形象。
升天图局部
北朝 山西九原岗壁画
这种带翼神兽主体并不固定,可能是飞马、飞鸟,或者是飞骆驼等等,在萨珊王朝的艺术中代表着拜火教“神的荣光”,常被王室用作装饰图案,有象征帝王权威的寓意。
虞弘墓石椁上的飞马
粟特,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 镀金银制胡瓶
而著名的唐代何家村金银器窖藏中,有一些錾刻此类元素的图案,也有很高的可能性是受此文化的影响制作的。
唐 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何家村窖藏
唐 鎏金飞狮纹银盒
何家村窖藏
唐 鎏金翼鹿凤鸟纹银盒
何家村窖藏
3.没落的拜火教
大约公元七世纪左右,因为萨珊王朝的覆灭,盛行一时的拜火教也逐渐衰落,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军队大败波斯,并对拜火教的宗教势力大进行打击。于是伊斯兰教在中东地区逐渐盛行起来。
而在异国的国土,拜火教也未能逃过一劫,唐中后期,会昌三年(843)唐武宗连颁敕令,禁止拜火教、摩尼教等在华传播。驱逐僧侣,没收寺庙及其中的财产,销毁经典画像等。有关拜火教的文物、建筑几乎不见,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因此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这个曾经辉煌的宗教,也只能通过少量的文物管中窥豹。
现存于山西的祆神楼
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时期,拜火教这一神秘的宗教曾经在特殊的历史时段短暂盛行,虽然不像佛教这样一直在我们国家延续发展,确是我们了解北朝至唐代那一段多彩绚烂的历史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