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治病身体好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以荷比卢为基地,从事全欧洲投资并购业务。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欢迎关注:鲁晓芙看欧洲。 合作请联系微信:Xiaofu_Lu
如果失眠,唐代大诗人杜甫给出了疗方,大声背诵其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两句诗为何有「疗效」,杜甫没有说明。
好怕晚上失眠背诵这句诗,结果把鬼引来了......
读诗,可以治病,可以强身健体么?
▲杜甫说朗读他的诗可以驱鬼治病。
《唐诗纪事》载:「有病疟者,子美曰:『吾诗可以疗之。』病者曰:『云何?』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疟犹是也。杜曰:『更诵吾诗云「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其人诵之,果愈。」
疟疾缠身, 吟诗驱鬼
古代迷信,疟疾是因疟鬼上身而起,只要驱鬼,病自能愈。杜甫(字子美)疗方之一,背诵其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两句诗为何有「疗效」,杜甫没有说明。这是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仍为左拾遗时,为救援罢相的房琯,因触怒肃宗,被罢官放还鄜州羌村探望家小时所作,引述的诗句出自《羌村三首》中其一。
按推测,在长夜将尽时,四周漆黑,有人秉持蜡烛照着女子玉容,应是颇吓人的,疟鬼可能也会害怕。或者杜太太的容貌还过得去吧,这样的治疗失败了。
「药力」不够?加重剂量。这次是另外两句诗:「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句子出自《戏作花卿歌》。可能这两句诗更加「吓人」,疟鬼也怕,果然离开病躯,「治疗」算是成功了。
南宋诗人陆游曾在《山村经行因施药》一诗中,叙述了他用诗为老人治疗头风病的过程:「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这位老者有没有因为读诗而病愈,诗歌没有交代。
以上二例,如果只迷信诗的神效,当然缺乏科学根据。但理性地分析,却并不虚无,甚至相当「接地气」。
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作诗?诗有什么用处?
《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意思是诗的含义是扶持,诗就是用来扶持人的情性的。人在精神虚弱的时候需要扶持,在身体虚弱的时候也需要扶持,读诗就能把你带入一个忘我的境界。
《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种忘我,有时是把人带离忧患(那管是片刻)的良方。
诗是妙药,有益身心
其次,优秀的诗歌都反映创作者悲伤、凄苦、失意、无奈、郁结等诸如此类的感情。
像上引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一对老夫妻这种恩爱的表现,是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种残酷的现实背景相纠缠的。「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这种生离死别的滋味不是人人有经验尝试的。凡能传世兼动人心弦的创作,总有人生不同程度和不同背景的悲酸在其中。
读这些作品,比对自己,个人的失意或一时的不济便不算得什么了。过去有社工曾有经验之谈:最佳的辅导方式是令接受辅导者知道:「你以为自己最惨?比你更惨的人不知还有多少。」有人比我更惨,这可能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使你不会随便放弃自己。在相同境况的某些时候,例如病,算得什么?读诗真有这种「疗效」啊!
当然,诗歌也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品。没有伟大的作家不是把作品苦心经营,期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尤其是中国的诗歌,由于语言的特性,一字一音,字音讲究声调。特别是近体诗或词,格式有极大的局限,要讲究体裁的结构美,而且字音要讲平仄,读来声调铿锵。
或者你会觉得创造这种体式的人有点儿虐待狂,但无疑你作不了,你却可读得上。当你沉醉于诗词美好的声情境界中的时候,有时你会觉得古人遗留了一份极优美珍贵的文学遗产,不只不会仇视古体诗创作者的虐待狂,因为你是这些虐待狂作品的获益人。你吟咏一首作品,个人精神投入美妙的世界中;引吭高歌,就是心肺功能也有大裨益,你说对疾病的治疗有没有帮助?
以诗治病,杜甫和陆游也许说得玄虚一点,但细心想想,这是一种精神治疗法。
常言心病还须心药医,诗歌就是一种心药,有时可能比药物还有效。但话得说回头,大病当然要看医生啦,尤其现已进入冬季流感高峰期。诗,就让它来对付慢性病吧。
编辑:鹤立高岗 格式: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