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客家】“船在水上行,人在船中舞”——平远船灯

10

17

平远船灯,是客家传统表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两次晋京,五次参加国际演出,九次赴省表演,屡获殊荣。2006年,平远船灯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平远船灯,是客家传统表演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两次晋京,五次参加国际演出,九次赴省表演,屡获殊荣。2006年,平远船灯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史料记载,梅州市平远县的船灯舞200多年前即由福建武平县传入,主要分布于差干、仁居、上举、泗水等12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当地民间便制作、排演船灯舞,以此来庆祝节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清朝顺治帝乔装出巡江南,到了福建沿海,晚上突然遭遇风暴,险些丧生,幸亏投宿在一条渔船上,在与船家祖父和孙女的言谈之中,顺治帝了解到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于是懂了恻隐之心,第二天早晨临别时,特赠夜明珠一颗,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以后,渔民们再也不受渔霸欺凌,而且有夜明珠之光,风雨黑夜,都可以出海捕鱼。后人便根据这一传说排演船灯。

平远船灯制作工艺独特,根据传统故事情节制造,舱的前上方正中央有一圆球灯,以模拟清朝皇帝恩赐的“夜明珠”,在其下方,镶嵌“圣旨”两字,船舱两边镶有对联:“江河湖泊波浪涌,远近通达逍遥遊”;船舱尾部正上方镶有顺治赐牌匾中“渔家乐”三字,两边对联为:“行舟驾入仙人境,鼓箫奏出太平歌”。同时,在船尾的彩架上,挂一盏用于照明的灯笼,以作夜行船之用。此两只“灯”就与道具“船”合称为“船灯”。船体两侧贴有对联,绘有三国、西游的人物故事,还饰有花束绸带,显得色彩鲜艳,华丽雅致。平远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凌铭,对平远船灯的船体制作在传承中进行了一次次的突破和改革。

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凌铭

以前船灯主要还是在我们平远境内演出为主,(1997年)接到任务要去北京表演,那时候我们就在想船要怎么来做,当时就开始在木船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改革,于是我们就保留了当时的船尺寸和风格,从材料上进行改革,那时候就把70斤的(木)船改成40斤(铝合金船),那时候就开始用(铝合金)拆装,组装装两条船的时间大概就要两个小时,等到了2015年的时候,我们就在拆装的基础上改革变成折叠,10分钟之内就可以把一条船组装起来,这几十年来就在不断地总结,不断的更新。

平远船灯的表演形式为边舞边唱,歌舞结合。由一男饰老翁,一女饰孙女,古代渔家打扮,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另一人则藏于舱内操纵彩船。表演时,演员主要模仿划船的动作,操船者则模拟船在水中飘荡的情景,相互配合十分默契,在小溪、大江、急流、险滩、暴风骤雨等种种假定情景下,惟妙惟肖地营造出'船在水上行,人在船中舞'的艺术意境。舞蹈最初以驾船捕鱼,歌唱渔家乐为表现内容,后逐渐出现了男女情爱以至劝世讽俗等多种题材;原以单船表演为主,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为从两船、三船到五船、六船,甚至兼有大、小船等多船表演。

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珍兰

出录音:因为在船里表演有局限,加上船舱里又还有一个人在操作船,所以操船的人和表演的人要非常又默契,特别是我们表演的形式(多样),会船、旋船,遇到风浪会旋船,还有跳船,所以学的时候会比较难。

平远船灯的伴奏音乐,以唢呐、笛、三弦、二胡等民间管弦乐器为主,为使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有时也增加锣、鼓、钹、铛等打击乐器;曲调多为传统民间小调,如《渔家乐》、《闹元宵》、《卖杂货》等。

平远船灯,这是一代代客家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保留和传承了祖辈最质朴的美好愿景和艺术财富。船灯经过200多年的沿袭,如今成为了平远人最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艺术,也深受海外客家人的喜爱,平远县因此曾被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船灯)之乡”。

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凌铭

以前船灯主要还是在我们平远境内演出为主,后来世博会、广福庙会,佛山秋游,甚至澳门、香港台湾,我们的船都走出去了。

《听客家》节目介绍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和客家文化向外传播的核心区。

梅州,是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里有动听的客家山歌、广东汉剧、汉乐,绚烂的烧火龙、有趣的五华提线木偶、席狮舞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客家古村落、围龙屋等古建筑和历史遗存,这里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原生态客家文化资源。

《听客家》为您展示丰富多彩的梅州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岭南客家文化。

本节目由梅州文化广电旅游局、梅州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

文稿:胡影     部分综合电视专题中心

播音、制作:胡影

图片来源:节目《梅州非遗》

编辑:余宸

审核:李琼、朱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