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性境遇与超越性
周六中午,和久不见面的同学在一起约了个饭。正相谈甚欢时,同学接了个电话。放下电话,脸色就变了。原来同学公公患有老年痴呆症,上午十一点出门之后就找不到了。从十一点多老爷子的儿女开始四处寻找,到现在均无有消息。正吃饭的同学儿子也坐不住了,忙开车去找爷爷。
吃罢饭,我开车送同学去到婆婆家,同学叔叔也赶到了。我帮不上忙,就不添乱了,告别同学回家。路上,不由得胡思乱想,想自己一天天走向衰老,记忆力下降的厉害,会不会有一天像同学家老爷子一样,连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呢?我这样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因为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我怎么敢痴呆呢?纵然老人百年之后,我还是不能痴呆,不想成为女儿的累赘啊!我可以不这样想,但未来啥样子,谁知道呢?真是令人灰心丧气呢!
身边同龄人的父母最小的也七十往上了,提起各家的老人,大多是满脸的无奈,有的甚至是无助。想想也是啊,这个年龄的老人,还有多少是身体健康的幸运者呢?做为儿女的我们,哪个心内没有畏惧之心呢?现在网上到处在宣扬要优雅的老去,可是当疾病找上你的时候,你还能当了自己的家吗?就像我这位同学的公公,也曾是单位的领导,衣食住行自然都是讲究的。自从患病后,讲究变成了将就,亲人们看着除了痛心,一点招儿都没。前年孙子结婚的时候脑子还清楚着呢,如今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午六点多,同学发朋友圈寻人。我默默转发,希望老人早日找到,回到自己亲人的身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昨天女儿转发的《边界性境遇与超越性》。又读了一遍,感觉同学公公的这个事情对我来说,也可以算是边界性境遇。那“边界性境遇”是什么呢?“边界性境遇”指的是必然与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的,界定了我们作为人的生存的境遇,特别是那些威胁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的境遇。这是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给这一概念的定义。
面对边界性境遇,又该如何应对呢?哲学家告诉我们,要瞪大眼睛直视边界性境遇,把它们当作契机去转变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三重超越实现本真的生存。刘玮老师结合雅斯贝尔斯的对边界性境遇的精彩分析给我们讲解了这三重超越是什么意思。我试着简单复述一遍。
第一重超越:我在边界性境遇中感受到个体的生存。
第二重超越:因为死亡的必然,我开始思索生存于我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
第三重超越:我基于之前的感受和认识,从我的自由出发,做出实际的行动来明确自己的生存。
哲学总是冷静与理性的,而我是个情绪化特别严重的人。倒还真需要哲学时不时的给个“当头棒喝”,免得我“沉沦”!好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