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法布尔和写观察日记/让学生用教材理解写作为学习减负
叶圣陶、法布尔和写观察日记
学以致用,在读写转换小课堂有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借助教材阅读,理解写作。
首先,学生必须完成单元习作。完成单元习作很多办法,让孩子们去种豆子,也有种蘑菇进行连续观察的,这是切合学生兴趣的学习实际设计的支架,符合了儿童学习的过程性心理,学生参与了观察活动,更容易完成习作。
写作文,更是一种思维创造的学习,学习这种创造性来自大量的阅读。
批改学生习作可以发现,学生的习作有了记录观察、记录观察心情、表达观察乐趣的过程。在习作的语言艺术性上,学生缺乏有效的理解。
究其原因是学生花了大量精力去做实验,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管理,事实上完成习作,更需要大量时间去思考和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
你看叶圣陶《爬山虎的脚》,他只是一段时间对天然植物的观察,再看法布尔《蟋蟀的住宅》,他是长时间观察自然中生活动物的结果。这使得他们不用在专注于种爬山虎和养蟋蟀,个人精力的重点自然落在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上了。
可以看到,叶圣陶说,“以前,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他的观察是生活常见事物的留心,深度体现出单元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它并不需要刻意地花精力观察,更注重用思维观察。如“不大引入注意……令人注意的是……;这就是爬山虎的脚之前描述部分;爬的过程和枯萎的部分。”这些细致的观察是留心的结果,是真实的连续细致。
同样,法布尔的观察,更体现出处处留心的艺术。其中,“洞可以随着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这些关于观察时间信息的提取,可以生成学生对“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深度理解。
因此,采用叶圣陶和法布尔观察的PK,促进学生理解“处处留心皆学问”中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的理解,达成对如何对观察进行创造性表达的理解,这样学习写作的理解过程便能充分体现。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所起的学习思考价值最终能不能够产生学生在“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的实践过程?
是相信学生养了动植物进行观察能理解写作,还是以阅读为本,关注语言,进行写作的理解为先的写作学习?学生喜欢用叶圣陶这样自然而然地细致观察记录身边事物,还是喜欢法布尔这样长时间留心观察做全方面记录,或者两者结合学生创造自己的留心观察过程,只有这样,活的写作理解才能产生,让阅读产生有利于对写作的理解,阅读本身的理解也就突破了。
这是一种写作上的减负。
END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