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战斗力太弱?论为什么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始终处于守势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自古以来中原汉族就与其他少数民族不断交融和碰撞,这种交融和碰撞不仅为中原王朝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原王朝的兴衰和更替。甚至可以说,中国几千年历史就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场斗争融合史。
但有些吊诡的是,作为先进文明的中原王朝几千年来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绝对的守势或劣势,譬如汉朝高祖时期的白登山之围,唐高祖李渊晋阳起兵之时称臣突厥,到了宋朝时期更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强势打压下偏安长江以南。到了元朝和清朝,甚至出现了少数民族统治河山的局面。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如果仅针对一个时期或一场战争的结果来看,可能我们会将原因归咎于将帅无能、皇帝昏庸等原因,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前面所说的这些都只能算是偶然的、主观的因素。那么导致中原王朝长期处于被动守势的客观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
第一,中原王朝处于守势只是一种假象
其实在中国历朝历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处于不断胶着拉锯的状态,最后才会产生一方败北一方称雄的局面。
上面我提到汉朝前期刘邦被围白登,但不过百年后,这种攻势之势便出现了逆转,卫青、霍去病奔袭漠北,歼敌十万,使其不敢南下牧马,到了东汉更是迫使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归附。
唐初李渊称臣突厥,但李世民继位之后便接连灭掉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等国,一统漠北,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天可汗时代。
就连“弱宋”在对外战争中也是胜多败少。
所以中原王朝并非一直处于守势,只是历代史书为了宣扬对外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便塑造出了一个长期处于外族骚扰,不得已奋起反击的光辉大义形象。
如果中原王朝一直处于守势,又是如何从最开始的中原发展到如今泱泱九百万辽阔疆域的呢?
第二,天然的长城——400毫米降水分割线
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在《中国的边疆》一书中提到在中国年降雨量分布图上,400毫米等值线东段与明长城走向惊人的相似。而400毫米年降水量则是农耕生产对水资源要求的底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长城既是中原农耕文明抵御游牧民族的一道屏障,也是农耕文明向外扩张的一个边界线。
说得更直白点,农耕文明扩张至长城边界时,就没有再向外扩张的动力了,因为长城之外便是“荒无人烟”之地,不再适合农耕发展。月满则亏,事物膨胀到极点就只有向内收缩的张力,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频遭外族袭扰,疲于守势的现象。
而与中原王朝相反,游牧民族生活条件远不如中原农耕文明,尤其是旱期雪季,草木枯萎,牛羊失去食物来源,对于游牧来说不啻于灭族之灾,所以在这种生死存亡之时,往往会爆发出惊人的求生欲和战斗力,进而不断向南方湿润温暖的中原迁移。
此进彼退之下,就呈现出了农耕文明处于守势,游牧民族处于攻势的局面。
可以说很多时候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交锋,中原王朝是为了能不能活得更好,而游牧民族则是为了能不能活下去。
第三,喝羊奶的战士VS吃大米的农民
虽然这么说会招致很多人的反驳,但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个人战斗力要强于中原王朝。这不是基因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一方面,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更侧重于羊奶、牛肉等高热量、高蛋白食物,所以身体素质自然要好于以小麦、水稻为食的农耕民族。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从小便需要掌握骑马、射箭、摔跤等技能,因为只有掌握这些,你才能正常参与日常生产,所以游牧民族天生便是士兵,一旦发动战事,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生产力转化为战斗力。
而中原王朝的生产力和劳动力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截然分开的,很少有人会骑马射箭,对于集体作战毫无经验,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有效战力。
所以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农耕民族往往很难与更加强悍的游牧民族相抗衡。
第四,幅员辽阔惹的祸
俗话说,兵马未行,粮草先动。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适合大规模生产的平原地区并不算多。早期古代中国的粮产区主要在关中和中原,此时若边关发生战事,后勤粮草运至边关前线虽然也是困难重重,历经波折,但距离尚不算太远,但即便如此,能达到前线的粮草也是十不存一。而后来随着汉人南移,政权的南倾,江淮和四川等地成了新的粮产区,如果此时西北边疆发生战事,后勤补给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隋炀帝倾百万之师三次远征高丽,均铩羽而归,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补给问题上。有人做过统计,在汉代,从江淮一带将粮食运往青海,在出发之时需要运出193担,才能有1担到达前线。其余的195担都在路途中损耗,或被运输人员消耗。由此可见战争对于后勤补给的要求多么苛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每一场战争对于整个王朝的消耗都难以想象,很多时候即便战胜,也是得不偿失。
第五,安土重迁,以和为贵
游牧民族崇尚武艺,崇拜强者,这种文化不断激励着人民向外扩张,发动战争。而反观农耕文明,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孔孟礼仪之道便一直牢牢控制着中国人的思想,讲究以和为贵,以仁治天下,普通老百姓更是由于血缘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体系,一大家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区,因此中国人都安土重迁,即便为了生计离开故土,死后也要叶落归根,所以中国人在血液中便没有向外扩张的文化基因。
综上来看,古代中原王朝并不像人们一贯认识的那样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也是互有胜负。至于强弱胜负,也要考虑所处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诸多因素,不可根据网上的只言片语妄下结论。
P.S上只是个人一家之言,肯定有很多不足和谬误之处,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各位指出和批评。
BOOK
柏拉图和食铁兽
微信号|bltsts
历史、人文、哲学、鸡汤、段子……
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