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年,北极海冰或将全部融解,大量生物面临灭顶之灾

北极熊作为会游泳的动物,竟然会淹死。这不是开玩笑,它们擅长游泳没有错,但不被淹死的要诀并非是像鱼一样在水里呼吸,而是能够把头露在外面呼吸。当它们的头也淹没在水面以下时,就会被淹死。

这种情况会真实发生吗?

会。随着全球变暖进程的不断加剧,北极海冰正在不断融解,并且面积屡创新低。我们知道,北极以海洋为主,同时有一部分陆地而许多漂浮在洋面上的海冰。如果这些海冰都消融了,那么能够供北极熊栖息的地方就消失了。有些北极熊因为迟迟找不到栖息地,在海水中游泳游到筋疲力尽,最终实在游不动了,就沉下去淹死了。

这样的情况,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北极海冰的面积真的在变小。今年9月16日,北极海冰的面积缩减到了472万平方公里,创下了年内的新低,也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值。在最近43年的卫星记录中,北极海冰面积最低的15个数值全部出现在最近15年内,可见今年出现的低数值绝非偶然。

(图片说明:北极地图)

最近,《地球未来》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作者在文中指出:目前的情况严重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果全世界继续现在的碳排放速度,那么最早在2100年,北极将会在夏天出现所有海冰全部融解的情况!

现在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冰,都让一些北极熊累得找不到家园而淹死。如果真的出现所有海冰都消融的情况,那么不需要人类动手,野外的北极熊恐怕就要灭亡殆尽了。不仅是北极熊,还有海豹等其他北极地区的生物,都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而遭遇灭顶之灾!

根据这项研究,地球上最后一块冰区位于加拿大和格陵兰岛北部之间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一旦全球变暖进一步恶化,这里就是北极熊、环斑海豹等大型动物以及一些甲壳类动物和微型浮游生物的最后家园。

加拿大还在这里建立了海洋保护区,旨在维护最后的一片冰区。其中一块面积达到了3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我国台湾岛的面积。它的名字叫做Tuvaijuittuq,这个名字来自于因纽特语,字面意思就是寒冰永不消融的地方。

但是别忘了,咱们古人有一句话,叫做“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同处于一颗星球上,就算有再好的保护措施,如果气候变化足够严重,这块所谓的保护区又岂能独善其身呢?

(图片说明:Tuvaijuittuq的位置示意图)

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北极的海冰已经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即便我们严格完成了《巴黎协定》中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提高幅度在1.5℃之内),北极海冰仍然也会因为已经上升的温度而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脆弱。到本世纪中叶,北极海冰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很可能也会因为太脆弱而四分五裂地零散分布在海面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Tuvaijuittuq这样的保护区至少还有残存的机会。但说到底,这些海冰是要为北极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但它又不是保证这里的生态完好无损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单纯地保护残存的海冰,不足以维护全部的生物。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全球碳排放的情况稍微超出预期一点,就有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北冰洋上无法形成丰富的硅藻群落;海豹没有办法建造自己的家园;北极熊也失去了足够多的海洋食物来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北极海冰还在苟延残喘,北极的生物可能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

为了防止这样的灾难真实上演,人类必须要联起手来,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这个岌岌可危的生态系统。

然而,这个愿望无疑是很难实现的,即使退一步,要求世界各国按照《巴黎协定》制定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计划并严格执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更退一步,不要再额外对这里的海冰做出破坏,同样是个目前难以实现的目标。

当前阶段,别说指望着全球保护北极海冰,相关国家不要再继续破坏我们就谢天谢地了。在北极,有大量的金属、贵金属、钻石、煤炭、石油、天然气……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势必会带来对冰层的破坏。虽然有相关的组织和规定被设立来保护Tuvaijuittuq,但附近的企业仍然乐此不疲地开采这些资源,而不是将精力放在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上来。

这还在其次,因为导致北极海冰大量消融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低纬度地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地球大气是一个整体,在经历一定的循环后,这些温室气体就会弥散到全球,导致北极也遭殃。所以,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北极地区的国家如何保护岌岌可危的冰层,全球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需要拿出行动来。

(图片说明:冰川融解)

研究人员还指出:北极海冰对于全球气温的响应相当快,这一方面意味着随着温度的升高,它们会继续融化;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只要采取行动,拯救这些海冰也是很容易的。

更重要的,是拯救这片海域的生物们。无数擅长游泳的动物,最终竟然是以被淹死告终。这是地球的笑话,也是人类的笑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