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 IDG投了一个上海交大团队,十万亿赛道呼之欲出|氢能|光伏|清洁能源|风电
当前,碳中和正席卷创投圈。
来源 I 投资界(ID:PEdaily2012)
作者 I 刘博
IDG资本又出手了。
投资界获悉,刚刚IDG资本宣布完成对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A+轮投资,本轮氢晨融资由IDG资本、临港智兆、北京京能、自贸股权基金等共同领投。
这是一家从上海交大实验室孵化出的创业公司。
2017年,在氢能变得愈发重要之际,一支交大创始团队正式创立了氢晨。
投资氢晨,是IDG资本新能源版图的最新落子。
早在十余年前,IDG资本团队就敏锐判断到新能源行业大有可为,开启了耕耘之路。
如今,在新能源领域的多个赛道,IDG资本均有系统性布局,投出了爱旭股份、高景太阳能、正泰安能、欣旺达、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九丰能源、海博思创、重塑科技、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小牛电动、星星充电等一个个知名案例。
当前,碳中和正席卷创投圈。
新能源,这条十万亿级的赛道已经摆在所有人面前。
01
上海交大孵化这家公司
刚刚融资出炉,IDG资本也来了
氢晨的故事,始于上海交大的一间实验室。
时间回到2005年,创始团队首次探索批量化制造技术在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
2006年,这支团队先后参与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获得了30余项专利授权,并且开发了高性能空冷、水冷电堆原型。
与此同时,在非化石能源的替代被学术界称作第四次革命的大环境下,氢能正在成为新的能源探索方向。
如何降低氢燃料电池成本,实现商业化落地成为一大痛点。
“氢能当然要发展,而且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创始人团队之一的易培云博士说道。
2017年,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一经成立,就吸纳了多位顶尖人才加入,当时全职员工50余人中拥有12位博士。
从小功率燃料电池起步,氢晨科技从应用场景的角度出发,凭借跨学科的联合仿真能力,从产品设计、制造再到检测,对不同的环节进行把控,最终实现电堆批量化制造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发展至今,氢晨也在逐渐壮大,从当年小小的实验室搬到了如今的上海临港新片区,建成了1000余平米的研发中心和近10000平米的生产与测试车间。
累计开发了80-150kW两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无人机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在氢能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氢晨,也得到了VC/PE们的青睐。
2020年2月,氢晨宣布获得A轮战略投资,由申能能创投资。
A轮融资完成后,氢晨去年顺利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一众VC找了上门。
据悉在新一轮融资过程中,每周都会有多家投资机构前来拜访,当中既有产业基金也有知名VC机构,IDG资本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5月,在上海奉贤临港园区的一间厂房里,IDG资本董事总经理刘知海第一次见到氢晨团队创始人之一的易培云,两个80后初次见面就聊了3个多小时。
这场对话不太像常规的投资者和创业者的见面,话题没有止于氢晨的发展,他们还把视野更多地放到了中国氢能行业及新能源行业的未来发展上,讨论了如何更好的解决能源问题和创造价值。
“新能源行业尤其氢能行业的门槛比较高,但我们第一次聊就发现有很多同样的行业观察和认知,真的碰撞出很多火花。”刘知海回忆。
长期以来,IDG资本对新能源领域都十分关注。
持续在研究发现行业发展的核心逻辑,识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希望能挖掘出行业内最利于解决主要矛盾、具有技术先进性或规模化制造优势的优秀企业,去支持其更快速发展,驱动新能源行业快速迭代。
而现阶段,氢能行业内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要解决降本问题,建立一个更清晰的降本路径。
刘知海表示,如果能够通过技术迭代创新实现更快速的降本,那么这家企业可能就可以立得住。
他将氢燃料电池比作汽车发动机,在这个发动机里最核心部件就是电堆,这恰恰是氢晨的主攻方向。
在经过大量的行业调研和梳理之后,IDG资本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氢晨。
通常来讲,VC对于科学家创业都会存有一些顾虑,担心商业化能力不足。
但在IDG资本看来,氢晨身上有两大特色:
一是包括创始人在内的核心团队技术能力很强,在氢能领域有非常深入的积累;
二是这支团队具有优秀的市场化、产业化能力,更坚定了IDG资本对氢晨的信心。
实际上,产学研结合一直为IDG资本所看重。
刘知海表示,科学技术是驱动先进制造行业的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型科学和技术的源动力来自学界、研究界。
在新能源行业中,不论是氢能、光伏、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等细分赛道,IDG资本所一直在寻找在学术领域里有很强积淀的带头人,比如此前投资的卫蓝新能源,就是IDG资本的又一个高效案例。
02
埋头布局十余年
IDG资本投出一整张新能源版图
氢晨,只是IDG资本新能源投资版图的一缕缩影。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风险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IDG资本早在十余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赛道。
在一些细分领域还没有被关注到的时候,投资团队就已悄悄入场。
这是一条需要耐得住寂寞的赛道——
由于具备制造业属性,新能源行业不会天然与C端产生直接联系,以致和终端消费者保持着距离感,相对不会有过快的正向反馈。
因此,投资新能源行业,对投资机构而言不但专业门槛极高,而且还要有一份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和激情。
另一方面,新能源行业也是一条充满巨大想象力的赛道,也是投资配置的必选赛道。
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回报足够引起任何VC/PE机构的重视。
“IDG资本是一家信仰科技、面向未来的机构,我们每天在探索的事,就是何种技术能引领时代发展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哪些优秀企业家能引领这些变化,新能源行业恰好就是不断被这种技术迭代驱动的。”IDG资本合伙人俞信华补充说。
多年下来,IDG资本亲历了这个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的萌芽、酝酿、波动和如今的起飞爆发。
以光伏产业为例,其在过去十多年里经历了数次大幅波动,屡次出现行业性亏损的现象。
经历了早期的技术迭代和积累,尤其到了近几年规模化制造优势的凸显,设备成本的不断降低,光伏发电逐步实现平价上网,这个行业终于突破临界点,在2019年前后进入爆发增长的阶段,越来越多投资机构涌入。
而IDG资本则是从2008年开始布局了光伏行业,投了包括爱旭股份、高景太阳能、钧石能源、正泰安能等多家业内领先公司。
其中,爱旭股份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9月,作为国内光伏电池龙头企业,爱旭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身后的IDG资本多年持续加注——
2016至2017年期间,IDG资本对爱旭股份累计投资了近10亿元,支持其研发新一代的光伏PERC电池技术。
须知道,彼时光伏行业尚未起飞,PERC电池的渗透率还只有10%,IDG资本的投资使得爱旭得以抓住电池片技术从传统BSF向PERC转型的契机,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电池片供应商。
同时IDG资本充分利用自身的地方资源优势,为爱旭持续对接到了义乌、天津、珠海等地方,促使其形成佛山+义乌+天津+珠海的多基地格局。
爱旭股份上市后,尽管股权比例经过若干次稀释,但IDG资本依然持有27.93%的股份,仍是最大外部机构股东和第二大股东。
梳理IDG资本对于光伏、动力电池、氢能、储能等细分领域的超前布局,不难发现一个规律:
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如今,他们对新能源领域的投资逻辑,始终依赖于对能源体系结构性变化的判断,再加上扎实的行业研究和理解,才能精准地在行业发展初期和酝酿阶段出手。
具体而言,如果一家投资机构能够深刻理解太阳能行业的发展趋势,理解能源行业具备由资源驱动转变为技术制造驱动的特点,自然会努力寻找有产能、资金、运营优势的规模制造企业,以及具有技术先进性和颠覆性的技术驱动企业。
如果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作为过渡型清洁能源-天然气占比严重偏低的能源结构性矛盾和解决方案,便不难预见前几年中国LNG进口量的高速增长,以及LNG接收站解决产业链痛点的稀缺性。
九丰能源就是这样投资逻辑下的一笔经典案例。
早在2017年,IDG资本基于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判断天然气在一次能源占比将显著提高,彼时国内天然气需求将迎来高速增长由于国内贫油少气,所以当时天然气的进口势必存在投资机遇。
为此,IDG资本研究布局了海外上游天然气气源,和中游LNG基础设施,同时还投资了当时国内唯一一家民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码头——九丰能源。
今年5月,九丰能源正式挂牌上交所。
能够挖掘诸多优质新能源项目的背后,是一颗对行业敬畏的心。
在刘知海看来,投资新能源要想避免踩坑,必须要沉下心来,去花大量的时间认真研究这个行业。
“能源行业是相对封闭的,并且认知门槛高,只有把整个行业理解研究透,我们才会去投项目,而不是冒然出手。”
03
今年,碳中和席卷创投圈
十万亿赛道呼之欲出
一路走来,IDG资本团队亲历了国内能源变革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刘知海分享了一个观点:能源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是推动整个能源行业不断演进的核心驱动力。
而在变化过程中,以“碳中和”形成全球共识为分水岭,可以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凝聚共识的过程。
以中国为例,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供需平衡问题,能源结构的优化是在化石能源内部从煤、石油转向相对清洁的天然气。
资本在这一阶段对清洁能源行业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以服务传统化石能源行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的项目为主;
二是以推动清洁能源新兴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凝聚社会共识的早期技术公司。
第二阶段,“碳中和”形成全球共识之后,“去碳化”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次能源结构中,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变成为必然方向,在此确定性之下,资本更为关注“去碳化”的具体方式和进程,关注能源的终端应用场景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新产品、新模式。
所以我们看到,一系列新能源相关政策也在加速落地。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 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 2021 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这意味着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
此外,国家能源局日前也表示,正研究出台《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及推动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构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政策措施。
今年以来,碳中和的热潮席卷创投圈。
不仅碳中和专项基金纷纷诞生,而且越来越多VC/PE机构开始将ESG、碳管理列为投资决策的必选项,这是以往前所未有的景象。
但众所周知,新能源投资与硬科技投资类似,周期长、回报慢。
俞信华坦言,新能源行业由于自身的制造业属性,回报周期长在所难免。
“既然选择投资这个行业,就要适应行业的特征。要耐得住性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实现“双碳”目标,毫无疑问将是一场漫长的征途。
这里面所涵盖的整个赛道,不只是万亿级别,甚至可达到十万亿级。
投资即是投未来,新能源正是一个攸关未来的方向。
可以预见,越来越多VC/PE机构将成立专门的新能源投资团队,投身到这一场历史大潮中。
互动话题
你看好新能源项目吗?
未来会跑出哪些独角兽企业 ?
如果说创业是一场人生修炼
黑马营就是向上生长最好的土壤
欢迎加入黑马营“一亿中流”加速计划
↓↓↓
点击底部分享、赞和在看,完成三连击,把好的内容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
点击关注i黑马,加入我们,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