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校品牌问题与李镇西老师的两次商榷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能否打造学校品牌?
——就学校品牌问题与李镇西老师的两次商榷
文 | 王正
身为一个四川人,生于蜀长于蜀,虽大学毕业即执教羊城,但对巴蜀教育家始终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李镇西老师也就成了我非常钦佩乃至崇拜的教育人。虽未曾谋面,但李老师“镇西茶馆”的文章我却常常拜读,每每奉为圭臬。但即便如此,也不足以影响我独立思考的习惯。
12月12日,拜读了“镇西茶馆”的原创文章《【李镇西】如果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就不是好学校吗?——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上的演讲》,在为李老师针砭教育现状击节叫好的同时,对他关于“学校品牌”的一些观点却疑窦顿生。于是心血来潮在文末留言:“一直很崇拜李老师,但本文关于学校品牌的观点,实在难以苟同!尽力把学校办好,得到社会更多认同,提高学校的美誉度,从而获得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如果这些校长都不能干的话,请问,校长还可以为学校干什么?学校品牌的形成,自有其支撑,无论是课程、文化,还是师资,社会并不想当然地傻而好骗,学校不可能靠广告和自吹自擂获取。学校管理有企业管理的思维,其实并不应该责备,反而值得肯定。圄于教育,迷恋教育,睥睨其他行业,或许终会害了教育,而不自知。教育的圈子毕竟太窄,难免视野不够开阔,把其他行业的精华拿来,为我所用,有何不可?教育的发展不仅应固守,还要避免‘唯我独尊’,应该‘与时俱进’。与李老师商榷。”
我本意为私下探讨,未敢奢望回应,但李老师尽显大家风范,不仅很快回复:“谢谢您!我没有绝对地反对‘品牌’,文中有说明。您的观点我同意。”并且作为“精选留言”,置于文后。作为晚学后进,我在感激之余,不免惶惶,惴惴不安,恐有冒犯之虞。
12月13日,“镇西茶馆”再推原创文章《【李镇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还是慎提“品牌”为好》。虽文末注明为2012年7月1日的旧文,但似乎是在强化前文观点,这又尤其让我那“突兀、另类”的留言显得有些尴尬。
认真阅读此文,深入思考后,我的疑虑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多了,于是打算就“学校品牌”,与李老师再次就四个问题进行商榷。探讨的范围仅涉及本文李老师的一些观点,就事论事,不及其余。
李老师认为,品牌起源于商业,是企业市场化运作以获利的方式,这自然不假。但据此就认为学校应该远离品牌,我觉得有失偏颇。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简单地将计划经济归属于社会主义,将市场经济归属于资本主义,都是错误的,我国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并且行稳致远,越走越好。
同理,“品牌”这一概念也不可能具有行业的专属性,不宜将其标签化、异化,甚而以远离品牌为荣。退一步讲,倡导学校打造品牌,只要没有失去教育的本真,能够把学校办好,即便是在将商业概念为我所用,又有何不妥?当然,提倡引入学校品牌概念,绝非赞成教育产业化、办学企业化,这无需解释。
何为学校品牌?学术概念众多,不一一细表。我认为,简而言之,学校品牌就是办学口碑。对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赢得师生的认同;对外,增强学校的美誉度,赢得社会的认可,这可以,也应该成为所有校长的办学追求。
李老师认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民办教育都可以打造学校品牌,独独公办义务教育不行。虽然这是考虑到义务教育作为基本教育保障的公益属性,但我仍然认为不妥。
不知道李老师是否关注到当前民办教育日益兴盛、公办教育日渐式微的现状,并探究其背后原因。以我所在的区域来看,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已然各据半壁江山,甚至民办教育隐隐有超越之势。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教师福利待遇持续提升等利好背景下,公办民办教育此消彼长的原因究竟何在?公办教育,背靠国家强力支撑,拥有大量优秀师资,为何仍会节节败退?这又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我始终觉得,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在于激发了个体的活力,推动了无数社会组织和个人奋勇争先,从而成就了今日繁荣昌盛之中国。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办学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这会否是民办教育得以兴盛的最重要因素?答案不言自明。
改革开放的阵痛,曾经在经济领域让大量高高在上的国有企业破产重组,大量职工下岗待业,最后涅槃重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教育领域,如果不能致力于激发和调动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会否有悲剧重演的可能?据此,在一个座谈会上,我们曾经较深入地探讨过“大教育局还是小教育局”更有利于推动区域教育发展、“大学校还是小学校”更有利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等问题,无不是在呼吁还校长办学的自主权。业内也不乏尊重、确立公办教育办学主体地位的持续呼声,并已初见成效,万万不可走回头路。
公办义务教育的保障地位、公益属性当然不可改变,但在这一基础上,在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的今天,我们能否给予公办义务教育校长带着镣铐跳舞的适度空间,而不是自行再缚枷锁?如果有,请从允许、倡导、支持公办义务教育校长办好学、办出品牌学校开始。
李老师认为,追求学校品牌的“真正目的”在于抢夺优质生源,并从“有悖教育公正与均衡”的角度,提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应该追求品牌,或者叫“慎谈品牌”。对此,我也有不同看法。
品牌学校是否具有招生的号召力?毋庸置疑,当然有。但据此就将招生作为学校品牌打造的唯一(或最主要)目的,毫无疑问,这是对学校品牌建设过于简单化的误读,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从招生角度看,出台有关政策即可轻易化解择优招生问题。以我所在的广州市为例,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一直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从今年开始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只能“摇号招生”,足以杜绝“抢夺优质生源”的现象。那么,是否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就从此都不必追求学校品牌建设了呢?当然不是,因为学校品牌建设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转变到“上好学”,“家门口的好学校”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热切期待,更高质量、更优质的义务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学校品牌由校容校貌、师资队伍、育人模式、精品课程、文化积淀等因素共同构成。进行学校品牌建设,正是学校对全面提升办学能力的追求,是对打造“有质量的教育”的追求,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具有公益、基础、保障属性的公办义务教育对此更是责无旁贷。
况且,何为教育均衡?这其实是指政府“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而不是指“学校发展水平的平均化”。低位的均衡、平均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因此,不仅民办学校应该追求品牌建设,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追求品牌建设更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重要的深远影响。
李老师似乎对学校品牌又并不反感,因为他对已有的品牌学校大加赞赏,一一例举;与此同时,却对学校追求品牌的意愿坚决反对,甚而上升到教育人“良知”的高度。这其中的逻辑令人费解。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品牌学校的造就也绝非朝夕之功。试问,今天的品牌学校当初是否也有过寂寂无名、羸弱瘦小的阶段?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正是因为一代代办学人不甘现状、矢志不渝、励精图治,方成就今日的交口称赞,能为一方学童提供优质教育。试想,如果历代办学人都安于现状、裹足不前,则如今学校势必“泯然众人”,固然均衡,貌似公平,但于一方学童而言,究竟是幸运抑或不幸?这是否更有违教育人的“良知”?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当然要坚决反对政府倾斜办学资源以人为造就“豪门大户型品牌学校”,当然要坚决反对靠宣传博出位的“名不副实型品牌学校”,我们同样要坚决反对那种“没有特色就是学校特色,没有品牌就是最大品牌”的所谓“无为而治”,实则“按部就班”的办学观点。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坚决捍卫在公平的办学基础上,师生勠力同心“内强素质、外树形像”追求品牌学校梦想的权力,即便他们是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即使我们不能给予他们财物上的帮助,但这个社会理应在道义上支持,在舆论上鼓励,在过程中为他们加油鼓劲,以助他们朝着品牌学校梦想一路狂奔。因为他们,同样代表着中国教育人的良知,正在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而倾尽绵薄之力。
虽几经犹豫,但终究还是鼓足勇气,把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以和李老师商榷,如有不当,还请李老师海涵。同时,由于才疏学浅、见识浅陋,难免有谬误之处,还请教育同仁不吝批评指正。
无论如何,此事都不足以影响我对李老师的尊敬和景仰,亦不会影响我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作者系广州市白云区颜乐天纪念中学校长、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