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说说“井田制”是如何兴起与崩溃的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社会性质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政治的动荡,因为一种社会性质会成就一批既得利益者,而变革要做的就是革掉这群人的既得利益,他们的竭力反扑亦在情理之中。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牛耕图

当上层建筑出现了不稳定,极可能是经济基础出现了变动,至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政治上的变动是如此。

牛耕和铁农具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和普遍推广,生产力得到了跳跃式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片“私田”被开垦,这就导致了以周天子所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的崩溃,经济基础面临崩塌已成必然之势。

而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飞鱼本篇就来具体说说“井田制”是如何兴起与崩溃的。

井田制的兴起。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杜佑《通典》

关于井田制的出现,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如果参考上述杜佑的言论以及《左传·哀公元年》中的记载:有田一成,有众一旅,意思是说拥有十里土地和五百士兵,或许可以证明井田制在夏朝已经出现。

当然此时并没有“井田”一词,关于这个词的由来,最早记载在《谷梁传》中: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意思是说古代三百步为一里,这种土地性质就叫井田制,而井田就是将方里900亩的土地分成九块,中间的一块为公田。

井田制

而耕作的方式,是八家农户先把公田上的农活给干完了,确保了公田的产量之后,才能去私田上劳作,这就是保证旧贵族收入的一种有效手段,耕种者对于土地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正如孟子曾说: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到了西周,井田制发展到了顶端,井田制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已不单单是一种土地制度,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官员俸禄的等级单位和控制奴隶的单位,到了西周中期,贵族之间出现了土地的交换,井田制解体的萌芽已经开始滋生。

井田制逐渐崩溃的过程。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春秋公羊传注疏》

西周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这也是春秋战国的开始,此时周王室的权威已经衰落,诸侯各自为政,原本作为周天子私有财产的“国有”性质的土地,渐渐变成了奴隶主、旧贵族的私有财产。

井田制是经济基础

公田需要交给王室赋税,而私田则不必,这就导致了“民不肯尽力于私田”现象的出现,当然这里的“民”更多意义上是指的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和奴隶主们,毕竟对于最底层的人们来说,私田的出现,只是让他们被剥削的方式转变了而已。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旧贵族们对于土地的占有欲也越来越强,当周天子想要从贵族手中夺取土地的时候,贵族强烈不满,而发出“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的牢骚。

意思是说,我们(旧贵族)有了田地,周天子想要夺走,我们有了奴隶,周天子也想要夺走,由此可见,井田制作为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动摇了。

战国时期铁农具

当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时,随之而来的是王室财政收入的减少,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羊传》记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意思是说初税亩率先开始按照以亩为单位征收赋税。

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不再区分公田和私田,只要占有土地,那么就要按照实际占有的田地亩数来缴纳赋税,这一举措后来被晋、楚等国效仿,可以说初税亩敲响了井田制的丧钟。

井田制被商鞅彻底终结。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杜佑《通典》

当鲁国的初税亩适应了生产了而展现出威力时,不合时宜的井田制渐渐地被诸侯国所摒弃,土地私有也被认可,又加上诸侯国的纷纷效仿,无疑把这一制度推向了深渊,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彻底终结了这一制度。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也就是说商鞅变法的内容已从法律的层面上废除井田制,鼓励人民开垦私田,承认了土地私有制,此外还允许土地可以被买卖,此举无疑刺激了民众的积极性,进而达到了“赋税平”的效果。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鲁国颁布的初税亩和商鞅商鞅变法可谓是划时代的,一个从法律层面承认了土地私有,一个从法律层面终结了土地“国有”,可以说这两项举措直接推动了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而自此之后,土地私有制被正式确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大部分为封建地主所有,而农民只占有其中的一小部分,而这种土地私有制也维持了2000余年。

飞鱼说:

商鞅变法终结了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土地“国有”,当然这个国有必须要加双引号,因为它的实质是以国家所有为名的国王个人所有,而后又演变成了以国家为名的贵族所有。

从这层次而言,井田制的国有性质和我们印象中的公有性质,也有千差万别,井田制的实质其实也是一种私有制,只不过他的所有者是以国王为代表的整个奴隶主阶级。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说说“井田制”是如何兴起与崩溃的,可以说井田制的兴起和崩溃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土地所有制只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周天子

以“石、木”为主的生产工具能够适应奴隶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但是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有了“质”的提升,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自然无法满足现状,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经济已应运而生。

当然,就土地性质的变迁而言,秦国虽然改革的时间较晚,但是它却是变革最为彻底的,真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秦国的经济基础向封建经济靠拢时,秦国的崛起自然已是水到渠成。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孟子》、《公羊传》、《左传》、《史记》、《谷梁传》等。

(0)

相关推荐

  • 常识积累(102)

    终将渡过时间的海 01 01 下列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知识及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拔河时,手长久握住绳子会发烫--摩擦生热 B.运动员举重前在手上擦"白粉"--增大摩擦力 C.跑到 ...

  • 三、商鞅为何废除井田制?

    商鞅所以要废除井田制,原因之一是当时有田畯查田,得悉农民多耕少报,挖少田岸.因此商鞅遂把阡陌(即大田岸)破坏,井田制度亦因之而废除了.且当时在政治上已由封建制度变为郡县制度,因此很自然地可以把大田岸大 ...

  • 古代井田制了解一下?

    文/子非鱼 学过商鞅变法的都会对井田制有点印象,"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就是说,在商鞅变法之前,我们的土地政策是井田制.施行井田制的时间至少是在春秋之前了. ...

  •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 ...

  • “井田制”是如何兴起与崩溃的

    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 ...

  • 宗法,纳贡,分封,井田制

    宗法制 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概述 世袭周王称天子,为天下政治共主,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天子 ...

  • UC头条:礼乐崩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与井田制的瓦解有什么关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春秋的故事. 公元前771年,犬戎将那个曾经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杀死在了骊山之后,其子宜臼继承了皇位,即周平王.由于都城镐京曾经发生过地 ...

  • 颠倒的历史常识:土地承包和“井田制”

    我们的中学历史课本上说,西周的时候,施行的是"井田制".那么,什么是井田制呢? 主流的说法,是田间阡陌纵横交错,象"井"字,故名. 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道理,但 ...

  • 老周公故事(中)——周乾辅佐商汤完善井田制

    商汤古都周公村第一龙城附近,属于太行山东麓丘陵半丘陵地域,往东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刚刚建立的商汤又逢三年大旱.商汤与周乾率领众部下四处找水,包括掘井觅水.先后在太子井.龙泉寺.玉泉寺.圣水寺.达活泉 ...

  • 井田制与北京城

    作者:王彬(鲁迅文学院研究员) 道路状态决定城市布局,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与井田制和王城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六朝古都,北京城的布局规划也受此传统影响.至今,北京中心城区的格局依然保持着历史的基本面貌,行 ...

  • 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作"井田".井田属周 ...

  • 汇总:你想了解的“井田制”,都在这里了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关于井田制的文章, 曾以为这篇文章就足够说明白井田了, "古代井田制了解一下?" 后来发现本人一直对井田制及废井田存在误解,尤其是对"开阡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