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实习大半年,到底学了啥?
一
2016年1月21日,此时距离春节只有17日。火车站的人很多,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疲惫却幸福。过年了,远离故土为生活而打拼的人们,终于可以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这是旅途奔波的疲惫,这是咫尺可触的幸福。抬头看了下周围,整个广场上,似乎只有我一个人是在背向而行。我知道,跨出了这一步,就不能再回头。耸了耸衣领,握紧行李箱,大步的走进了车站。窗外的风景在呼啸而过,此时的心情却异常平静,没有不舍,没有留恋,甚至有着点按捺不住的小激动。看了会儿书,又翻了翻手机,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查了下手机地图和时间,再有一个小时就要进入广州站了。准点到站,顺利的下了火车,又一头扎进茫茫的人海。随着人潮登上了地铁,前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摇了摇头,确保自己还未晕车。中午的时候终于到了,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面零散的坐着6个人,这就是我未来将要工作的地方。应学校的要求,MSW专业实习时间不少于800学时,也就意味着我将要在这个地方至少呆够4个月。XXX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家刚刚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专业人员不足、工作场地有限、办公设施不全、群众基础不足,就这样,我留下来了,开始了创业般艰苦的实习。
二
此次实习,是我期待已久的一次实习,迫不及待的离开学校,甚至连春节都不在家里过,很多人对此产生了疑惑,甚至质疑。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经历,也是我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过春节,很有必要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就是我这次的实习目的。
其一,四年的本科学习,基本掌握了社会工作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实务技巧,但是缺乏实践和经验。读研以来,心底总是泛着莫名的冲动,接触到“情怀”这个词,才发现四年多的专业浸染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的内心,开始憧憬社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但是“情怀不能当饭吃”,这种现实的警醒又让我心生怀疑和迷茫。我想借助此次实习机会,真正的走近社工,靠近一线,去用心感受,用心体验,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检验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检验自己是否能够为了心中的情怀和对专业的信仰而坚守。
其二,即将步入社会,意味着要离开家的庇护,独立生活,努力生存。在举国欢庆团聚的这一特殊时刻——春节,我选择独自到他乡,品尝一下孤独的滋味,给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不一样的经历和色彩。一直觉得,生活中总要有些不一样的经历才够丰富,生命中总要有些不一样的瞬间才够精彩,尝一尝未曾尝过的滋味,走一走不曾走过的新路,增加生命的厚度,丰富人生的阅历,不考虑对错,不计较得失,因为年轻,因为有梦,因为还能追。
三
2016年1月22日,正式到岗入职,任青少年领域部长一职,负责统筹整个部门的调研工作和年度计划制定,个案、小组和社区活动等服务的协调与执行、团队建设、文书审查和工作总结等。
XXX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于2015年11月成立运作的,是XX镇首家社区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由广州市XX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所承办运营。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致力于为XX镇45个自然村和4个社区的青少年、长者、家庭、残障人士等提供专业、系统的社会工作服务。
青少年领域重点服务于社区内14—25岁青少年,根据当地青少年的不同特征和服务需求将其分为三个基本群体:在学青少年、在职青少年和社区青少年。其中,在学青少年服务,主要以14—25岁正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以义工服务为平台,促进青少年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在职青少年服务,主要以18—25岁正在就业中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通过职业规划、技能学习、兴趣培养、人际辅导等服务,帮助在职青少年缓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社区青少年服务,主要以14—25岁既不在学又无就业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通过外展服务的方式协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增强社会生存能力。
由于XXX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新的项目点,是第一家入驻当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因此一切都是全新的,也是极具挑战性的。我是第七个加入这个团队的成员,将承担整个项目点青少年领域的服务拓展,也就是全镇50个村居14—25岁青少年的服务,心中的压力可想而知。从1月底直到4月,花费了将近3个月的时间,设计问卷、走访调研、沟通相关方、撰写需求报告和年度计划,其中每一件事都经历了重重的困难和障碍,在同工与督导的支持下,终于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5月份,青少年领域的服务正式下线开展,此时团队成员也增加到了三个,整个部门按照既定计划正在稳步前进中。很快就迎来了7月初的项目中期评估,又是一段紧张而忙碌的时期,赶指标、做活动、整理文书、录存档案,枯燥而繁琐。评估结束,也意味着我的实习工作即将进入尾声,社工机构的人员流动似乎成为一种常态,人去人来。8月31日,工作交接顺利完成,离开了工作半年的岗位,告别朝夕相处的团队,又重新回到了起点的地方。接下来,又是一段新的路程,对自己半年来工作中的所见所感所想,回味反思,只为更好的出发与前进。
四
长达半年的实习,1040个学时,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专业成长,无疑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实习的意义在于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所学,学会在岗位上如何工作,学会在社会中如何生存。同时,实习也是职业的敲门砖,通过实习来验证自己与所选专业是否契合,找到自己与理想中的差距,缺乏哪些必备的技能与知识,反馈到自己后期的学习中,继续提高自己。回顾整个实习经历,可将半年来的收获归结为以下四点。
其一,掌握了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手法,能够独立的开展个案、小组与社区活动。工作中,从第一个个案,第一个小组到第一个社区活动,每一次都身体力行,用心感受。做实务是一个新人社工最快捷的提升方式,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调用理论来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将课堂所学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务技巧和经验不断丰富。其中个案工作的开展无疑最具挑战性,面对一个陌生的案主,如何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收集资料、评估需求、制定计划,每一次服务都渗透了社工的精心准备与督导的专业支持。
其二,了解了社会工作机构的运营方式,并能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与管理中。选择一家新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点需要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有幸可以从头到尾见证她的成长,这也算我实习的一个目的。作为一名MSW,不仅仅要懂得如何做一线服务,更要懂得如何开发项目、管理团队,进而运营机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懂得了这些,才能有创新、有研究,站到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从1月底开始到7月中期评估结束,整个项目点的运营基本上趋于成熟,经历了这些,使我对整个社会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加系统。
其三,培养了自己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服务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一直以来,心中都坚定的认为,作为一个社工,无论他有多么丰富的理论知识,多么纯熟的实务经验,如果他缺少一颗社工的心,缺少社工特有的价值理念,那么他的所有服务都是空洞肤浅的。在服务中,尊重、平等、接纳、不批判,看似简单,却直接考验着一个社工的专业素养,遇到价值判断和伦理选择,如何做到以服务对象为本,发自内心的去同理,这需要每个社工在服务中不断去思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颗社工心都需要如此。
其四,锻炼了团队建设与沟通协作能力,善于调动团队积极性。作为领域部门的负责人,不仅要考虑如何开展服务,更要注重整个团队的建设,提高团队的整体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出最大化的价值。团队成员遇到问题时要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其勇敢的面对挑战,面对团队成员的情绪要设身处地的同理,适当的进行疏导,传递正能量,保持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内部分享会、线下小聚会、历奇爬山等,这些都是团队建设的有利途径,团队负责人要善于去开发利用。
五
工作中有很多收获,同时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有问题就有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社会工作反思,是一个社会工作者成长的必要环节,通过反思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问题,重新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较为清醒客观的认识。总结发现,大概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谈自己在实习中的反思。
其一,分清工作与生活。工作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工作。初入职场的人,很容易在工作与生活中迷失,让自己疲惫不堪却又无所适从。工作中缺乏效率,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常常把工作带回家挑灯熬夜,第二天又因为没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精神状态不佳,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是一种极不好的习惯。此外,工作中产生的情绪带回生活中,本该放松享受的时刻却愁眉苦脸,亦或愤懑不安;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带回工作中,处处甩脸色释放负能量,影响同事关系和工作氛围。上班期间工作,下班期间生活,给自己留一点相对独立的空间,喝茶,读书,散步,既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主动走出办公室。刚入职的时候需要做大量的需求调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缺乏经验、主动性不够,导致调研进程极慢,严重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每天坐在办公室想各种办法,写各种计划,但就是迈不出办公室的大门。后来由于时间和任务的紧迫性,终于坐不下去,硬着头皮去学校调研,没有校方电话就找门卫要,门卫不给就找学生问,找到联系方式后直接与校领导接洽说明来意,就这样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学生需求调研工作。从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反思,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缺乏主动性,如果不逼自己,也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做成这件事。所以,相信自己,主动出击,走出办公室的安逸环境,多与人接触和沟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其三,理性看待工作中的无力感。走访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甚至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他们的生活,我们想要帮助他们改变或缓解一下现状,往往却发现自己并不能真正的为他们带来些什么,有心无力,受到极大的挫败感。一个新入职的社工,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那么一直以来他所坚守并信奉的价值观念就会变得松动,甚至会质疑自己到底能够做什么。在督导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如何理性的去看待自己工作中产生的无力感,纵使我们有诸多不足,因为我们有信念,有希望,我们在关注,在努力,在争取,我们相信人的能力,我们以自身去影响,哪怕不能改变,但只要在努力,我们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
其四,课堂理论如何与工作实践相互反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真正工作的时候却发现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工作中似乎找不到理论的支撑,日常所做的东西好像任何一个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也能去做,课堂上教会的那些理论到了用的时候却又不总是那么回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事非常重要,那就是反思。一场活动结束后,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我这里到底运用了哪些理论,是如何使用的,和书本上的有何不同,同样,看书的时候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这些理论我可以怎么用,设置不同的场景该如何去用,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仍然会觉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但慢慢的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考习惯,最终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五,社会工作行业的“春天”何时到来。工作中经常关注整个行业的动态发展,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社会工作作为我国的一个舶来行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重建到如今,已然走过28个年头,期间赢得了显著的发展,亦获得了颇丰的成果。发展与反思同行,整个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待遇差、认同度低、缺口大、流失率高,这是业内人士对社会工作行业的普遍认识,这说明社会工作行业真正的繁荣期还未曾到来,社会工作行业的“春天”还未曾临近。那么,究竟何时才能迎来整个行业的“春天”,我认为至少需要以下三个条件的支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的行业准则和稳定的市场。人才是关键,准则是保障,市场是基础。整个行业正在大步向前发展,我们有理由期待更美好的明天。
其六,社会工作专业与社会工作职业的辩证关系。专业与职业有何关系,有人说专业是职业的前提和准备,职业是专业的结果和归宿,这句话不无道理,但我想说的是,专业和职业也可以相对独立。很多人毕业于社会工作专业,而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却没有选择社会工作,这样就被算进了人才流失率里面,也因此被别人标签化为“白学了”。还有一些人,当别人问起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他们对“社会工作”四个字唯恐避之不及,好像选择了社会工作就低人一等似的,当然这里说的有些夸张。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包容有爱的职业,选择与否都不重要,因为你一开始的选择,学习了这个专业,就已经注定终身受益。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理应受到欢迎与支持;不从事社会工作职业,也不应受到批判与谴责。一入社工门,终身社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