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从张爱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说起

1944年3月15日出版的《新东方》杂志第9卷第3期,发表了一篇张爱玲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存稿》,从她最初的虚构作品开始谈起,及于早年的写作及投稿经历。文章侧重点在讨论早期的未刊小说《摩登红楼梦》和刊于国光校刊的《牛》与《霸王别姬》,许是因为楚霸王与虞姬哀史,熔战争与爱情这两大类热门主题于一炉,故受到作者的偏爱吧,便大段大段介绍故事情节并摘录其中动人的文字,导致文章结构略显失衡,令旁观者读来颇感不耐。但如将之视为张爱玲早期阅读史、写作史的第一手材料,倒也不无研究价值。尤有可说的是,等到12月张爱玲结集出版散文集《流言》时,又在该文第二段后、第三段前,添入一页插图,标为“第一封投稿信”,之前并以括号形式附有说明:“似乎我从九岁起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了,但那时候投稿《新闻报本埠附刊》几次都消息沉沉,也就不再尝试了,直到两年前。”

说起《新闻报》,张爱玲与之的缘分委实不浅。《公寓生活记趣》透露她与姑姑二人合订一份《新闻报》,每日由一个开电梯的人过目后才送上来;《到底是上海人》里提及“《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写着“'友情所系,讵不大哉!’”说这“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她还曾在《诗与胡说》里肆意贬低鸳蝴派前辈作家顾明道在《新闻报》上的连载小说《明月天涯》的情节设置不合情理,甚至还拉来了旁证:“有个表姊,也是看《新闻报》的,我们一见面就骂《明月天涯》,一面叽咕一面往下看。”前述的说明文字则表明,自童年起,她就与《新闻报》搭上关系了。

这第一封投稿信为手写体,原无标点,为了便于展开后文,冒昧添补如下:

记者先生:我今年九岁,因为英文不够,所以还没有进学堂,现在先在家里补英文,明年大约可以考四年级了。前天我看见“附刊”编辑室的启事,我想起我在杭州的日记来,所以寄给你看看,不知你可嫌太长了不?我常常喜欢画画子,可是不像你们报上那天登的《孙中山的儿子》那一流的画子,是娃娃,古装的人,喜欢填颜色。你如果要,我就寄给你看看。祝你快乐。

晚年的张爱玲透露说,自己虽说从小热爱绘画,却是在母亲的鼓励下才尝试投稿:我“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也没人视为天才。不过因为小时候我母亲鼓励我画图投稿,虽然总是石沉大海,未经采用,仍有点自命不凡,仿佛不是神童也沾着点边。她初次出国期间,我就已经天天'画小人’,门房里有整本的红条格账簿,整大卷的竹纸供我涂抹”。(《爱憎表》)

投稿信中所说的“画子”,不知是安徽还是南京方言,总感觉乡音未改。又如“娃娃,古装的人,喜欢填颜色”,读来也很有些费解。其他诸如《新闻报本埠附刊》编辑室启事、张爱玲所见《孙中山的儿子》的画之类,全都未经人言,倒也值得作一番深入探究。

两年前,为了撰写拙文《柳雨生与小报》,我利用工作余暇,逐日翻阅“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的《大上海报》(1943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28日),当翻至1945年1月7日该报,发现一篇刘凤《张爱玲与余爱渌》:

张爱玲是一个写小说的女作家,余爱渌是一个译写西洋杂志文的作家,两个人各不相干,实难相提并论。然而世事说来多怪,所谓无巧不成书,原来也不仅是书而已。

张爱玲最近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她的小说集《传奇》给人的印象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总使人觉得它的作者太不平凡;而读完了《流言》则觉得作者是一个颇可亲近的人,因为《流言》正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对于人生种种相的供言。就在这本《流言》中,作者提起她最初投稿的故事。那时候张爱玲九岁,她画了一张画投给《新闻报》的“本埠附刊”,同时写了封信给附刊的编者小记者先生。信中对于该刊所发表的《孙中山先生的儿子》一图深致赞扬。而这幅画正是余爱渌画的,他那时只有六岁。

这是一件巧合的事,然而也确实颇为有趣,够得上一则文坛逸话。

日昨和余兄谈起,他也大笑不止;下走谓此正是认识张女士的大好机会,因为她是最初赏识余爱渌图画的人。余兄更谓,他的搁笔不画也就在见到张女士小说中的自画插图以后,他觉得张爱玲的画太好了,所以自己也不敢画了。

为了不掠人之美,必须得指出,上述短文首见于《旧闻新知张爱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唯编者肖进不知何故,对个别字词进行了删改。今一仍旧貌,以免误导。

余爱渌是谁呢?他本名徐慧棠,又有笔名康悌露、单庆舫、端木洪、罗薏等。(详见萧持隆《云烟录·春秋班底》,《繁华报》1945.5.15)至于刘凤文中所称幼年张爱玲对余爱渌画作不无推崇之意,若推敲张爱玲投稿信原文,似无此意,看来只是作者的故弄狡狯,稍有攀扯名人之嫌。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沈寂在回忆文章里说过,徐慧棠为柯灵主编的《万象》青年作家群里的“五虎将”之一,才华横溢,译作颇多。

余爱渌的原画究竟如何?竟能让九岁的张爱玲特意提及,语气中还透着不服气?经过一番搜寻,终于被我找到:它是一张漫画,题为《中山先生的儿子》,由“务本女学一年级七岁徐慧棠画”,刊于1929年8月21日《新闻报本埠附刊》。

将此画与孙科当年的照片相对比,但见徐慧棠小朋友笔触虽稚嫩,却寥寥几笔,便准确地勾勒出孙科的外貌特征:圆圆的脑袋,梳成三七开的短发覆于其上,鼻上架着一副标志性的圆框眼镜。简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考虑到年龄之小,更令人惊异。

再看漫画下方徐慧棠与小记者的对话:

小记者先生:这画能登在报上么?画得不大好呀。我现在在务本女学校一年级读书,下半年要升级了。我今年七岁,住在西门唐家湾肇周路四百二十三号新康米店家里。徐慧棠鞠躬。信封是我姊姊慧菱写的,他在务本女学二年级。(小记者说:可爱的慧棠妹妹,你画得很好,已经替你制版登在上面,还希望你以后再画几张好的给我。并且以后连信封都要你自己写,因为你的姊姊是二年级,你下半年也要升到二年级了,当然你也应该写信封啊。)

这里编辑“小记者”误以为写信者是女孩,实际当然不是。为表慎重,我特意从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馆藏中翻检出一本1930年印制的小册子《上海特别市立务本女子中学附属小学行政组织》,其中“附属小学校概况一览表”里显示该校位于上海西门黄家阙路,1929年9月改组,秋一至秋四年级招收若干男孩,只是比例偏小。

今按,“小记者”即《新闻报》编辑严谔声(1897—1969),据说这笔名是为了纪念他在青年时访问孙中山后,写了上万字访问记而使用的。严氏原籍浙江海宁县,1917年来沪,两年后亲身经历了源自北京的“五四运动”对上海商界的巨大冲击,于是逐步产生民族自决的意识,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深植于脑海中。不难揣想,当他收到这幅《中山先生的儿子》的漫画,仅仅看到题目就会感觉亲切吧,更何况画得那么逼真,又充满童趣,不喜欢才怪嘛?至于张爱玲的投稿信呢,中文既讲得疙里疙瘩,又说要画古装人物,简直是言语乏味,画题老旧,如此一来,自是难入编者的法眼了。

《新闻报本埠附刊》创办于1926年4月1日,与《申报》随报赠送“本埠增刊”类似,它也是随报附送给本地读者的。这一附刊的创立,有其独特的功能,正如赵君豪在《中国近代之报业》书中所评述的:“中国报纸,为增加广告计,遂增设一种本埠附刊,所收广告刊费,较为低廉,而其销路,亦以本埠为限。本埠附刊之广告,其效力只及于一地,故文字方面之材料,亦专论当地之事,如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商店消息以及其他一切无关外埠之琐事,均归于此刊。”

最初主持《新闻报本埠附刊》的编辑是徐耻痕(本名梦兰),等到他于1929年离开之后,便由严谔声接手,随即对附刊的栏目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大量刊登妇女儿童作品,各界新闻栏目除了保留商场新闻、电影新闻以外,其他栏目取消。办至1929年4月25日,为了活跃版面,鼓励普通读者参与,附刊发布《本刊特别启事》,开始向社会广泛征求“儿童作品(文字图画均可)”,7月8日至8月17日连续多日,重复刊登《本刊特别征稿启事》:“本刊现须征求妇女及儿童作品,无论何种性质,均极欢迎,惟以简短而有趣味者为贵,每篇最好勿超过五百字,照片、图画、诗歌、童话,尤为适用,酬报特别从丰,来稿如附有邮花,不合当即退还,切盼女著作家及小朋友们勿吝赐稿为幸。”

不难推断,张爱玲大约先后看到8月17日的征稿启事,以及8月21日徐慧棠的漫画,深受鼓舞,遂兴奋地写下那封投稿信,寄去一篇杭州日记,孰料石沉大海,惨遭退稿,幼小的心灵想必大受打击吧。好在她能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终于在多年以后登上文学舞台的中央,大放异彩,充分成就了一番文学事业。

说起画漫画、投稿,同样是从小就喜欢画漫画的丁聪,成功率要远高于张爱玲,他“从初中三年级开始向社会上的报刊投稿。最初是投向上海《新闻报》的。本埠附刊它每周都有一个漫画专栏。我这时开始拿到稿费,尽管每幅画仅一元钱,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就蛮开心了”。(《转蓬的一生》)好在张爱玲在中学时代也有了首次的成功经历,且所获稿费单价远高于丁聪:“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童言无忌》)

对于“小记者”严谔声,张爱玲似乎是其作品的长期读者,身受“影响的焦虑”之苦。如《雨伞下》里写道:“某一次在雨天的街头想到这一节,一直没有写出来,因为太像讷厂先生'茶话’的作风了。”讷厂即严谔声的另一笔名,“茶话”是他在《新闻报》主持的另一种综合性副刊。

(0)

相关推荐

  • 重男女情的民国报人严独鹤

    严独鹤(名桢,字子材,独鹤是号,以号行)民国(1912~1949)间以主笔上海滩上的著名报纸<新闻报>的副刊而驰名南北,为上海新闻界之杰出人物也.不才冠此篇文章本应主要突出伊著名报人的身份 ...

  • 《文缘报》投稿邮箱 | 《文缘报》征稿启事

    <文缘报>征稿启事   <文缘报>为不定期文学报刊! <文缘报>公众号平台以刊发文学作品为主,其他文章为辅.请大家踊跃赐稿,体裁不限,字数不得超过5000字.投稿作 ...

  • 《论新离婚法草案》一文的编辑部按语

    ​<论新离婚法草案>一文的编辑部按语[84] 这里登载的这篇批判离婚法草案的文章是从莱茵法学的观点来论述的,而前些时登载的批判文章(见<莱茵报>第310号附刊)[85]是从旧普 ...

  • 徐卓呆与郑逸梅的沪上旧居 祝淳翔

    . 徐卓呆与郑逸梅的沪上旧居 祝淳翔 . 徐卓呆是早年间沪上名人,最初留日学体育,回国后与夫人汤剑我合作办过体操学校.后来转行文艺,写滑稽小说,编笑话集,甚至拍滑稽电影,终于博得"笑匠&qu ...

  • 祝淳翔:王安忆《长恨歌》故事原型考

    ​关于<长恨歌>的写作缘起,王安忆如是说:"许多年前,我在一张小报上看到一个故事,写一个当年的上海小姐被今天的一个年轻人杀了,年轻人为什么要杀她,我已经不记得了,读时那种惨淡的感 ...

  • 什么是祝由术!祝由术的由来!第一集!

    什么是祝由术!祝由术的由来!第一集!

  • 第一封情书:如果有一天

    我们约定在泰山看日出. 我多自私啊.那里多寒凉啊,人家都穿着军大衣,你为了我执拗地选择脱掉军大衣,忽然所有人的眼光投向了你,你只是正视着我的眼睛,慢慢地,飘远,消失在了我无数次孤寂苦寒的深夜里. 我曾 ...

  • 美人撕碎32岁粟裕的第一封情书,亲眼目睹一场决战后,改变心意

    #新四军为什么后来特别能打?#有些自媒体说粟裕有两任妻子詹永珠和楚青,其实是不对的,粟裕一生只有一个妻子,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人,楚青的原名叫詹永珠.为了不连累家里人,很多战士都改名改姓了,粟裕也是改 ...

  •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第一封,5个看点反映中国现实情况。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第一封,5个看点反映中国现实情况。

  • 中秋:从伦敦寄回上海的第一封家书

    亲爱的妈妈: 今天是这次来伦敦的第七天,我开始写这封信的时间是2017年10月3号伦敦当地时间19:35,你们应该此时正在梦乡(2017年10月4号北京时间02:35). 一直计划着要写一封家书给你正 ...

  • 第一封每周家书: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2018.07.04 10:07 Central House 参加完实验后的我(照片由这个实验的设计者拍摄) 之前不是没有寄过家书给妈妈(比如刚到英国的中秋),但今天不一样,今天是我上周请妈妈和我约定 ...

  • 2019年第一封与弟书:为什么我们要改变?

    题图 依然源自我在Youtube看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这个课程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也有) 前言 新的一年我也会在GEO开始更新我写给弟弟的家书.我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姐姐,但也是一个愿意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