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发布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桃源,在桃米社区感受“社区营造”
来自各地的人们都能看到你思想的闪光。请致信sgke123@163.com/加入Q群282532756
-------------------------------------
写在前面
过去30多年,国内经济飞速发展,GDP已经位列世界第二,期间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流动人口与留守儿童等问题,往日的乡里乡亲熟人社会彷佛被这高速增长的经济浪潮冲淡了,冲散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走到一起,建立一个新的社区,他们将面临重新构建熟人网络的挑战。这几年,“社区营造”这个概念在国内很热,与同行交流,时不时都会提到这个字眼。也许,是时候放慢我们急促的脚步,平静我们躁动的内心,重新找回往日那个守望相助的家园,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桃源,未曾离去……
台湾社区营造初印象
在赴台前,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参访单位进行了初步的认识。
台湾的社会工作受宗教和美国社会工作理论、实务的影响,早在1950年代初就已引进,在1970年代中得到快速发展,到1990年代,开始进入立法和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渐进式的引进、推广、培育、发展,现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经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台湾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市民生活的和谐安定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湾的街景,楼层不高,有很多机车在穿梭
台湾社区营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开始,强调社区资源整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等三方力量,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他们以加强社区与政府互动,扶持社区文化发展、人才培育等工作为突破口,逐步将社区营造拓展到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社福医疗、产业发展、环保生态与环境景观等领域,并于本世纪初形成“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所取得的成绩得到台湾社会的认可,经验被欧洲一些发达国家所借鉴。
何为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系针对不同种类的社区议题而行动,日本的宫崎清教授主张将这些议题区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类。
“人”指的是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
“文”指的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
“地”指的是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
“产”指的是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创发与行销等;
“景”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关于“人”的营造
在台湾参访的过程中,发现当地人普遍都比较有礼貌,经常会把“谢谢”、“对不起”、“感恩”挂在嘴上,这对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桃米社区的导赏员是来自社区的居民,大多数为社区的家庭妇女,第一,她们时间比较充裕;第二、她们相对于外来者更加了解社区,更加热爱自己的社区,她们有优势做好这份工作。台湾新故乡基金会坚持要求村民接受他们举办和组织的各种培训,通过各种方法,让村民们了解社区发展以及生态发展的理念和知识,引导他们一起讨论、策划,并共同做社区建设。因此,社区营造,“人”的营造是核心,是起点,也是终点。
关于“文”的营造
台湾,儒家文化浓郁,在进入桃米社区的门口,就可以看到一座寺庙,逢年过节,社区的居民就会聚集到一起开展庆典活动,同时这里也是一个重要的居民议事地点,他们遵循着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传统,为居民营造一个相聚的时间与空间。笔者回想以前家乡逢初一十五,都会在土地公社稷举办庆典活动,全村居民集体集资,临时搭灶,齐拾柴火,煮粥煮肉,在按人口分配到各家各户,这是儿时美好的时光,令人回味的味道。后来,随着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该习俗在村里便逐渐淡化,村民一年到头相互见面越来越少了。反观当前深圳的城中村,它们具备有浓郁的宗祠文化,或者客家文化,在此类城中村的社区营造中,宗祠文化与客家文化有很大的挖掘空间。然而,深圳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大多社区都是新建的现代化小区,需要从“开放、包容、创新”等深圳城市核心价值观中发掘属于本社区的特有文化。
关于“地”的营造
中国人信仰风水学,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桃米社区,生态系统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921大地震后,重建社区初期,在专家的指导下,居民开路,疏河道、挖池塘,种植适宜的植物,不久之后,青蛙回来了,蜻蜓回来了,蝴蝶也回来了。他们相信搭建好地理构造,一切美好就会自然地发生。
关于“产”的营造
桃米社区居民以种植产业,观光旅游产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农业以竹荀、筊白笋、菇类、姜、萝卜、茶、花卉及金线莲为主要。民宿有25家。餐饮业有6家、石雕1家、灵芝1家。竹荀加工厂2家,农场3家,马场1家,简餐3家。而生态旅游也结合村内导览解说及产业体各种套装游程设计,己渐渐成为社区居民另一项收入来源之一。社区自主产业的发展才能确保社区青壮年留在社区,避免外出打工而造成的人员流失。
关于“景”的营造
指的是“社区公共空间”之营造。我们对于故乡的记忆,是否有过这样的画面:村头一棵大榕树,旁晚时分,乡亲三三两两聚在榕树底下,在乘凉、打牌、聊家常,这也是笔者记忆中最美好的社区景点。桃米社区也打造了很多令人向往的公共空间:纸教堂为钢、木、纸三种材料构筑,以纸为主体、主题,很多人都慕名而来,甚至千里迢迢过来在纸教堂办婚礼。还有一些自然景观观光区,方便游客观赏各种自然生长的花草、青蛙及昆虫等。
桃米社区导赏员,在解说过程中,也不忘用相机留下美好时刻
几点思考
切忌过度商业化,把社区变成景区
笔者通过参观台湾的桃米社区,以及曾经参访过内陆一些地方的社区营造试点,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即是当营造的社区达到一定的成效,许多人会莫名而来,社区本身的产业也希望外面的人过来支持发展。然而在社区营造中,切忌过度商业化,把社区变成景区。因为我们的初衷是打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而非一个盈利的商业区。
在社区不是多设垃圾桶,就能解决环保的问题
在台湾参访学习期间,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台湾人的环保意识与行动,从台湾政府对于垃圾严格控量减排的措施(台湾街头很难找到垃圾桶,街道却是洁净的),到普通市民潜移默化的环保行动(在大巴上,导游以身作则,把空矿泉水瓶拧扁进行分类,真正的环保,有成效的垃圾分类,确实需要从这日常微小之处做起);还有,慈济关渡园区环保站对于环保公益产业一条龙的开发值得称赞与学习。
慈济关渡园区环保站工作人员在介绍环保十指口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桃源,未曾离去
当下,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人在抱怨社区中人情冷漠,对面住着的邻居都不知道姓甚名谁,在公共场所随意扔垃圾,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然而,我们内心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从未间断,从笔者日常走访社区了解到,每个居民心中都有一个守望相助、温暖美好的憧憬。而作为社工,我们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建立公共参与的议事规则,发掘社区自发的力量,让这个美好的憧憬成为现实。
赞赏将会全额转交给原作者,感谢各位朋友对原创内容的支持!
回复“目录”,了解之前的内容
“社工客”主编名片
本期主编:刘娟(微信:582264986)
社工客,为爱互动,期望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