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的非科学性

预告:暗智能九期将于12月23日启动

人们普遍认为,人生是由一系列的选择构成,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做着各种各样的决策,这一系列的决策最终成就了你。

现代科学也认可决策的重要性。无论是行为学、概率论、博弈论、统计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都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或工具支持。

你是否也认为,明智的决策能让我们生活更好?

很遗憾,也许人们都高估了科学决策的价值

当然,除非你是研究群体决策,比如想开间赌场、或研究怎么让消费者更爽快的剁手,否则,所谓的“科学决策”对决策主体的帮助,往往微乎其微。

原因很简单。

决策仅为“瞬时的当下”负责,它研究的仅是“当下”人们如何决策,而生活却是未来,是一段漫长“延续的时光”。谁又该为之负责?

科学决策为什么无用

如果你问我现在的理想对象是怎样的,我会告诉你我不太确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她绝不会是五年前的我心中的理想伴侣。

这体现了“科学决策”的原生缺陷之一,决策存在一个“时空滞后”的困境,而且往往事情越大,时光滞后的也越久。

大学专业、职业选择、置办产业、终身伴侣……任何一项决策的结果都在若干年后才“揭晓答案”。

我们永远是替未来做决策,但你的喜好会变,社会环境会变,未来无法预测,这是决策面临的第一个困境。

决策的第二个原生缺陷是,除了极少数情况,比如赌博,下定离手,然后我们干等着结果就可以了。现实多数情况却是,决策仅仅意味着一个起点,意味着选定一个方向,而你只不过是遵循事先评估的「可能行动」来决策

注意,只是「可能」。

我有个亲戚很有代表性。他想裸辞,跟我详细描述了他的工作状况:工作低端重复吃青春饭,更要命的是,业余时间被严重挤占,连“充电进步”的精力都没有。

他也列出了裸辞后的详细计划:清晰的目标(新的相关职业)、两年的余粮、详细可行的学习步骤、他一向自律的性格……

无论以哪类“科学决策”的框架去计算,“裸辞并充电转行”这一决策的“期望效用值”都高于“继续坚持一份没前途的工作”。

于是,他真就这么干了。开心的提交离职申请,满怀希望的开启全职学习。只可惜,他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回原公司原岗位上班。

他整个离职后计划丝毫没问题,问题出在执行上

他高估了自己的自律——学生时代的“图书馆式自律”跟出社会后的自律完全是两回事,成人后“没有收入”面临的社会压力,随着时间流逝很快演变成一场雪崩,猝不及防的瓦解了他的学习状态。后来求职不顺,只得拉下面子找回原公司领导。

这是科学决策的第二个原生缺陷,它并不是做选择题,勾个选项然后等着出结果。决策的结果是否符合你的期望,还涉及到后续的执行,而你很难评估执行状况。毕竟人性,恰如王尔德所说:我唯一不能抗拒的就是诱惑。

所以,恕我直言,当主体是我们自身时,没必要费尽心力去研究如何科学决策,因为“小事无必要决策,大事决策也没用”。

相比只为当下负责的“科学决策”,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放在替“漫长的未来”负责的“要素”身上

这一“要素”有很多,战略、策略、反馈-修正-执行……然而有一项古老而份量颇重的要素却被现代科学所遗弃,或者确切的说,被现代科学的附带伤害所毁掉。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现代科学靠不住,只不过在科学触角之外,仍存在大量的重要概念或命题,它们不应该仅仅被掏空做成木乃伊干尸陈列在博物馆里仅供人们参观。

不是决策,而是觉悟

我在专题精致利己的代价中提到过“人性铁三角”,其中的“精神性”,就是被现代科学误伤最严重的领域。

当然,科学不是故意这么干的。科学的问题恰恰在于它太“成功”,而人类的思维又不太擅长分辨“不是”与“不对”。

人的精神性“不是”科学研究的范畴,现代科学又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信仰,顺理成章,任何与精神性有关的命题,都被人们弃若敝屣,其中就包括替“漫长的未来”负责的一个重要品质——觉悟

我经常被问一个问题,问题来自于有过创作经验的读者,不止一位,他们特别好奇,是什么支撑着我完成一篇专题创作?我猜他们还有些潜台词不好意思说,“读者还那么少”。

说白了,没多大好处,付出的创作成本倒是肉眼可见,不需做任何量化计算,傻子都知道这是个烂到不行的决策,所以是什么支撑着我写下去?

是「觉悟」。

是「觉悟」让我创作完一篇又一篇的专题。不管你信不信。

还有一个问题更普遍,与此貌离神合,有更多的暗智能学员曾向我求助类似问题:

“我想用业余时间学点东西,但一有空时,却提不起劲,只想着玩。”

实际上,所有人都一样,好逸恶劳。天性如此,无需自责。

一个现代人,一般是不会干些悬梁刺股的事。没错,人们抱怨内卷、抱怨压力大,但至少每天能吃的饱饭,也没人把刀搁你脖子上逼你努力,何必卧薪尝胆呢,生活还不够苦么?

人类本能决定了,我们只有在受到生存威胁,像是饥饿、人身安全、尊严受辱等等极端情况时,才能激活“立即行动”的应激反应。而一旦威胁解除,我们的行动力又会恢复如前——能坐的时候尽量不站着,能葛优瘫的时候尽量不坐着。好了疮疤忘了疼,我们很清楚自己天性中的缺陷。

那现实中一些不愁温饱,却能始终持续自我驱动的人,他们又是怎么做到的?

同样是「觉悟」。

有些人或许会说,是欲望驱动。但你我都清楚,欲望激发的力量,就像驴前吊胡萝卜,至少得看似有希望够着。一旦看不到希望,或者阶梯高不可攀,它也就消逝。况且,欲望还存在“阈值膨胀”效应。每次欲望达成,就会促使新的欲望阈值极大提升,这也是为什么“物质激励”对于教育弊大于利。简而言之,欲望的驱动力无法持久。

究竟什么是觉悟

*实际上我用“觉悟”这个词表达未必准确,但我暂时在汉语中找不到更适合的词,它不像「彻悟」那样带着点“绝对”、“极端”或者某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觉悟,是立足于现实,建立在理智基础但又充满情感……我用语言描述实在有点困难,诚如我上篇专题知识的错误常识所说,这更接近于第二类知识(不可言传),大家通篇看完大概能意会即可。

大体来说,觉悟,跟“承诺(誓言)”、“行动”、“代价(牺牲某些好处)”、“自我超越”、“生命价值”等等概念都有很强的关联。

觉悟也有大有小,像周恩来总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指的是周总理一辈子的践行)当然是一种觉悟,此外,普通老百姓的朴素觉悟,同样值得敬重,比如:

“我作为家庭顶梁柱,身体不能出问题,于是坚持良好作息每天锻炼身体(持续行为)”

“我不会再让人视我为可有可无的存在,为此我每天坚持提升并坚持践行(某几项)专业技能。”

这些属于轻量级的觉悟。

有些觉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比如:

“为了应对事业危机,我选择与自己不喜欢但互补的人合作,我主动参与不擅长的公共演讲,我甚至与憎恨的私敌和解。”

“我业余时间坚持学习、反思现代人文危机、思考提出并传播能改善人类处境的全新人文价值,因为今天信仰缺席唯利是图的存活模式正促使人类自身走向灭亡。”

“我坚持向周边人传播公益理念、提供资金支持环保项目,因为地球环境已经面临重大问题。”

……

语言很难描述“一段时间的延续行为”,所以我再次强调下,上述双引号的内容都是指“漫长时间的行动”,不是空喊的口号。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初步总结「觉悟」的特征

  •  “行动”是觉悟的语言,真正的觉悟往往嚼烂在心里,是与自我的强烈誓言,往往不会对外言说,因为每次的随口言说都在降低觉悟的精神力量
  • 与过去的某部分“自我”彻底决绝,并以(当下的自我)不太轻松的部分取而代之,就结论而言,意味着不断的“自我超越”;
  • 对生命价值的信念从“小我”向“大我”扩大,将“宏大价值”融入“个体价值”中;
  • ……

当然,如果你不太欣赏这类人文词汇,我们也可以用“科学式语言”描述「觉悟」:

觉悟,是借助符号思维间接驱动大脑神经促进正向激素分泌,或抑制特异激素(通常会带来负面情绪)分泌的「思想技能」

这描述……实在一言难尽。

我还是更喜欢诗意,或者说一种悖论式的描述——

觉悟是既接受命运的安排,却从未放弃对改变命运的抗争

那么,回归现实,觉悟这一「思想技能」到底有什么用?

觉悟的价值

最显而易见的好处之一是,它能最大限度的消减「决策成本」。毋庸置疑,决策需要成本。

人们认为“优柔寡断的人难成大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脑神经科学研究证实,决策非常消耗“脑力资源”。

生活每天需要我们做大大小小的无数决策,如果一个人在决策方面迟疑不决,就像带着脚镣跑马拉松,人未上路,气力已尽。

要不要去跑步,忙活之前要不要先“放松半小时”(之后就停不下来了),某个项目把握不大要不要挑战……?

对于上述各类“日常纠结”,对于一个有着充分「觉悟」的人(无论觉悟的契机或理由是什么),根本不用费一丝心神去决断,做就是了

这是觉悟最浅层的好处。但诚如前文所言,决策只是为未来选定一个方向,而「觉悟」才是对未来负责,是一种「优化未来行动」的思想技能

很多读者看过我之前的专题虚无的力,可能会把「觉悟」视作“自我调节技能”的一种。两者就结果来说有点类似,比如都能增进“自律性”、“自控力”等等,但有着实质区别。

「觉悟」触及到人性的更底层——精神层面。它涉及到生命意义、甚至是人格的转化,通常是我们说的“更成熟”。

实际上,「觉悟」是一个古老的“文化存在”。据人类学研究报告,不少前农业文明都存在“成人礼”习俗——不是现代人那种装扮纪念拍个照的文绉绉仪式——而是通过略微残忍(包括身体与精神双重折磨)的手段,迫使青春期的少年“自然转化”至成年人心态(履行使命)。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觉悟」,虽然较为“集体化”,但也“虔诚”的多。

简而言之,「觉悟」是一个人触及「内驱力」的媒介。相比诸如物质激励、欲望促成的「外驱力」,内驱力的优势更为明显

  • 具有持久性且没有"副作用";

  • 更有效的屏蔽纷杂的外界刺激对思维的干扰,更容易激活“心流状态”;

  • 能将日常活动与个体生命意义联系起来,丰富生命体验;

觉悟还具有“逆熵增”属性

不像一般的物质资源,你使用后,储存量减少。精神性的存在是反过来,你越是遵守(自我的)承诺,你的精神力就越“强”。

最后,「觉悟」还是一个人「自我突破」的引擎。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阶层的突破。

以「少加点班」的专题为例,如果每次创作前,我都事先“评估”写一篇所需要耗费的心力之大,极大可能我就永远不会动笔了。

科学决策的计算结果通常是“遵循惯例”,是“确定性”的胜利,但开疆拓土需要的是勇气,是“拥抱不确定性”

可见,「觉悟」是“权衡利弊”的一种“对冲思维”

我用思维这个词不太妥当,应该叫“精神”或者“模式”。

或者也可以说,「觉悟」是超越功利视角的决策方式

这种“行为模式”往往能够带来“功利思想”所无法获得的收获。举个点到即止的例子,一个人冲着“能获得哪些利益”是永远无法结交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你以后想成就一番事业,就会发现,“值得信任”是任何“能力”、“才华”都无法取代的品质。

最后,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拥有”觉悟?

你可能会发现,“拥有”这词略诡异,它通常连接“物质”,但「觉悟」显然丝毫不具有物质性,它甚至不能称为某种“技能”或“方法”,而是更类似于“信仰”、“信念”、“使命感”一类的“难以捉摸的存在”,一种“精神属性”

所以,更好的描述可能是,如何培养觉悟意识?

培养觉悟意识

我们都明白「睡觉」的妙处。无论身心多么疲惫,忧愁烦恼有多大,来个婴儿般的睡眠,第二天醒来,又能恢复元气,忧愁大减,轻装上阵。

睡觉可能是最接近「重生」的体验——清空昨天,重启今天。

但像任何事物一样,睡觉也无法逃脱它双刃剑的另一面——给人一种幻觉,我称之为——重生幻觉。睡眠总给我们一种生命无限、希望无穷的慰藉,就像小时候的童话故事一样。但这也给了人们逃避“直面生命真相”的借口。

就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培养「觉悟」意识的起点是要逆其道而行之

你得狠心抛弃童话,离开那个温暖却虚幻、诱惑你止步不前的精神家园,接受生活的真相——生命有限、物质有限、人生不可逆、生命本身无意义

当然,如果变成“道理都懂系列”就没什么意思了。

幸运的是,诚如上述所言,“精神力”具有反物质的“逆熵特征”,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把它的份量拔高到“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关键”也不为过。

逆熵特征意味着,你用的越多,它变得越强大。这就给我们培养觉悟意识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一个微不足道的起点开始。埋下一颗种子,一点水分,几缕阳光,就有机会茁壮成长。

这个微不足道的起点可以是:

1.不轻许承诺,无论多么小的承诺

科学取代信仰的后遗症之一是,凡事失去了神圣性、失去了严肃性。今天许多人习惯了随意承诺,“一周看一本书”、“下次我请客”、“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你每次承诺“信口”的次数越多,它对你的约束力就越弱。

这个道理跟父母管教孩子一样,父母若缺乏原则,在孩子心中就没有威严。

精神力的强弱跟“态度”是否严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请停止信口承诺的习惯。

2.切实履行每次承诺,无论多么小

审慎评估承诺完成的可能性,谨慎承诺,一旦承诺则务必贯彻到底。无论是否有“外部监控”,对人对己要诚实。

你成功履约的次数越多,你后续履约的可能性,或者说“束缚力”就越强

3.主动承担责任,无论多么小

时人常把“我拥有哪些权利不可侵犯”挂在嘴边,但很少听人说“我必须承担哪些责任不可推卸”。这是对民主、权利、自由等概念的“巨婴式理解”。

这除了让人变得巨婴外,更大的副作用是,人们忘却了责任。

责任不仅意味着“代价、付出”,责任更多的是让人停止思考自我,将生命交付给更宏大的存在的关键。这也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关键

生命本身毫无意义,除非我们开始承担生命的责任。

4.承诺不要“说出来”

互联网文化使人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凡事喜欢“分享”,喜欢夸大其词,喜欢说出来。

但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请将承诺埋在心里,烂在心里

如果你仔细观察人类行为,会发现一个人的“言”、“行”之间似乎存在着类似零和博弈的关系,说得多,就做得少。觉悟从来不应该“说出来”,行动才是觉悟的唯一语言

尾声

科研需要资金,因此科学的视野终究无法跳出唯利是图,比人们预想的狭隘。在科学无视的领域,许多珍贵的事物,正日渐褪色。

觉悟,就是其中一项。

没有「觉悟」,我肯定会一事无成,你们不会看到任何一篇专题,「少加点班」也根本不会存在。

我认为,完整的人生应该是经历两次诞生,一次是血肉之躯的诞生,从襁褓、独立生存到肉体发展停滞,而第二次,会是英雄式的诞生,是罗曼·罗兰心中“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是约瑟夫·坎贝尔心中“英雄的冒险,让自己真正活着的冒险。”

两者结合起来,或许就是「觉悟」的终极形态,只有当一个人不把死亡当做生命的对立面,而是将其作为生命的一面来接受时,人才可能体验到对生命的无条件肯定,才能真正在意识上经历一次英雄式的转化


*点亮「在看」,我会看到你

*第一遍懵懂正常,再刷一遍,会有惊喜(老读者心得)

(0)

相关推荐

  • 灵魂是什么?灵魂就是你的内在精神你的生命...

    灵魂是什么? 灵魂就是你的内在精神你的生命力,意志力,自控力,忍耐力,专注力,觉察力,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亲和力,执行力,想象力,吸引力,预知力,创造力!脑子开窍,纵横学习,清净寡欲,众星捧月,无 ...

  • 《读书》新刊 | 渠敬东:从学术史的路径进入思想史的风景

    编者按 是否任何伟大思想,必须对其理论予以"理性化"和"标准化"方才得以传播?<从灵魂到心理:关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试图追问思想家本来的 ...

  • 精神性与实证主义

    对于一颗"虔敬时代"的心灵来说,体察精神性生活的高度和深度.获取这些不同寻常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并不难得.姑且不说"探寻自然"对于杰出心灵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意义, ...

  • 为什么时代越进步,人类的心理问题就越多?根本原因有三点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近一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一直呈加速度发展态势.在不长的时间内,人类社会中具有颠覆性作用和意义的科学革命相继发生,先进科学技术不断被发明创造出来.而作为科学大厦的两大基石 ...

  • 绪论·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维生.护生.养生是地球生命中只有也仅有人所具备的理性.这种理性不是自然.本能,而是有了生命觉悟之后,形成了人本位--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之后才有的主观理性,即文化的理性. 文化人应该是有维生.护生 ...

  • 现代化医院管理之美国医院管理系列之(二)科学决策和项目管理六步法

    娜说医管: 医院内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可能非常复杂,通常情况下需要跨部门沟通合作.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工具帮助医院管理者科学决策. 下面介绍"项目管理六步法和管理工具使用": 第一 ...

  • 决策科学理论与科学决策

    AHP与ANP理论与应用 AHP在中国的应用与展望 逆向AHP的原理探讨 ANP方法用于武器装备论证建模模式分析 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方案及其基于AHP的评价 粒子群算法在AHP群决策中的应用 基于AHP ...

  • 科学决策很重要

        上午去超市,经过一家药店,看到销售人员在门口临时摆了一个简易货架,上面堆满了口罩和消毒液.估计是因为这次营口市鲅鱼圈区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为人们会再次大量购买,赶紧进的货.但这次的情况有所变 ...

  • 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疫苗接种热点 应综合判断科学决策

    随着中国新冠疫苗接种人群的逐步扩展,继做好重点人群的接种后,下一步将择时开展包括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在内的高危人群的接种.那么,打哪个品种的疫苗更适合自己?单针和双针如何选择?针对免疫力相对薄弱的 ...

  • 给你一个团队怎么管?4个方法,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科学决策

    一流的老总每天工作三小时,二流的老总每天工作五小时,三流的老总每天工作八小时.管理是管人.用人.育人.做人的艺术,无需事必躬亲.学会带队伍,借助团队的力量成就伟大梦想,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领导者的 ...

  • 阿伦特《人的境况》:科学何以导致非政治化?

    苏联发射的第一颗环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Sputnik),是汉娜·阿伦特在<人的境况>中建立其论述背景的天文学标志."1957年",她写道,"一个 ...

  • 专业篇丨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如非深造,勿入斯门

    用知识改变阶层 写在前面 就目前而言,环境是一个政策导向型行业,吃政策.吃法律.吃政府.也就是说,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才是这个行业的饭碗,通常普通的民营企业很难从环保项目中获得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们 ...

  • 20个基层联系点、127次调研督导,空管局党委班子为改革发展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全文字数1000字 阅读时间约10分钟 本文作者 钟声      徐颢伟  张秀辉 空管系统作为民航安全运行中枢,处于服务旅客安全顺畅出行的最前沿,历来重视通过调查研究察实情.得真知.获实效. 201 ...

  • 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

    编者按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