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 双庆中学: 教师发展,成就了一所学校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不惜重金吸引高配师资已不是新闻。2019年,一份深圳中学教师招聘豪华名单刷屏网络:招聘28人,均为硕士或博士学历,其中一半来自清华北大。让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共识。但是,对于更多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没有嫁接品牌、硬件欠缺、没有享受特殊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又如何培养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的均衡呢?成都市双庆中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自力更生。“自培自用”,让双庆中学成为教师成长的沃土,成为通往“名师”的桥梁,让教师成为发展学校、成就学校的基石。从1997年一所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为现有两个校区的区域名校,双庆中学在23年间连续多年获得成华区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并跻身“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行列,成为成华区标杆品牌学校,成华区双庆教育联盟盟主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教师们功不可没。23年,教师在成长,学校在发展,更是“双庆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
飞速成长的双庆中学,图为双庆中学万年校区
01
双庆中学创立于1997年,原名九七中学,1999年正式更名双庆中学。双庆,这是纪念上世纪末关乎国运的两件大事:香港、澳门回归。
彼时,改革开放已过二十年,沿海经济建设突飞猛进。而对于深处内陆的成都来说,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一方面,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成华区亟需改制,面临着“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的双转型;另一方面,广大的城郊农村地区,也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民要转型为市民,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城,子女要上学读书……社会的巨大变革,作为新型“新城圈学校”的双庆中学应运而生。
“舍得干”的双庆精神,
是教师成长的精神支柱
02
宋濂校长(右四)接待韩国来访的教育同仁
“暖心”,是激励教师成长的良药
03
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成长,不能只靠制度、成绩来说话,教师的生活、情感等个人问题也要时刻挂在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就会激发教师的热情,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进步。“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尽管经费不多,但对新教师,学校仍会提供两年免费住宿,这在成都市公办学校中是少有的。作为过来人,彭晓琦很有感触:“这几年招聘的年轻娃儿,很多是成都以外的。看到他们,我就想起当年的自己。教育局没有住宿专项经费,但学校仍会挤出一些钱,帮帮年轻人。”
2014年龙潭校区启用,两个校区的新教师都可选择住在三环外的龙潭校区,每人都会分配到一间拥有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的房间。
正是这样暖暖的举措,使双庆中学形成了一种重视情感纽带的文化。比如老师们的公开课,都是团队一条心,尽心尽力。“这背后潜在的意愿,是要把这所外人瞧不起的学校,办出成绩,大家都在为荣誉而拼命。”石红梅感慨道。
在评优评职称上,学校真正做到多元评价。不唯上,不唯成绩,不搞单一投票式的暗箱操作。双庆中学的评价系统都是教师自主报名,有一套详细的打分机制:教学成绩、班主任工作、教龄、德育工作、课题研究、论文、赛课、带徒弟、学生获奖等,加权计分,而师德、口碑一项,则由全校老师无记名投票。
教学标兵、课改标兵、科研明星、育人导师、感动双庆人物、优秀班主任、巾帼英雄……每一名教职工都能在多元的评价中找到自己的特长与位置。
这也形成了双庆中学教师成长的重要传统:实施科学民主的教育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使全体双庆教师找到共同的行动指南和精神归宿。
“学校的每项规章制度,都是从建校时就根据需要开始建设,经过不断完善并固定下来,被双庆人接受和遵循。学校的重大制度改革,都是先征集教师意见。通过备课组、教研组、教代会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全校公布执行。”现任校长宋濂评价道。
“没有哪所学校可以完全靠政策拼凑起一支‘名师队伍’,一劳永逸并所向披靡。一所成熟的学校,不应四处拼名师、挖名师,而要不断用自己的文化塑造名师。因此,各校最该致力的还是教师队伍建设,这条路上没有取巧之法。”前任校长沈明德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如此写道。
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公开公平的评价机制,温暖了人心,成长了教师,发展了学校。
“不让一个教师掉队”,
是学校庄重的承诺
04
“2015年来双庆时,我已有三年教学经验,第一堂课讲完,自我感觉良好,结果被全盘否了,都说我是典型的‘填鸭式’教法,不符合双庆课堂文化。”龙潭校区物理老师王继瑞回忆道。
来双庆之前,王继瑞在广元某县城最好的中学教书。身处小天地,他对好课堂的理解是:老师讲得好、重难点把控好、课堂组织好;只要学生认真听,考试不错,就算好老师。
回顾在双庆的四年,他用一个词概括县城的教书岁月——有老教师,但没有师徒制度;学校教研极少,几乎没赛课,出外考察更少。
到双庆后,王继瑞和刚毕业的新老师,被无差别对待。对于学校探索数年的“精引活学有效练”课堂模式,他从怀疑到倾心接受,完成了一个蜕变。
“刚开始觉得,规定老师只讲15分钟,剩下时间交给学生,发问、讨论、练习,这合适吗?他们的效率有我高吗?这根本是经验和观念的颠覆。”一开始,孩子们提不出问题,他沮丧,懊恼。一学期过后,他突然发现,学生们的讨论开始热烈了,课堂活跃起来了。课堂带来的不仅是表面上的考试结果,让他更惊喜的还是学生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飞跃。
实际上,令双庆老师引以为傲的这套课堂改革,目前已发展到3.0版本。从最初的“精引多练”,到“精引精练”,再到“精引活学有效练”,都是老师们不断实践总结的结果。
双庆中学探索出的“精引活学有效练”课堂,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回忆这段课改历程,老师们更为学校的包容文化而自豪。最初的“精引多练”,是第二任校长沈明德带队去杜郎口中学考察引进的。一开始,还遭到一些教师的抵触。干部队伍中,也有对课改没多大信心的,甚至出现学校行政干部带头私下抵制的情况。
对此,沈明德没有用强制行政手段,而是让课改和原有课堂模式并存。最终,课改的成绩,逐渐超过了保守派的课堂,课改共识逐渐达成。
在双庆中学,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都要“过五关”——师德关、教材关、课堂关、管理关、科研关,新教师要经历“入格期”“成熟期”,再慢慢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辐射期”前进。曾经的“老三届”们,绝大多数人现在都已独当一面,有的成为全市全区名师,有的去了其他学校担任中层或校长,更多的成了学校的骨干教师。
双庆学子风采背后,是全体教师的辛勤与汗水换来的
数学老师梁雄还记得10年前来到双庆时,被大家戏称为“三怕”教师:怕说普通话、怕上公开课、怕大小会发言。经过一段时间“入格”,他发现,每次教研活动,所有教师不分年龄、学科,人人上台“谈经说法”,毫无保留地分享。这种自觉自律的团队精神感染着他,使他“每天都在进步”,最终成长为骨干教师。
语文老师幸享婷,2018年9月毕业来到龙潭校区。她还记得自己第一节课,战战兢兢,上得太“满”了。常规培训结束后,鉴于她的情况,学校就从老校区给她选定了指导教师——谢佳。
双庆两校区间实行“融通教研”。每周一,她跟组内老师去老校区听“师傅”的课。其他时间,有空就过去。进课堂旁听其他老师的课,课后主动请教、交流。
师傅谢佳,非常认可幸享婷的勤奋,她认为新老师也有自己的优势,知识面广,阅读量大。在谢佳看来,技术层面上的指导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还是树立新教师的责任心、自信心。
不断的学习、借鉴,幸享婷逐步感悟到教学的真正内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作为年轻教师,更能理解这些互联网一代的孩子们。不少孩子喜欢打王者荣耀,她索性开起讨论会,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心中最喜欢的英雄,再结合语文课,讲英雄,学英雄。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教材问题,还帮孩子们逐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根据年龄的不同,双庆中学的课堂类型也十分丰富,分成十类:“行政调研课”,学校领导、专家可随时听的“常态课”;新教师的“入格课”;青年教师的“成长课”,“创优课”“问题诊断课”“合作课”;指导教师的“展示课”;骨干教师的“风格课”“研讨课”;“名师示范课”等。
对于校内的公开赛课,一位老师要上够四五次,除了自己班,还要在两个校区借班上课;参加市区的公开课,学校更是以团队为单位,作为一场战役来应对,两个校区教研组合力磨课。
“我们的要求是老师必须写详案,每个环节、每句话、哪句话过渡,都要推敲……发挥得好,老师可树立自信心。对教研组的团结协作,也大有裨益。”彭晓琦说道。
这些,对新教师来说,磨课就是打磨自己,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故事。
“三年,是一个老师的成长周期。缺少名师,双庆中学用自身的文化和制度来培养;缺少资源,双庆的老师们就用自己的经验积累不断总结和创新,真正做到了不让一个老师掉队。”彭晓琦说道。
新教师亮相课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必修课
05
特色发展,展示教师个性的平台
学校提供平台,教师努力奋进,“豆芽科”教师一样星光璀璨。
人人都知道双庆中学艺体科创有名,有几支梦之队,长期在成华区甚至成都市保持领军地位。
学校的合唱团、竖笛队是全区长期的一等奖得主,艺术体操是区内强队。
田径队自组建以来,十一次参加成华区中学生运动会,七次夺得第一名,三次夺得第二名,曾经三度代表成华区参加成都市中学生运动会,有的项目更是刷新了市纪录并保持至今。学校成为拥有田径、篮球、排球和模型体育四个项目的成都市体育传统名校。
2019年,成都市体育中考,双庆中学初三学子囊括了成华区冠亚军,万年校区继续稳居区榜首,龙潭校区以微弱分差位列第二。
但如果走进最初的双庆中学,可能很多人会瞠目结舌。老校区面积狭小,土操场一用就是十年,2007年才变成塑胶操场,面积仍然达不到一个标准足球场的规模,室内运动场地更是付诸阙如。这样的学校如何发展体育?
“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初中生是长身体的黄金期,如果不重视体育,或体育课常被挤占,学生没能掌握各项体育基本技能,高中时间又紧张,对体育就会陷入‘不会——不喜欢——没兴趣——不会’的恶性循环。教育的核心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发展平衡,这一点必须坚持不动摇。”体育老师冉兵对记者说。
对于体育改革,双庆中学提出两个口号:“人人喜欢体育课”“人人参与运动会”。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学校推行“2+1”要求,即每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音乐或美术特长;不允许体育课被占用,每周二下午三四节的第二课堂上,学生可以选择艺体科创类选修课。
双庆中学的运动会,人人参与,分集体项目和个人赛事,一场运动会下来,每个学生平均参与四五项,一改运动会“看客”太多的现象。
其次,为了解决场地狭小的问题(通常大课间只能满足一个年级跑步或做操),学校便想方设法增加体育门类,将练习时间分配均匀。比如大课间,音乐控制流程,有几部分构成:跑步,做操,趣味体育项目(如开火车、跳绳等),篮球,手语操,太极等,不像以往,一套广播操就把大课间打发了。
下雨时,因为没室内运动场地。体育老师们便配合德育,开发了丰富的体育文化课程。比如文明观看比赛的注意事项;如何理性看待比赛的胜败;分析奥运比赛项目背后的科技元素;讨论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现象;融入红军长征的爱国教育,普及从军报国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思考药店遍地但市民体育锻炼场地不够的问题……
谈起云南最近推出的“中考体育与语文、数学、英语并列100分”的改革方案,冉老师笑着说,他要举双手赞成。尽管争议很大,但他觉得,反对者常常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现在的体育课和“文化课”完全割裂了。
“我们总是提倡德智体美劳一体,运动员为国争光时,大家也很高兴。但人们似乎很少把体育也作为文化来看待。其实体育跟文化是一样的。要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我们体育老师最期待的,是体育变得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冉兵说道。
体育受限于场地。而相比之下,科创课程的经费不足,更是无法跟很多名校拼高大上的教室或先进的设备。双庆中学的资本,唯有教师。
在科创方面,学校前瞻性地规划了发展路线:竞赛科技——普及科技——品质科技。开展科技教育二十多年以来,双庆中学累计近3000多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在地理科技、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车模、航海模型、航空模型、电子制作等领域遥遥领先,并连续七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机器人教育学校”。这支不断更替的机器人竞赛队伍,六度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中学生机器人大赛,四次获得一等奖,两次获得二等奖。
从建校之初到2008年,主导思想是“竞赛科技”,尽管连续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金牌和总冠军等荣誉,但学校觉得太重视比赛,妨碍提升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于是转而提出“普及科技”。
2010年左右,科技作为选修课,学生依据兴趣走班。在“第二课堂”上,选择人工智能,机器人,定向越野,无线电测向,传统三模(车模海模空模),电子科技,趣味实验等科技课。
全面覆盖后,又面临质量问题,近几年又转变为“品质科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中心,参与的学科有物理、生物、地理、美术、语文、信息技术等。团队中,国家级教练员5人,省优秀教师1人,区级学科带头人3人。
2017年,作为成华区唯一一个主研学校,双庆中学参与了省级课题《基于STEAM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并承办了研讨会。
总结经验,双庆老师认为,最重要是三点:以科学精神鼓舞人,以科技活动培养人,以科技教育成果激励人。
“核心思想是,如何把科技教育跟学生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本校学生和条件的科技课程或活动,这是个难题。学校的很多科技课题,都围绕一个思想,即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制作和设计背后需要哪些初中知识,并灵活运用在实际的项目中。”陶勇老师对记者说道。
比如以《手机支架》《个性化台灯》《叶脉书签的制作》等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课题研究,不是“白富美”“高富帅”“假大空”,但很有生活气息,调动学生知识储备,师生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另外,双庆中学多年来坚持“活动育人”的理念。包括科技活动,更是强调与德育活动结合,做人在前,做事在后。学校荣膺“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称号,首批名单中,四川省中学中只此一所。
双庆中学荣膺“首批全国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作为成都市科教先进工作者、四川省机器人优秀教练员,陶勇指导的学生参加世界、全国比赛都曾多次获奖。陶勇却谦逊地说,“这些荣誉都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在团队支持下获得,是学校这个大集体赋予我的。”
各种别出心裁的课题和活动,更在学生心中扎下了科学的种子。令陶勇感慨的是,跟他联系较多的毕业生中,其中很多都是科技迷,有6名考入重点大学后,选的是机械和电子类专业。
“他们说,这都是中学科技教育埋下的种子。不管他们以后发展如何,我想,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科技之光吧。”
一件件举措成功的背后,是学校平台搭得足够广阔,是艺体科技教师不甘人后的决心足够强大,是教师们自我个性的充分展示,是教师们教育智慧的充分体现。
风雨兼程的23年,成都市双庆中学由社区配套初中蝶变为成都市首批新优质学校,双庆人用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条校本特色之路——用教师成长成就学校发展。“慈、敏、博、雅”的师风,熏陶了“沉、毅、精、进”的学风,积淀了双庆“礼、智、勤、健”的校风。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批又一批双庆教师将迅速成长起来,为学生成材呕心沥血,为学校发展秣马厉兵,为区域教育腾飞添砖加瓦!
排 | 阎家珲
审 | 杨 军
图 | 双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