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会婷:记忆古镇
黄堡文化研究 第342期
记忆古镇
崔会婷
曾在陈炉古镇生活了二十余年,对于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记忆犹新。2015年,对于故乡陈炉镇的记忆,最大的印象是发展成陶瓷古镇旅游景区,冠名以中国耀州陶瓷古镇,实属为全镇子的人为此骄傲和自豪,我当然也不例外。更为惊叹的是在严寒的冬日拍摄《陈炉古镇》电视连续剧,演绎千年陶人的故事,分外增添了古镇的古朴与妖娆,近几年回去的时日不多,虽不多,但每次回去都有些许的环境变化,亭台楼榭,古庙台寺,陶人古院,瓷坊瓦砾,瓷艺造型,石桥小景,观光看台似乎都要尽力诉说千年的炉火,万年的陶蕴,追逐瓦砾瓷片中古老的印记,寻求创新典故的提升,创编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点,在放大与考究中提升古镇的品味,吸引八方来客,供四海游客的休息观光,得以心灵的洗礼。但是匆匆走过的脚步丝毫没有为古镇流泻下心中的敬仰与厚重。今夜静听落雪无痕的声音,追随我四十年来对陶厂陶艺陶人的记忆,一抹清幽质朴一抹坚毅奋斗一抹清贫幸福荡漾心头。
电视剧《陈炉古镇》剧照
先说陶厂,的确到处是瓷片闪光,灿灿亮亮,声音脆响,炉火火红火红,共四个分厂,每个分厂分工不同,细瓷粗瓷各有特色,整厂大约千把人,每天早上上学路上,隔几里之外会听到叮噹的验货声,根据声音响亮度来辨析货品的等次。然后根据等次整齐排列。我从小学起直至师范毕业,几乎周六周曰,寒暑假都奔波于陶厂之间,捡煤块,拾瓷片,空闲时也要躲进大缸中完成那些拗囗的(探顶切,靠探顶切,赛音,靠赛音,法律常识,用汉语标注的英文短语)。没有丝毫技巧,就是背,我从这里得不到一点点的指点,因为他们都知道用自己的苦力来寻求生活的希冀,我多么渴望通过背诵来增加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不断背才能改变命运,不再捡瓷片,这个想法多么的单纯但有多么的深远。等待大叔大伯停止嘔噔的搬弄声,我便出来拾扔在窑堂中间的锋利的新瓷片,一不小心,手上血缝迸裂,但我己掌握技巧,既不伤手,又速度好快,这大人们都做不到,叔伯常看见夸我,我暗自欣喜。像我这样长于陶镇的女孩多的是,你无法逃离命运的安排,庆幸我只有拼了命的读书,喜欢读书。大缸就是挣扎在贫困线上读书的地方,一句一句都不敢有半点怠慢,唯恐考不好。今日回望发小中的几个,我不是为她们今日的生活而叹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中的古镇如今将作为陶瓷古典遗迹被观赏,被休闲。好姊妹们,你今天依然打不开你的心扉,依我们父辈的生活方式传承给孩子们,难道孩子们依你而生活吗,我无法理喻,因为交流实在太困难了,我只想惊醒,惊醒你沉睡的心灵,路不能只走这条瓷片之路。让他们选择更远更宽的路吧。
漫说陶人的生活,当年我亲眼目睹了三分厂工人的生活境遇,只有汉子才能扛起这重体力,冬日的早上,在弓型的窑炉背坐满了上工的工人,等待分厂厂长主任的分工,没有争执,只有醇厚。一时间都散了,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起来,出窑的工人肩上搭一条毛巾,一会功夫,毛巾擦湿透。中午时分,工人们拿出馒头,用新出炉的黑盆子盛一盆开水,水沉淀后盆下一层白沫,吃馒头,喝开水,好的还有几块蒜瓣。聊几句闲话,他们也没想着改变什么,以为这就是生活,儿子顶替父亲,父亲顶替爷爷。倒是很幸福。如今他们有些早已离去,为此碾转而生存的儿子们坚守着。每当路过三分厂,莫名的伤感会在心中激荡。旅游能带给你什么,你思考没有。你依然在延续着固有的习惯和思维,那悠远的时代走远啦,已经走远啦。每五天一集的时候,还是这熟悉的面孔在此相聚,谁会想.变迁的是时代,留下的是沧桑,说不尽的是故事,却演绎不了这陶人生活的繁华。
再说对陶艺的记忆,大缸时代已经走远,为了节省空间,大缸里面套二缸,而缸里面套小缸;大盆里面套二盆,二盆里面有小盆。层层叠叠,多有智慧的设想。模型的开合,轮子的旋转,泥池的过滤,釉子的深浅都是要经过思考,然而融合的是那样的浑然。后来粗瓷的逐渐消失,细瓷的再现,煤窑炕被液化气窑炉代替,创新发展的思路与陶艺并肩前行,品种由生活农工业所需向工艺观赏所需发展,将会展现更具艺术魅力的陶艺文化。我多么的希望年轻陶人能够享受到陶艺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推动陶瓷业向前发展,传承而又创新有活力的发展。
在关注电视剧的同时,谁关注上村邻居三爷和四叔的拮据生活,大哥和三嫂在厂里如今千元的工资如何支付孩子的生活,但愿了却陶瓷人家求上进争生活的美好向往,但愿实现泥土中挣扎的陶艺师心中的美好期望。雪夜静候古镇能走的更深远更绵长,如雪白的祝福化作清波润出千年古镇传奇的神话。
作者:崔会婷 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逸夫小学校长
【编辑】孙 阳
【主编】秦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