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400法——黄疸七法

黄疸七法

黄疸以一身面目皆黄、溺黄为主症。《金匮要略》里对本病叙述颇详。明代张景岳总结了古代的经验,提出治疗黄疸不出阴、阳两大证,阳证多实,阴证多虚。所以在临证时我们就分阴黄与阳黄即可。尤在泾认为:“胃热与脾湿,乃黄病之源也”。阳黄是湿从火化,郁热于里,湿热蕴蒸,胆汁外溢,浸于肌内,皮肤色如熏黄,目黄尤甚。阴黄乃湿困脾阳,运化无权,气血瘀阻,胆汁流通不畅,溢于皮肤,故色暗而无光泽,发病较慢,病程较长。这两种黄疸本质不同,其治疗也就因之而异,兹分述如下:

阳  黄

面目周身呈现鲜明的橘子黄色,身热烦渴,心中灼热,或心中懊憹而灼热如焚,多梦口苦,胸闷纳呆,脘腹堵胀,大便秘结,小溲赤黄短少,舌苔黄腻,质红且干,脉象濡滑,或滑数有力。在治疗时,早期当以宣阳化湿为主,后期必须详审热郁的程度,斟酌选用清泄药物。

(一)宣阳化湿,兼以泄热,退其黄染

外感湿热,表气闭遏,头沉胸闷,周身乏力,口淡无味,甚则恶心欲呕。当宣阳化湿,以疏表邪,并兼泄热,退其黄染,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意。

麻黄3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荆芥穗10克(炒)  杏仁10克  黄芩12克  虎杖30克  泽兰12克

加减法:

若内热较重时,辛温疏散之药当少用,酌用清热之品,方中可减麻、桂、荆、防,加马尾连10克、栀子10克、银花12克。

若湿热夹滞,舌苔黄腻垢厚,可于方中酌用化滞之品,轻则加焦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焦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重则可用川军炭、生大黄之类,但量不可重,重则攻伐过度,反而伤脾。总之,治湿热夹滞,必须湿、热、滞互相参酌,不可偏执一端。

(二)风胜湿,苦泄热,佐以淡渗

湿重于热,黄染明显,口淡乏力,舌胖滑润,脉象濡软。用疏风苦泄,少佐淡渗方法,宗茵陈五苓散为治。

茵陈30克  泽兰12克  桂枝6克  防风6克  苍术12克  泽泻12克  茯苓12克

加减法:

若表湿较重,必加宣化药,如苏叶、羌活、独活等;在中焦必当加二陈汤、苍、白术之类;在下焦必重用淡渗之药,如滑石,泽泻、冬瓜皮、茯苓皮等。

若热邪较重时,加苦泄之药,但不可过量,防其伤脾而成中满。

(三)苦寒清泄,少佐芳化

在黄疸病人中,如热重于湿时,必以口苦心烦为主,大便干结,小溲赤黄,舌红苔黄,脉多滑数,或滑数有力。治宜苦寒清泄方法,宗茵陈蒿汤方意。

茵陈24克  虎杖30克  山栀6克  防风6克  荆穗炭6克  黄柏6克  大黄3克(后下)

热胜之时,易于伤阴,本阶段慎用淡渗利湿之品,因为过用此品,湿未必能袪,反易使阴分受伤,热反增重。

阴  黄

面目黄色晦暗如烟熏,精神萎弱,乏力困倦,四肢不温,畏寒少食,大便溏薄不实,或便如黑色,便后气短,小溲不利,舌淡苔白,体胖有齿痕,脉多沉迟,或沉细无力,晚期腹部胀满,甚则如鼓,或有筋现脐突之危象。

(四)温寒健脾,化湿退黄

体弱,下元不足,脾肾虚寒,湿郁发黄,苔白滑,脉沉迟。必须用温运健脾,以化湿退黄。

桂枝10克  苍、白术各10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干姜3克  淡附片3克(先煎)淡吴萸3克  苏木9克

加减法:

若由于脾阳不运,湿阻不化,气机不开,黄染日久不退,必要时加入风药助其升阳,阳升而郁自开,湿渐化而黄可退。

若脉象有力,苔白腻厚,可加草豆蔻3克或白蔻仁3克,以燥湿开郁。

(五)温寒化湿,益气补正,以退阴黄

寒邪偏重,手足逆冷,畏寒喜暖,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白胖而苔滑腻,脉沉迟,按之无力,甚则沉细微弱。可用益气补正,温寒化湿法。

附子10克(先煎)  干姜3克  党参10克  白术15克  茯苓15克  肉桂3克  黄芪12克  炙草12克

加减法:

若体质过弱,或年老体衰,可加人参粉6克(另服)、鹿茸粉1-2克(另冲)、河车粉3克(另冲)。

若肾阳素亏,可加附子至20-30克(先煎)、巴戟天10克、仙灵脾10克、仙茅10克。

若阳气不能运化,升力不够时,可加升麻、柴胡、防风之类以升阳疏化,助其脾运。

(六)养血柔肝以缓胁痛,调和气血退其阴黄

体质薄弱,肝血不足,血虚经脉失养,过劳则胁间作痛,绵绵不绝,性情急躁,脉象细弦。当以调养气血为基础,以化湿郁而退黄。

柴胡6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茯苓12克  白术10克  香附10克  绿萼梅10克 阿胶珠10克

加减法:

若血虚而有郁热者,加凉血育阴之品,如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

若湿阻不化,可于方中加防风6克、黄芪10克,以益气升阳,疏化湿邪。

(七)咸寒以柔肝,活血以祛瘀,扶脾以除满

肝脾肿大,日渐硬化,面色黑浊,大便干结,脉象弦细。最易导致出血性疾患,宜用本法缓缓图之。

柴胡6克  炙鳖甲12克(先煎)苏木6克  蛴螬3克  当归6克  冬瓜皮30克  茯苓15克  赤、白芍各12克  生苡米60克(先煎)

在肝硬化后期,用药不可过急,每两日一剂,重在护理与调养,令患者心情愉快,树立治疗信心,增强体力锻炼,不可过食高蛋白,防其增加肝脏负担,消化吸收不良,于病情不利。

(0)

相关推荐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湿重于热 (八法)】55

    湿热病  中焦湿热证治 湿重于热 (八法) (一)香以开郁,苦燥其湿,少佐消导,疏调气机 湿邪夹食滞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必当香开郁,苦燥湿,展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中焦湿热证治·热重于湿(四法)】57

    湿热病  中焦湿热证治  热重于湿(四法) (一)清胃热以泄阳明,燥脾湿兼解太阴 中焦阳明胃热炽盛,又兼太阴脾湿,症见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脘闷身重,舌苔黄腻而干,脉象洪大,按之略濡.此热重湿轻之象,治 ...

  • 临证400法——不寐七法

    不寐七法 不寐即"失眠症".其表现不一,有彻夜不能入眠者:有半夜易醒者:有睡不安静者.其病因有从内伤不足而引起的,亦有因外感六淫而成的. (一)养血益气,补益心脾 思虑过度,劳伤心 ...

  • 临证400法——消渴七法

    消渴七法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根据其三多的偏重,而分为三消.<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上焦湿热证治(七法)】54

    湿热病 上焦湿热证治(七法) (一)辛宣芳化以疏表邪,苦温淡渗兼畅中下 湿邪困表,发热恶寒,头重昏蒙,其势如裹,身重疼痛,口淡不渴,胸脘痞闷,或呕恶纳呆,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当用辛温芳香以疏 ...

  • 临证400法(三)哮喘(七法)

    三.哮喘(七法) 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谓之喘,喉间有声,阵发性呼吸困难,反复发作,谓之哮.哮证多兼喘,而喘证不一定全兼哮.一般地说,哮分冷热,喘分虚实.冷哮多属肺中有寒,热哮多为膈上有热.实喘者邪气盛: ...

  • 【《赵绍琴临证400法》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59

    附一:清末太医院院使.先父赵友琴先生治疗温热病八法 (一)辛凉清宣,苦甘泄热 风温邪袭肺卫,卫外失常,发热汗出,微恶风寒:肺失宣降,上逆作咳:风热上攻,则咽痛头疼,邪热伤津而口微渴,舌尖红,脉浮数.治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湿热病·下焦湿热证治(五法)】58

    下焦湿热证治(五法) 一.湿重于热(二法) (一)芳香化湿以开其窍,淡渗分消畅利三焦 湿重于热,阻滞膀胱,水道不通,气化不行,湿热上蒸,头胀不清,甚则如裹,神识昏蒙,时昏时醒,如呆如痴,口干呕恶,舌苔 ...

  • 临证400法——癃闭四法

    癃闭四法 小便点滴而下为癃:小便涓滴皆无为闭:小便淋沥涩痛为淋.三者表现不同,应当鉴别清楚.癃与闭,只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其致病原因很多,但究其病机应当考虑三焦气化不利.<内经>指出:&qu ...

  • 临证400法(十三)呕吐九法

    呕吐九法 有声有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皆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常因外邪时气.饮食不节.气机不调,或胃虚.胃寒等原因而发病. (一)芳香疏解,平胃定呕 外感暑湿之后,表气闭塞,胃 ...

  • 临证400法——便血三法

    便血三法 便血是指大便下血而言.张仲景<金匮要略>里有"远血"."近血"之分,后世又分"肠风"与"脏毒".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