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20”被打叉,老师讲解3周后,学生还是错了!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克莱茵(美国数学家)
正如美国数学家克莱茵所说,数学的核心就是理性的思考,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课堂懂,讲解会,独自分析却做错。下面这道植树问题中的题目,学生在事隔3周后又一次出错了。
这道题目中,学生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里做完,自信满满地拿给老师评改,结果老师只用了一秒钟时间就给了个大红叉,要求学生想仔细一点。学生下去后还是没怎么想明白。
学生这样思考:12米要分成3米一小段,就用除法求出分成了几段,一段要5分钟4段,一共要20分钟完成。
老师下来又给学生仔细讲解一遍:
第一步,先求出12米分成3米一段,一共分了几段,用12÷3=4(段)。
第二步,求出这4段工人锯了几次,通过画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要锯4段,两段是不用锯的,只需要在中间锯。锯的次数是3次,比段数少了1。所以,式子要这样列出来:4-1=3(次)
第三步,求出一共锯了多少时间,5×3=15(分钟)
网上朋友们看了老师的这个分析,觉得还可以这样算:
要分成4段,可以先在中间锯一次,再将分开的两段放到一起,再从中间锯一次,就将一个12米的圆钢分成了4段。因此,总共需要5×2=10(分钟)。
果然,还是网友们的智慧比较高。现实中确实可以做到这样的分割方法,但也要考虑到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当然,如果学生真的如此思考,同样是可以判断为正确的。
虽然学生看了听了老师的分析,并告诉老师听懂了,但老师心里总是很忐忑:究竟是真懂了,还是假懂了。所以,又将植树问题中的相关题目整理出来,准备给学生做后续练习,巩固学习内容。
数学思维需要反复训练
虽然有些孩子思维能力不错,理解的快,但其他大部分孩子在理解同样的内容时,除了老师的讲解,还需要下来反复练习。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训练就没有成长,勤能补拙是提升孩子数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但反复训练,也需要有针对性地练习,如果孩子已经真实掌握,就可以让孩子换个内容学习和理解。
如果我们只是让孩子学习完基本课程,那不需要对孩子花费太多的时间,跟着学校的学习就可以慢慢掌握。但想要孩子有更多的发展,那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当然还需要孩子自己有着浓厚的兴趣。
结束语
数学是一咱理性的思维,可以充分锻炼孩子的思维逻辑,也非常考验孩子的分析判断能力。孩子的数学思维虽然需要锻炼,但也希望能够劳逸结合,真正从数学中找到乐趣才会发现更多不同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