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才是最好的自闭儿康复训练师
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一个绝世高手,他的名字叫独孤求败。
其名字曾在金庸的三部小说中出现,分别为《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及《鹿鼎记》。
此人只闻其形不见其身,书中没有过多的生平事迹介绍,只是形容其厉害之处描述为:纵横江湖三十于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独孤求败最厉害的武功除了“独孤九剑”,这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其中一招叫“无招胜有招”。
在金庸的两部小说《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中,对于独孤求败的提及是比较多的。
《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因为被斩断右臂后武功尽失,后来跌落悬崖,偶遇大雕,得到独孤求败曾使用过的“玄铁重剑“以及其修练内力的方法后,继以晋身当代绝顶高手之列。
杨过在山洞中和大雕相处,慢慢得知了关于独孤求败的点滴故事。
后来通过大雕的指引,在孤独求败的坟墓前找到了三柄剑。
据金庸小说描述,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会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杨过心想:“这少了一把剑,原来是给他抛弃了,不知如何误伤义士,这故事多半永远无人知晓了。”出了一会神,再伸手去会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啷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
于是再俯身会起,这次有了防备,会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第三柄剑,杨过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那知拿在手中却轻飘飘的浑似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
“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三柄剑,由轻到重,由巧到拙,由锋到钝,最终归于无剑胜有剑,无形胜有形。杨过似有所悟:世间剑术,不论哪一门哪一派的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想怀昔贤,不禁神驰久之。
后来,杨过以重剑练之,从无法拿起到运用自如,再到一花一木皆可为剑。
这样的修为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无剑胜有剑,无形胜有形”的境界。
《笑傲江湖》中的主角令狐冲原来武功平平,因缘际会学得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剑”,以后一跃成为当代剑术高手。
“独孤九剑”中种种奥妙精微之处,体现出了独孤求败的寂寞与苍凉心境,而使这“独孤九剑”,除了精熟口诀剑术之外,有极大一部分依赖使剑者的领悟,武功越多戾气越重,一到自由挥洒、更无规范的境界。攻和守只不过是相对来说,只是理念而已。有些招式本就一攻一守,一环一扣,攻中带守,守中带攻。
在《鹿鼎记》:此书上只有渺渺几句珍贵的话语提及独孤求败,在此略过。
从杨过和令狐冲所学独孤求败剑术说起,这样的经历,虽然是武侠世界的想象,但是大道至简,很多道理往往又是互通互惠的。尤其是对于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来说,前期面对一个自闭症孩子,往往有着天要塌下来的恐惧、焦虑和不安。
所有的康复训练和不断的重复检查确诊都成为每一个家庭必经的路程和修为,往往将众所纷纭乃至道听途说的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奉为至宝又觉得无从着手。
每一个康复训练方法都想要尝试,都想要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奇效,都想一步登天让孩子从一张“白纸”变成一副“国画”,甚至觉得自闭症孩子就是高智商的天才和神童。
这就是武学世界中的第一重境界,想要学会所有的武功,练就一身钢筋铁骨,妄图通过大而全、多而杂的武学秘笈成为一代宗师,一统江湖。
可是,这样的求而不得往往就注定了失败。
等到了第二重境界,精挑细选和甄别选择适合孩子的康复训练方法之后,就从恐惧、焦虑和不安中渐渐变得心平气和、有章可循。
但是,在此时,依然还是有很多带自闭儿康复的家长总是喜欢寻求短平快的解决问题方式,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专家和特教老师:
孩子总是大喊大叫,怎么阻止啊?
宝宝大便控制不了,总是拉到裤子里,怎么办啊?
孩子三岁了,还不会叫妈妈,怎么教?
我家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孩玩,怎么办啊?
宝宝发b和p的音节时,总是发不对,该如何纠正?
等等,诸如纠正和解决从点到点的难题,家长特别急于解决。
诚然,这些问题是需要解决,也是该解决的,但是却只能解决一时无法让孩子安享一世。
有一部分家长,总是心有不甘地说,我家孩子学会了1+1=2,能从1数到100,还认识很多字,你说他进步是不是很大?是不是不是自闭症啊?
这种心态就好比,你看我虽然长得不美但是心底善良啊,我虽然没有钱但是我有一颗努力赚钱的心啊。
存在这种侥幸心理的家长,他们却总不愿意系统地去学习。
理由是没有时间、精力有限、能力不够、等考虑好了再学、等忙完这段时间再考虑吧!
然后就在陪伴孩子康复训练中玩着手机,刷着朋友圈,一天又一天地虚度光阴,把孩子交给康复机构,以为就万事大吉。还总是觉得自己天天陪着孩子尽心尽力,多么辛苦多么劳累!
但是,有很多辛苦和劳累往往只是看起来很辛苦罢了!
有一种辛苦看似很累,但是结果却是无用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毛毛虫效应”。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做过一个实验:将毛毛虫首尾相接,围成一圈放在花盆边缘,在不远的地方撒些松叶作为它们的食物。然而毛毛虫夜以继日的不停绕着花盆转圈,没有因为饥饿转向食物,最终精疲力竭,相继死亡。
这也是“埋头拉车”,一味追求前进但大多数方向不明。终有一天倾尽所有才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满足感全来自自我感动。如果觉得停滞不前,不要再埋头苦干,试着抬起头,看看周围是否有更广阔的天地,更开拓的视野。
这就到了第三重境界,无剑胜有剑,无形胜有形。
最好的康复训练往往是不着痕迹,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孩子感受到训练带给他们的进步和成长,并且能够在这种进步和成长中无形地影响着训练他们的老师和父母,让自闭症孩子成为父母和老师的老师,带他们一起实现蜕变。
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这首先需要在第一重境界中有众多康复训练方法基础理论的积累,然后去伪存真,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再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到自己孩子每天的生活中,看似是在一起玩,但是却是有目标和方法的玩,而不是随意为之。
这需要在第二重境界中,将每一个所要解决的难点串联成一个面,只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架,基础打牢了,那么遇到那些一个点一个点的问题就不再是难题,解决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看似武侠世界中虚构的“独孤求败”,其武学要领却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运用到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中,也是需要从第一重境界跨越到第三重境界,不刻板、不教条、不固化,拿来就能用,用得恰到好处,处处处心积虑又显得随手拈来,这样才会让孩子喜欢,只有喜欢才会有进步。
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自闭症与父母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勇于跨越才会到达第三重境界。
希望,每一个自闭儿都能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