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作文审题简说
成都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作文审题简说
有老师问我一诊作文的审题问题。本文是简要答复。
一诊作文的命题立意:紧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于文化传承与理解;同时联系现实倡导君子之风,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传统价值的当代转换能力。
本次作文的核心语义是明确的。下面举出题目并给出审题简析。思之未周,仅供参考。
一、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宋的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或诗人。
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宰相位置。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王安石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
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
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这极大影响了苏轼的政治命运。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被贬黄州四年后,苏轼路过江宁拜访早已退居的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共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班上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简说
本题中存在两组人物:“司马光-王安石”与“苏轼-王安石”。审题的关键,是要看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两个材料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取人物行为与品质的共同点,理解材料的内在联系。经由上述步骤,实现对作文材料的整体把握。
如此分析可知:本题要义,在“君子”二字。
以下几点,均有意思的交叉;交叉的部分,就是“君子”。
“君子之争”。
君子之争,不在意气。“所操之术多异”,而其“大归”则同。“大归”者何?道义。
对道义的理解,可有诸多解释。儒家的治平理想,报国的热忱情怀,均属“道义”的范畴。尚友道义,则无私敌。故君子之争也,不同而能“和”。
“人品”。
司马光、苏轼与王安石,是立场不同的对手,但不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尊重异己,客观评价;当对方处境艰难,反而可能伸出援手。这就是“人品”(格局,胸襟)。此三子立场虽异,人品则同。
做事是一时的,做人是一生的。地位是暂时的,人品是永久的。
“人”。
要把人当作人,尊重人,体贴人。《论语》讲,不以言废人。
立场观点,人各不同,该争的要争,该坚持的要坚持。但人与人都是“人”。且不说“民胞物与”,对人至少须有恻隐不忍之意、同理同情之心。理念分歧,又有何妨;对于对手,要有带着尊重和同情的理解。大凡英雄豪杰之间,常常惺惺相惜。
但求功利而无视品格,与人为仇必落井下石,一言不合则拼死相斗——此等现象,所在多有。联系现实,则可看出复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确有必要。
以上是从材料中得出的一般理解。学生作文的主题词可自行决定(诸如“宽容”“友善”“坦荡磊落”“和而不同”“客观与偏执”等等),但对材料本身的理解不能脱离上述范围。
题中问“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则立意之选点,可有侧重;甚至反向思考,亦未为不可。如:君子立身,虽不废交情,但重在大义;人情只是小事,理念不可妥协。能不悖情理、自圆其说即可。
著作权声明
“语文渡lxh”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由原创作者持有。欢迎保持原样的转发。不得匿名转载、改名剽窃。禁止抄袭及用作商业用途等侵权行为,违者将予以追究。
各类报刊若欲刊载,请与本公众号联系。(联系方式:QQ:36467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