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读书乐
我因身体多病,从1991年提前退休至今已近30年了。30年来,我最钟爱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写作,如果没有书籍,不知我双耳失聪又行动艰难的晚年生活将是多么的寂寞与痛苦。
然而,我身边有许多同龄人(特别是我2019年初入住养老院后),看到或听到许多老年人在中青年时还比较注意读书学习,一到年老,对继续学习就慢慢的有所忽视,认为退休在家或入住了养老院读书学习还有什么用呢?或认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已用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退休了,该好好享受一下生活了,不必再花心血去继续学习了。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大多是每天闲待着或卧床休息。
我觉得这些想法万万要不得。因为老年不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阶段,而是充满着新生活内容的“第二生命期”。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得这样快,退休后的老年人仍然需要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外界信息,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向读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才能使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成为与社会同步前进的一员。春秋时代晋国乐师师旷就说过:“老年人刻苦学习,就好比蜡烛的光焰,虽不能和日光相比,却是冲破黑暗的光明。”西汉经学家刘向也曾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初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高尔基也曾说过:“热爱书吧!它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它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物,它能教你尊重别人和自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思想、新学科风起云涌,即使原来文化水平比较高,面对现在的崭新世界,原有的知识也会感到陈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敬爱的周总理也谆谆告诫我们:“不要不懂装懂,要老老实实地学,学到老,做到老,改造到老。”这些前人和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深刻的名言和哲理都在告诉我们:学无止境。
老年人要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对读书学习的兴趣、乐趣、志趣,这样才会热爱读书,积极地读书,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古往今来,所有热爱读书的人,都把读书看成是一种快乐,所以读起来兴致盎然。我自己就有很深的体会。
读书自有人生乐。我退休前就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双耳失聪,且伴有严重的耳鸣,对于原做教师的我来说,从此告别有声世界,这样的痛苦是旁人都无法理解与体会不到的。但由于酷爱读书,有书籍与我为伴,它们大大减轻了我悲观失望的情绪,使我仍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老年人要多读书,他说:“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数百卷书,易(经)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宋代学者尤袤一生酷爱读书,他曾说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古代这些名人的至理明言说得多好啊!这些名言时时鼓舞着我,使我不再为疾病而沮丧、失望、痛苦。而且,在读书的基础上,我还拾起了年轻时就有的爱好——写作,退休后,我一直坚持给许多报刊杂志写稿,30年来从未中断过,至今被刊登的文章已无以数计。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出来,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如果我不喜欢读书,没有知识,这样的骄人成绩怎能获得?
读书自有健身乐。生理学家认为,老年人读书就好像服用“超级维生素”,可以使大脑、性格甚至身体充满活力。心理学家朗姆士说:“一个人只要心智灵活,青春就不会离他而去。”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保健医生劝他注意休息,少看点书,他说:“你说脑力换体力是一种休息,我认为看文件累了看报纸,看正书累了看闲书,看大书累了看小人书,看政治书累了看文艺书,我这也是一种休息。”这种执着地读书学习的精神使我深受教育和启发。我国古代文人墨客都懂得读书可以疗疾健身的道理。清代的秦子忧患恶疾,“伏案呻吟,不胜苦楚”,一部《红楼梦》竟使他忘记了病痛,“迎月读竣”疮即愈,写出了一部《秦读红楼梦》来。清代著名戏曲家、养生家李渔深有感触地说:“予生无他癖,惟好读书,忧藉以释,牢骚不平之气藉以除。”书中的喜怒哀乐具有调达情志,平衡人体阴阳气血的心理治疗作用。
总之,我觉得读书对老年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通过读书,我越发感到自己全身充满了活力,从未有过自己已是77岁老人的感觉,越发感到书籍确是延缓衰老的最有效的良药。
读书可增添家庭乐。老年人在家里既是家长,又是师长,孙儿孙女们会让爷爷奶奶讲故事;亲朋好友中知识较少特别是一些年迈的老年人会让你讲述书中的趣闻;与配偶、儿女交谈时更有说不完的话题……总之,读书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带动家庭的学习气氛,真真是“行教胜于言教”。
俗话说“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老年人只要爱读书,并对外界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不断地接受来自社会的新信息,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就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永远年轻而快乐!
通过读书给我带来的种种乐趣,我越发感到:人生在世,痛莫过于怨,苦莫过于病,哀莫过于心死,乐莫过于读书!
施善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