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面粉大王——王禹卿(中)

来源:往事如雨  作者:王佩琳

王禹卿事业做大了以后,在上海和无锡等地置了好多房地产,原配夫人带着独子最先住在无锡的时郎中巷老宅,儿子成婚后上海愚园路东庙弄房子造好了,母子一大家全搬来上海,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第九个孙女,当然这已是1937年的事了。

1929年王禹卿不幸遭遇匪绑,夫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全家乱作一团,怕土匪撕票不敢报警;土匪绑架目的就是要钱,赎金不滿足就不放人。听说最后是通过蒋介石的关系,王禹卿才逃过了一劫安全回家。此事以后家里又多了两名保镖,日夜守护着大门,出门办公时保镖就随车护卫。

王家新宅 衡山路一号(东平路10号)全景

王家新宅局部

衡山路一号(东平路十号)门牌

王禹卿和蒋介石在上海东平路住宅爱庐是门对门,王禹卿住10号,蒋介石住9号。王家的客厅墙上挂有蒋介石对王禹卿称兄道弟亲笔签名照片一张。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对王禹卿在无锡建立的旅游胜地著名园林蠡园特别感兴趣,三次去无锡都下榻在蠡园。正如景宣楼门前石刻碑上所写:景宣遗梦公元一九二七年 一九三○年地方绅士王禹卿先生在此营构早期的蠡园,景宣楼是园中最早的建筑之一,登楼临窗,蠡湖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弧鹜齐飞。据《无锡市志大事记》载:“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日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抵无锡”避寿,次日游太湖、登雪浪山寻访蒋子阁。蒋、宋抵锡当晚下榻蠡园景宣楼。还有传说颐安别业这幢西班牙式小洋楼里住过彭德怀将军。这些传闻都与蠡园休戚相关。诗情画意美如仙境的蠡园,园中每一处景致都充盈着王禹卿、王亢元父子两代对蠡园之情,也是父子两人给国家和家乡父老乡亲们最大的贡献。

王禹卿经历了八年抗战,日伪时期公司遭到日冦的破坏、强行占领等种种灾难,他断然拒绝日伪政府邀他担任粉麦统制会主任,不愿意接受为日本人干活的耻辱。战火中福新公司损失惨重,那年王禹卿正当六十岁生日,亲朋好友准备好礼金要为他拜寿,他一一谢绝,並在生日之前就外出避寿;还将所有亲友赠送之礼金,全部捐献給慈善机构,救济受战火之灾的难民。他在上海创建了儿童医院,在无锡办学校、办药局、免费送家境贫困的孩子上学,给穷苦乡民施药,给红十字会捐款,修路筑桥等等都是他一生中的善举,这一切源出于他的爱国之心。

中国毛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王禹卿被公认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实业家、民族资本家。他出众的才能与品格精神是上海商界打拼成功的典范。另外王禹卿在晚年醉心于中国书画,这种精神上的追求以及文化品位也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用他本人对后辈们说的一句话:“做生意不能一成不变、呆板行事,而是要灵活机动好似孙悟空一样会七十二变,把生意做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后人把这位与荣氏企业共患难的合伙人称作近代上海的商业奇才。他的精明强干及经营谋略在当今的商场上依然具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收藏的张大千山水画

1948年上海解放前夕,王禹卿去了香港,此时他年事已高。在离开上海之前,他将事业系统经营大权交由荣德生之子荣毅仁掌握。在家业上把一家老小的生活来源交托给哥哥王尧臣的女婿曹启东保管。1965年4月王尧臣病逝在上海,终年89岁。一个月后王禹卿病逝在香港,终年86岁。老兄弟俩的创业生涯就此打上句号。

王禹卿的家庭

王禹卿一生艰苦创业,终于功成名就,为中国现代面粉工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事业上的不断扩展,他的家业也越来越壮大。从1927年起王禹卿就有心为家乡做点好事,他看中了蠡湖这一片风平浪静、让人赏心悦目的乐土,就有意在临湖之处营造一座人间乐园;由此筑起了著名的旅游胜地“蠡园”。蠡园的建成与荣家的梅园、锦园等私人园林为无锡巿发展了旅游事业。

王禹卿的无锡蠡园颐安别业

园中的“南堤春晓”、“望湖亭”、“千步长廊”、“湖心亭”、“书法碑廊”等美好景色加上造型奇特的石叠假山以及优雅的自然风光,不由得让游人在此仙景中流连而忘返。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我的父亲)也助其父在蠡园内筑起了颐安别业和景宣楼两栋别墅。另外还建造了无锡市第一个游泳池、跳水台、露天舞池、回音壁、凝春塔等別有情趣的景点。1952年无锡巿人民政府把我的舅公陈梅芳的“渔庄”(又名“赛蠡园”)并入“蠡园”,成了一个更大的湖边花园。

王禹卿在无锡的时郎中巷建有一幢坚实的英国式三层洋房,外表气派壮实,内部装饰也非常考究;花园是属于中国式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幽幽、竹林密密,环境优雅,身在其中不由得赏心悦目。他的原配夫人陈氏(我的祖母)带着唯一的独生儿子住在这里一直到儿子娶亲成家。这时候上海的两幢花园洋房也先后建成了,无锡的亲娘(无锡人对祖母的称呼)带着一大家子三代儿孙住进愚园路67弄14号老宅,而上海的亲娘就住在东平路10号的新宅。两位夫人各住各地,相安无事。

静安寺愚园路67弄14号  王禹卿老宅  现已拆除为航空站

祖父在愚园路的花园里为孙儿们购置了大型的儿童游乐设备,有滑滑梯、跷跷板、荡秋千、荡荡船、小汽车、小黄包车等尽我们玩乐。有一次,比我大两岁的二姐让我坐上黄包车,她来拉我,结果重心不稳把我连人带黄包车一起后仰摔了个大跟斗,还好没伤了头,只是重重地扭伤了我的右脚踝,佣人把鸽子棚里的鸽粪敷在我的伤处,日后时常还会隐隐作痛呢。最忘不了的是后花园里那一对美丽的孔雀,为了引它们开屏,女孩子都穿着花花绿绿的裙装,手里挥着色彩缤纷的小手帕,跳跳蹦蹦好高兴呀!每天佣人会进孔雀棚为它们喂食,那天忘了关上门,一只孔雀乘机逃了出来,展开翅膀飞上邻居家的屋顶,惊动了整条弄堂,大人小孩走出家门来看热闹,还有人爬上屋顶想抓住它,那孔雀似惊弓之鸟四处乱飞,眼看着它飞走怎么都追不回来。看热闹的人们争抢撒落一地的孔雀羽毛,然后四处散开。那个闯了祸的佣人急得双脚跳,惊慌得不知所措。然而当祖父从公司回家知道了以后并没有责怪声,只是觉得有点可惜罢了。这就是祖父的为人:外表威严,内心慈祥;这种处事宽容大度和他在厂里严格的管理制度正相吻合,只要不是故意犯错,他都能酌情处置。在祖父的训导影响下,我自然而然地培养出了宽容待人、与人为善的好心情;日后更养成在困境中能想得开、放得下的好心态。再说那另外一只可怜的孔雀因思念伴侣,不吃也不喝;看着它孤独地在笼子里踱过来踱过去,没有多久竟然活活地饿死了。这对孔雀不离不弃的感情在我小小年纪的心灵里受到深深的感动。这些关于孔雀的描述是根据我的记忆所写,而我姐的记忆说孔雀因一场大雨飞不动了被佣人抱了回来,一路上被跟着的人们把美丽的羽毛拔个精光,不久受了重伤的孔雀死了,那另外一只孔雀失去了伴侣后也郁郁而死。在我的记忆中孔雀因一场大雨被抱回来是一片空白,怎么都想不起来,这个只能说我们两人的记忆点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不同的版本吧。(未完待续)

来源:往事如雨  作者:王佩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东平路10号收藏大家王亢元寓所

    东平路为东西走向,东起岳阳路,西至乌鲁木齐南路,全长仅四百米,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13年,当时属于越界筑路性质,原名为贾尔业爱路,以1880年法国驻沪总领事命名.次年该路就在法租界大扩展中被划 ...

  • 清代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

    清代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镇江人.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善书法.王文治平日喜用淡墨,时称"淡墨探花" 字体端正稳健,结体紧密内敛,用笔转少折多,显得刚健 ...

  • 我的祖父面粉大王——王禹卿(上)

    来源:往事如雨  作者:王佩琳 王禹卿(1879-1965) 王禹卿的事业 19世纪末,在无锡太湖边的青祁村,私塾先生王梅生的家里诞生了王尧臣和王禹卿兄弟俩.他们俩从小就在他们的父亲王梅生(我的太公) ...

  • 我的祖父面粉大王——王禹卿(下)

    来源:往事如雨  作者:王佩琳 王禹卿家大业大,在上海除了愚园路和东平路两幢花园洋房是自住房外,还投资了大量房地产,有石库门弄堂房,也有新式里弄房子,估计有两百多栋左右:在上海伊犁路86号一块土地上租 ...

  • 王禹同近稿

    王禹同,辽宁锦州人,九八年生.学诗于徐长鸿先生. 铉鼎大哥邀游鄂州西山 驱车下武昌,纵目名楼敞.春气舒寒木,适逢佳日朗.轻烟万井横,飞帆大江往.遥立古今际,对剖黄鄂两.人声在竹隙,偶出闲云上.鸟鸣散冈 ...

  • 【北京诗词】No.61329期A版||​一本有魔法的书 王禹童

    北京诗词 欢迎您的阅读 <北京诗词>属于新古典主义诗词流派,主要发布古体类型的诗词(含仿古体诗词)和现代诗,兼发优秀的现代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纯文学作品!我们希望大家能努力研究继承古体诗词, ...

  • 斩经堂 周信芳(音)小王桂卿(像)

    斩经堂 周信芳(音)小王桂卿(像)

  • 京剧电影《雅观楼》 1976年摄制 小王桂卿 蓝煜民主演

    京剧电影《雅观楼》 1976年摄制 小王桂卿 蓝煜民主演

  • 富春七小 魏思恬 、叶子萌、王禹铖、 汪哲宇 冰心文学大赛获奖作品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ID:fuyangyudafu 关注 01 冰心文学大赛4-6年级组2等奖作品 梦里出来的猫 富春七小 四(3)班  魏思恬  指导老师:叶萍 夜深了,一块海绵在睡觉,它梦见了一只调 ...

  • 富春七小王禹铖《长高的“秘诀” 》

    长高的   我 "秘诀" z 富春七小王禹铖   童年总是让人着迷.它像一颗糖果甜着你的心:它像一道彩虹把你枯燥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它像一位小丑打开你的笑闸--每当想起那件事我就会 ...

  • 富春七小 王禹铖 || 《我的“啃书”之路》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会员优秀作品选刊 我的"啃书"之路 富春七小五(8)班王禹铖 书,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学习中必须的精神粮食.随着年龄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