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家长两方面抓,从小学就开始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的夙愿,从孩子出生之日开始,他们就努力给孩子最好的资源,从备孕、胎教、早教、学区房、兴趣班等等,生怕孩子输在某一个环节上,但是最重要的其实是父母与老师的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教育。
学霸的家长都有共同特点
王先生经常说自己对“学霸”女儿基本不管,但在教育上,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示范。王先生的女儿从来不上补习班,不管幼儿园还是小学,王先生都给孩子选择了公立学校。
他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不完全靠学校老师,而是自己去抓孩子的课程、习惯”等问题,如果做一个大范围的样本研究,你会发现“学霸”的父母亲都有一定的共同点。
比如家长支持孩子学习,并对学习实行适当干预。“学霸”的父母亲基本都会在教育上下很大的功夫,不仅仅是送孩子去学校,他们更多的会介入孩子的学习,牺牲自己的时间去陪读、对孩子严加管教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崔允漷就曾经做过相关实验,他认为:“相较于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学习支持与介入方式更能影响子女学习效果”。
他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得出家庭介入孩子学习方式的四种模型,最终发现在学习上越放任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差,生活在陪读型家庭的儿童成绩最好。
此外,父母自身的行为更具说服力。
一些家长总是喜欢给孩子讲自己为他们付出了什么,相信大家也经常听到类似的话语:“我为了你不离婚的,就是为了给你一个完整的家庭”;“为了你的上学,我花了那么多钱搬来学区房。”
20世纪90年代末 ECLS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经过对儿童的纵向回归研究,发现父母学历高、有长期坚持的习惯,爱藏书等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正向影响,而父母为孩子做的:比如辞职做全职妈妈、搬家去学区房这些都对他们的成绩没有影响
。
通过这个研究家长们可以进行一个反思,自己做更好更优秀的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激励孩子学习的最佳神器。
培养学霸,从两方面抓“协作培养”
想要培养出“学霸”子女,家长们可以有很多做法,避开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这一误区,真正把教育抓在自己手上,才有可能打造出优秀的孩子。
Annette Lareau是一名社会学教授,把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方式定义为“协作培养”,他认为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的规划生活、学习,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目标;而把劳工阶层的教育方式定义为“顺其自然的成长”,其中的利害可见一斑
。
各位家长也不要着急,从现在开始改变,学习中产阶级正确的教养方式也还来得及,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教育方式,从两方面抓。
1、 适当“抓”(陪伴)、适当放手
有些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语感和阅读习惯,总是喜欢自己去指定书籍给孩子读,让小小的娃娃读名著、科普,殊不知这样已经打击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放手让孩子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带他们去读书氛围浓厚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和书店等。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书籍,这样一来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读写和理解文字的能力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家长们可以定期就带孩子去这些地方,把读书定为一种休闲方式,自己也要参与一起读书,这才是让书籍走进孩子心里的最佳方法。
2018年高考期间,来自山西临汾的范玉华一家,因为“租房20年培养出3个学霸”引起广泛关注。他们家庭很普通,多年租住在60平的出租屋,父亲则在工地上做工,3个孩子都是学霸,小儿子也考上了清华大学。
谈及这些,父亲范玉华显得很从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
与此同时,定期的放松与亲近自然也非常重要,我们鼓励孩子多多亲近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神奇魅力。父母需要偶尔带孩子出去走走,跟他们讲讲风俗人情、景观故事,既促进亲子感情,又可以开拓他们的眼界、放松心情。
2、 从小学抓起,针对性辅导
在目前大环境焦虑的情况下,家长们很容易犯一个错,就是疯狂的跟风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却忘了孩子是不是真的感兴趣。
小李在给女儿选择培训班时,就优先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她感兴趣才报,而不是像其他家长一样,盲目广撒网,企图孩子在某一个兴趣课上大有成就。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门孩子有兴趣的深入培养,这样孩子轻松愉快,也能让他们把精力充分运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而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妈妈陈美龄,又给我们上了很深的一堂课。她非常重视亲子关系,认为自己能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大学,源于她一直的高质量陪伴。在孩子的学习上,从小学就抓起来。
凌晨妈妈来叨叨:
孩子是“学霸”还是“学渣”可能就在父母的一念之间,希望各位家长们不要一味的把教育放在学校身上,而是要亲力亲为,引导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同时也要注意自身自律,用自身行动做他们最好的榜样,育人先育己,对孩子多些鼓励和关心,而不是一直强调自己为孩子的付出,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强劲的能量去变身“学霸”,你说呢?
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