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弘医:解析茵陈汤

源自:公众号:四圣弘医

人体的脾胃是一对阴阳关系,胃属阳明,主管食物的消磨和消化,脾属太阴,负责调动和运化人体的津液上承于胃,胃接纳太阴提供的阴液和津液。脾和胃,两个脏器通过膜和经络相连,在生理上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作用完成了饮食的受纳、腐熟、吸收,以及传输、排泄糟粕。通常我们讲,脾胃是人体的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在外邪入侵到人体时,脾胃对太阳表系统的支持不足,很容易导致邪气“攻陷”太阳表系统的防线,入侵到脾胃导致脾胃疾病。

当脾阴枯竭不能“灌溉”阳明胃时,就出现我们在上一篇提到的麻子仁丸的症状。反过来,当人体的湿气太重,脾虚水湿泛滥时,就会造成水湿沉积在身体内运化无力。湿邪太重导致脾气运化无力不能上承胃时,阳明也会同时出现燥热的情况,阳明的热夹杂着太阴的湿,很容易在身体内形成湿热郁结发黄的局面。

我们可以做一个比喻,人体健康的“脾土”如同自然界肥沃森林中的土,既可以供应木(森林)的生长,也可以存储营养物质和水分,当水分太多时,也可以将其疏导分流出来排泄到地下河或者湖泊。人体携带着“湿气”的脾土如同“不健康”的土,湿邪夹杂在土壤中形成“泥糊糊”,既不能生长出木,也不能将水疏导尿出来。

在《伤寒论》第236条提到:“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身体内湿热蓄积的表现症状有“小便不利”,“但头汗出,身无热,剂颈而还”、“身黄如橘子色”、“腹满”、“渴饮水浆”等。人体体内有湿邪累积,机体本身应当具有分离湿邪从小便而外出的机能,但是湿和热相结合以后,就很容易形成“泥糊糊”状,不能够从小便外排,所以表现为小便不利。

“但头汗出,身无汗”,是指身体内的热想外散而受湿气的制约散不出去的缘故,所以表现了出了身无汗,但是头部是“诸阳之会”,头部的阳热之气比较旺盛,所以阳热上蒸,可以见到头部出汗。湿热纠积蓄在身体会形成黄色。湿邪很容易积蓄在腹部出现腹胀满,水液运化不足不能产生津液而出现口渴。

《伤寒论》第1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第200条说:“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上述两条也是讲的湿热郁结在体内的两种情况。

第200条中讲阳明病在治疗当中如果错误的使用了火疗。被火烤以后,如果汗出很多,火会助长了阳明的热,燥热由里向外蒸腾,濈濈汗出,燥热成实,大便燥结形成阳明的实证。“额上微汗出”,只是前脑门微微出汗,其他部位没有汗。这是热郁导致的阳明之热内郁不能散发出去,所以仅是额头上最高点出汗,身上是无汗的。

祛除身体湿热发黄采用茵陈汤的治疗思路。茵陈汤的组方有三味药:分别是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神农本草经》讲,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邱陵阪岸上。茵陈蒿性质苦寒,能清热利湿,利肝胆。中医讲的黄疸,是湿热瘀结在身体疏导不利损伤肝胆导致。茵陈具有较好的祛湿热效果,但用量上要比较大,用量太小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临床中经常使用到30克以上,有时甚至用到60克甚至100克。

茵陈汤中的大黄可以辅助茵陈祛除湿热胶结在肠胃的状况。大黄可以破结,荡涤肠胃,推陈致新。茵陈蒿汤证中有肚子胀满的情况,所以用大黄来荡涤一下肠胃,破湿热的凝结。栀子的性质苦寒轻浮上扬,可以通利三焦,祛除郁结在三焦中的热邪,三焦通畅有利于小便、清湿热,能够辅佐茵陈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茵陈蒿汤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同,茵陈汤以利尿为主,泻下的作用弱一些。

常见的黄疸一般分两种,阳黄和阴黄。阳黄是由于身体湿热郁结导致的,身体本身的阳气并不虚亏,而阴黄的本质是身体脾肾阳虚运化无力导致的湿热郁结在身体内,慢性虚损型体质常见于阴黄。《伤寒论》第259条说;“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伤寒,发汗已”,汗已经出来,郁结的热已经发越出来了,如果是阳明有湿热就不应该发黄,现在相反,发汗完了以后“身目为黄”,浑身连眼睛珠子都黄了。“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是因为寒湿在里,是脾虚寒运化水液不利导致的积湿,湿气郁结化热。所以汗虽然出来了,但寒湿之邪还存在,而且汗出以后,脾胃阳气就更虚,寒湿不运,就出现阴寒性的发黄。这种发黄与茵陈蒿汤的湿热发黄不同,茵陈蒿汤是阳明有热夹湿,这是太阴脾寒有湿。

阴黄在治疗上应标本兼治,治本应该以附子理中汤或者真武汤为思路,治标可以茵陈汤为辅助思路,一方面振奋脾肾温阳利水,一方面祛除湿热,如果单纯的祛湿热效果会更差,茵陈汤的苦寒性质会伤阳并伤血伤阴进一步加重寒湿。

黄疸严重或者时间久了没有得到正确治疗会导致出现所谓的“黑疸”。黑疸通常是湿热内结伴随着典型的阳虚和血虚,这时应以补正和滋养血气为主,兼用茵陈汤祛除湿邪为辅助治疗思路。

《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组方为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

第236条中的茵陈蒿汤祛除的是阳明肠胃中的湿热,组方用了大黄疏导通泻阳明。第261条中的湿热是郁结在三焦系统当中,三焦处于人体皮肤和脏腑之间的“半表半里”之间如果三焦系统积蓄湿热,看起来整个身体都是黄的,三焦系统郁结热身体会出现发热而不发寒。

栀子柏皮汤采用的是清法,既不通过泻下,也不通过发汗的方式祛湿祛热。组方用栀子轻浮通利三焦的性质,祛除三焦的热,栀子还有清凉宣透的作用(我们在栀子豉汤了解过这个机理)。三焦中郁结的热被栀子宣透散去后,三焦的通利作用就会恢复,可以帮助水液在人体内运化和流动,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所以这个方子以栀子为主药。柏皮是黄柏的皮,性质苦寒,能够清热燥湿,苦寒坚阴。就是当热邪伤阴的时候,黄柏对阴气有坚定、保护的作用,能够清热、燥湿、祛湿。栀子的作用位置偏于上和三焦,黄柏偏于下和肾,甘草偏于中焦,有和胃健脾、反佐栀子和黄柏的苦寒的作用。

简单的归纳一下,湿热郁结在身体内通常有5种情况:

  1. 湿热浊气变化为糟粕郁结在阳明系统形成的湿热发黄,阳明系统的湿热会传递到肝胆造成黄疸。治疗用茵陈蒿汤,茵陈蒿汤也可以广泛的使用在常见的发黄的急性肝炎,胆囊炎,黄疸等疾病。

  2. 如果体质是虚寒型性质,脾阳肾阳素来亏虚,运化无力导致身体内积水积湿化热,这种情况应该以温补肾阳脾阳为主,祛除湿热为辅。

  3. 身体内积湿积热久了,气血衰竭会形成所谓的黑疸。这种治疗应该以恢复身体气血为主要思路,兼用清除湿热的辅助治疗。

  4. 湿热郁结在三焦系统形成的发黄发热,用栀子柏皮汤通利三焦祛除湿热。

  5. 湿热郁结在皮肤表面会形成湿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来解表祛湿散热,这个组方以及原理将在下一篇中阐述。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微信号:sishenghongy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