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魔法节奏,让你从花费1元到花费4000元
对于拼多多,评价君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虽然非典型,但确实是一步步走到拼多多的坑里的:
最开始注册后,得到新用户权益,1元买个六小包纸巾,包邮;
过了大半年,父母来电话,让买一个百香果到家里,花了29元;
又过了很短时间,想起需要个移动硬盘,于是309元购买;
然后,发现心仪已久的镜头,别的平台卖5400元,这3900元,果断出手。
可以看到,这个消费金额,是从1元到,到29元,到309元,到3900元快速增长的,消费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起来。甚至如果有花呗6期免息,很多人说不定11000元的商品也会买,只要有2000元以上的优惠。
马克思有句经典名言,资本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而现在看来,有个25%的优惠,拼多多就能刺激消费者的冲动,甚至让消费者冒险,分期付款提前消费。
那么,这么做镜头厂商亏了吗?也未必。因为很多产品,比如说这枚相机镜头,之前评价君也曾经看过3900元的价格,那是在京东一年一度的大购物节上,价格很惊喜,不过需要抢,然后很快缺货,后续补充的货源,价格又变成了5100元。
当然不知道幕后有什么原因,但一个可能性是,价格太低影响行业经销商。但拼多多,由于采用的是拼单方式,似乎可以说成一个渠道体系之外的桃花源。一个可以自由调节价格的平台,还是有其魅力的,因此官方店也可以拔地而起。
而对于用户来说,从看了很多段子,不敢在“拼夕夕”上买超过100元的商品,到直接下单4000元的商品,第二天收到货,还有正规发票,再次证明了只要平台做大,有了客流,玩法是很多的。一个买1元纸巾的消费者,也可能是个万元笔记本、万元包包的潜在消费者。
最近拼多多公布了二季度财报,实现营收72.9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7.09亿元同比增长169%,十分迅速。可以预见,三季度其营收依然会快速增长,按这个节奏,100亿元都只是开始。
其实拼多多与当年其它电商兴起的逻辑相同,就是创造需求,因为对于柴米油盐什么的,都是人们必须购买的,但榴莲不是,山竹不是,还有很多镜头、数码产品、高端化妆品也不是。
当年,京东天猫也创造了很多消费需求,甚至有人买了两年都用不完的洗发水,家里堆积成山的衣服等等,可以说是消费天堂。
但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段,创造消费需求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当大家已经渐渐厌倦了传统的将欲望积攒到购物节,再抢券释放的时候,拼多多这种打通供需两端,制造惊喜的方式,就显得很有趣了。
对于一些单价低的商品,拼多多可以用C2B,反向定制,但对于单价高的、集成复杂的商品,比如笔记本、相机、镜头、手机,拼多多还是要沟通好供需两端,制造商机。
也许,未来汽车、房子等在拼多多上销售也不是不可能,给大家20%的优惠,我们愿意提前开启采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