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

  日前看到一条微博,说的是2018年12月12日,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们正在教室里上课,一只猫突然闯了进来。这只猫居然如入无人之境,挨个从学生们的课桌上走过,眼神坚定,步伐从容,宛若巡视。再看学生们,没有哄笑,没有喧哗,没有炸堂,没有呵斥与驱打,老师还在上着课,学生们安静地看着那只猫从自己面前迈着优雅的猫步走到别人面前,一直到它安静地轻轻地离开。事后有学生称,这只猫出去之后又闯进了另外的教室,俨然是只严格的“喵老师”在巡课。
  联想到之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北大的“学术猫”、南大的“大黄”、福州大学的“体力狗”,还有在某所高校教室里上课的“猫博士”,这些年在大学校园里,网红流浪猫狗并不是第一次听说和看见,这些暖暖的爱称,足以表明学生们对这些自然界生灵的珍惜和喜爱,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这些高等学府里浓浓的温馨的人文情怀。
  这种事如果是发生在早些年,甚或现在的某些学校,某些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严谨正统的老师早就恼羞成怒地发一声喊,撵出去!于是,书本、盒子、包子、尺子、鞋子、扫帚一起上阵,狂轰滥炸、围追堵截之后,猫狗们阵阵惨叫,满身伤痕,夺路而逃。再看教室里,必定像大战之后,一片狼藉一团糟。
  就在年中,有学生爆出,某名牌政法大学连夜捕杀校园流浪猫、流浪狗,原因竟然是为了应付教学评估小组人员的检查。其实,该政法大学也有猫委会这样的社团组织,他们专门致力于流量猫的救助、治療和为其寻找领养家庭。然而,一边是学生们的努力救助,一边却被该校相关部门的临时鲁莽决定(突击扑杀)所践踏。
  两厢一对比,就比出来了一个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的问题。
  说到这个话题,常常会听到一种论调,不就是一只狗嘛,有那么重要吗?值得如此大惊小怪吗?其实不单纯是一只狗一只猫的问题,这是一个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对待动物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敬天惜物,万物生而平等,是一种普世的自然准则,哪怕它是一只苍蝇老鼠。自然中,动物本无所谓好坏,只是因为人类习惯于依照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好坏影响,才把它们分成了有益与有害。
  以前在北极,当人昏倒的时候,北极熊会靠近给人取暖,但在人类利用它们的善良而疯狂、频繁地去掠夺他们的皮肉后,它们也开始攻击人类。英国某媒体曾列出男人不靠谱的十大迹象,“厌恶小动物”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人们认为喜欢小动物是一个人善良、付出、责任、有爱心的表现,反之则可能意味着冷酷、残忍、不负责任。
  大学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地方,大学校园里尤其应该充盈一种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如果一所大学简单粗暴、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去捕杀流浪猫狗,其行为无疑是给学生传播了一种反人文精神的人类至上文化。
  我们是与动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即便是流浪猫流浪狗也拥有活下去的权利。
  当然绝对不是支持把校园变成流浪猫狗的公益喂养场所。校园里的猫狗多了,肯定会带来相应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抱着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文情怀,就一定会处理好这其中的关系。比如在江苏大学就有一群学生,他们在校园里给流浪猫狗做登记,专人分片喂食,然后还会给猫狗们注射疫苗、找人收养,学生们自己筹集资金,学校也会出一部分资金,努力让校园里的流浪猫狗和师生和谐相处。
  我们的高校应该引导、教育我们的学生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生命,这是一种人文情怀的教育和熏染,是一种高尚的修养。从高等学府里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温暖、善良、悲悯、博爱的人文情怀,而不是粗俗、无礼、残忍、残暴的暴徒精神。
  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