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赢时代的人,都是坚持长期价值的人
'一千年前的簪子,镂金绣彩,用放大镜看纹路,能数清梅花凋落的花瓣。而今天,我们批量做的大金链子,其工艺水平还不如农民搓的麻绳。手艺人的缺席,其实就是这个时代审美的缺席。'
01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讲过去手艺人的活法: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过去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协作模式是小范围的自给自足。所以哪怕只是一个砖瓦匠、面点师、牙医、剃头师傅,只要手艺活好,在他的地盘上就是不可轻易取代的,很受人尊重,也活得很好。
就像《俗世奇人》中天津的刷子李,一门刷墙的手艺,一身黑衣黑裤,一桶白浆。刷过去的墙面如雪白屏障,衔接天衣无缝,从头到尾,浑身不沾一星粉点。就凭这手绝活,徒弟敬他如敬神,觉得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和刷子李一样,江西的李师傅,9岁学竹编,是家里手艺的第五代传人。篾刀轻钩,用力猛拉,“啪”的一声,竹子顺势破开。再将竹子片成竹篾,穿插交织,老手翻飞,一只绵密精致的竹篮诞生。往河里一荡,竹篮打水,居然滴水不漏,绝了!
只是,这样再绝的手艺,谁会专程去一个偏僻的山村看呢?
可当李师傅架起手机,把他的手工过程传上抖音后,他没想到,这顿时就吸引了上百万年轻人的关注。对年轻人来说,那些以前只能在书里看到的民间高手,真的跑到眼皮底下来了,关于民间的视野突然被打开。
有意思的是,李师傅还在视频里偶尔戏仿电影的剧情,比如一个女孩背着编织袋,说要去打工,李师傅问,不去行不行啦?女孩反问,不去,你养我啊?结果李师傅说,行,你等一下。转身就去砍竹子,做出一个精致的竹编手提箱。年轻人看着这个手艺人版的《喜剧之王》,立马会心一赞。
自从接触抖音后,李师傅的竹编变得更加时尚,既给孩子编佩奇,也给年轻人编二维码。通过抖音小店销售竹编产品,他一个月能卖出5万元。但在此之前,因为竹编不挣钱,他前后收过30多个徒弟,都因为收入问题改了行。
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那些徒弟们都回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02
民间讲,学好一门手艺,这辈子不愁吃穿。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全民手艺人。哪家哪户,随便一个农夫,都会筑篱笆、编藤椅、做篾器。随便一个农妇,都会修棕床、绣衣服、做鞋子。
80年代,一个意大利鞋商到中国发展,无比激动地展望市场:中国有10亿人,一年我得卖掉多少双鞋啊?结果一个中国的商人告诉他,“呵呵,中国10亿人,但是有8亿人自己做鞋穿。”
过去做鞋是一门大众手艺,走哪都能见农村老太太坐门口纳鞋底,很多家庭一家人终生没穿过别人做的鞋。今天这种大众手艺已经变得极其小众,连老北京手工布鞋,在淘宝上都是特色商品。另外一些高端的手艺,如锔瓷、微雕、刺绣等,也都在这几十年里迅速消失。
工业革命带来了产品的量产,却未能复制手艺人的灵气。
五百年前造的铜香炉,盖子打开以后180度再合上去,挤住了,盖子也不会掉下来。而今天,我们自己制造的汽车可能连车门都关不严。
一千年前的簪子,镂金绣彩,用放大镜看纹路,能数清梅花凋落的花瓣。而今天,我们批量做的大金链子,其工艺水平还不如农民搓的麻绳。
手艺人的缺席,其实就是这个时代审美的缺席。
在贵州凯里,有个叫雪儿的97年苗族姑娘。12岁的时候,跟着奶奶来到银匠铺,看普通的银块在老师傅手里变成花鸟蝴蝶,看细如丝的银丝,穿成苗族姑娘们美丽的头饰耳环。看久了,也养刁了眼睛。
大学毕业后,雪儿不顾家人反对,来到银匠店当学徒,立志当一个手艺人。可疫情期间,人流锐减,她师父的店铺盈利停滞,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时候,雪儿开始试着把师父的小店开到了抖音上,没想到一场直播卖了5万元,是平时销售额的10倍多。
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手艺,只是用了不同的手段,重新救活了这个老银匠铺。
原来在时代中缺席或上场,有时候只隔着一道屏幕而已。
03
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沉淀在民间多年的手艺人文化,出现了复苏之势。
所谓手艺人的文化,是一种坚持长期价值的文化。
无论是吴清源下围棋、李小龙练功夫,还是早乙女哲哉炸天妇罗,无不是:择一事,做一生。
明清时的好木匠,叫“木秀才”,做木工如做学问,要斟酌、考究,慢工出细活。所以一张椅子做俩月,一张床造半年,精雕细琢,样样精品。过去的主顾,也认这种文化,一张椅子打算坐它个三五代人,一张床也打算睡它个五百年。
现在建一座桥,比原来做一条板凳还快。效率是有了,但这种文化没有了。
有一个数字统计,全世界传承发展超过200年的企业,共有3000家。
这种企业基本上都是手艺传承的,比如做点心的、酿酒的。其中日本独占2000多家,德国占400多家,而大中华区包括大陆、香港、台湾加起来才15家。
这个数据不是偶然的,当下的商业环境,企业家都严重缺乏安全感,每个人都想抄短线、赚快钱。这种追求“短平快”的商业环境,对手艺人“坚持长期价值”的文化来说,本身是非常大的冲击。
中国从来不缺好的手艺人,缺的只是一个包容、支持手艺人文化的环境。
要知道齐白石50多岁的时候,还潦倒无名,只能每天到琉璃厂刻章、卖画为生。直到一天美术家陈师曾,无意看到他刻章,一刀下去绝不回刀,精湛绝伦。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此后陈师曾在艺术圈大力举荐齐白石,才令齐白石名声大噪,终成一代宗师。
齐白石是幸运的,如果他没有被陈师曾发现,或许终身都将被埋没。我们今天有太多民间的手艺人,或许就像50岁之前的齐白石一样,由于没有被发现,无法融入商业,以至于无人问津、生活困难。
齐白石(右一)与陈师曾(左一)
04
之前我在网上关注过一个叫陈凯的手艺人,他是一个修复、制作铠甲的手艺人,害怕甲胄文化在中国已经断代,成立过一个铠甲工作室。他的这门手艺,在今天已经相当小众,最大的商业价值,也就是给一些古装剧制作道具。
有一阵子,陈凯参与了《长安十二时辰》中使用盔甲的设计和制作。电视剧热播后,他发现很多年轻人就把剧里的铠甲当真了,就挺失落地说“真正的铠甲,其实跟电视剧里的不一样。”《长安十二时辰》热度过去后,他也就没人再提起。
后来,我在抖音里再次看见了陈凯,他穿着一身铠甲,横刀立马地杵在屏幕里。下面的评论很热闹,点赞最多的是“这不是过年贴的门神武将嘛”,结果陈凯在那一本正经地解释说:
因为铠甲已经从中国人的生活生产当中退出去了,但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民族记忆里。门神自古以来就是将军造型,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视频,能够唤醒大家对传统甲胄的记忆。
没事的时候,我就在直播上看着他穿着七八十斤铠甲,在那激情地聊甲胄知识,发现他的ID也渐渐积累到了十几万的关注。很多甲胄的爱好者,也会购买他的铠甲,自己穿或用来收藏,这也给他带来了每月二三十万元的销售额。
不得不说,手艺人的产业,天生适合视频和直播。在短视频的传播中,手艺人既能受到更多关注,也能扩大客源,保障生活 ,再次像俗世中的奇人一样,“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3日,抖音的「看见手艺」计划,也正式落地。未来一年,抖音将大力支持手工艺,至少帮助1000位手艺人年入百万。并通过入驻首月佣金优惠、官方运营培训课程、变现资源优先推荐等举措,扶持更多手艺人。而且流量的扶持更加中长尾,让即便是中小型的手艺人,也能够获得体面的收入,在传承手艺的路上更有信心。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说:技艺都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
但庆幸的是,在技艺之外,手艺人的文化传播,终于有了“捷径”。
这是一条往回走、往传统里走的“捷径”,正如哲学家所说:
有时候退步,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