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下的铁路文化教育馆 朱 坤
乌鞘岭下的铁路文化教育馆 朱 坤
要不是黄江龙告诉我,我根本不会知道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乌鞘岭下打柴沟镇,会有这样一所初级中学,会有这样一座铁路文化教育馆。
江龙是和我在一个家属院长大的玩伴,工作以后我顺着兰新铁路向西走,先是柳园,后来在哈密。江龙沿着兰新铁路向东去,先是玉门,后来在武威南。
前几天他有事去了一趟打柴沟,可能是有缘,他去了这座学校里的铁路文化教育馆。
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初级中学位于乌鞘岭南麓、马牙雪山脚下,学校是 由解放前的三年制私塾演变而来,又在2003年,在铁路移交给地方原带帽初中的打柴沟铁路小学基础上,重新整合规化的一所初级中学。
打柴沟铁路学校是随着兰新铁路的逐步建设而设置和发展的。为了解决职工子女上学,实施了“面向基层、面向现场、面向基层”的办学方针。兰新铁路在打柴沟穿境而过,数万筑路大军曾经在这里扎下营盘,鏖战乌鞘岭。
经过筑路大军的艰苦奋斗,终于于1954年7月10日,兰新铁路铺轨顺利通过乌鞘岭。为了让筑路大军没有后顾之忧,第一铁路工程局1954年在打柴沟设立了铁路职工子弟小学。这所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突出,两边缩进,回廊宽缓伸展,房间空旷,门窗高大;校舍主体由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构成,墙身采用外砖内土构造,适合应对乌鞘岭寒冷气候;屋顶属木架结构,上面密铺铁轨枕木(这些建筑材料应该也是有价值的老物件)
。
(老照片1950年代西北铁路和打柴沟学校建筑几乎一样的铁路医院)
学校按照苏联教育模式办学,推行凯洛夫教育教学理论,实行五级分制。有部分住校生。学校的部分建筑风格和当时兰新铁路的许多火车站一样,也有“苏式”建筑的影子。校舍保存至今,成了天祝县境内保存最早最完整的校舍。
1956年兰州铁路局成立后接管了这所学校,开始推广教师用普通话教学。继续贯彻“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体育教育。建立了少年先锋队和学生会,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语文以“一课为例”,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应用能力,数学强调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对各年级提出规范要求,统一课堂教学形式。建立学期初和期末两次家长会制度。针对当时铁路职工中文盲、半文盲的状况,(兰州局统计资料:当时文盲、半文盲占职工总数的37%)还协助开办了职工业余学校。使许多铁路职工能够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书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
1958年贯彻执行了毛主席“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每周都设置了劳动课程。
(老照片1950年代兰新铁路小学生们演出时的合影)
2003年打柴沟铁路小学移交给地方后,2013年3月该校舍被确定为具有近现代建筑特点的县级文物,要求保存。
先是蒸汽机车、依次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乌鞘岭双线铁路隧道,使兰新铁路打通了乌鞘岭卡脖子的运输区段,运输能力和行车速度都有了大大的提高。铁路的汽笛声伴随着学校的读书声,学校里也走出了一茬茬的毕业生。
打柴沟过去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走过响着悠悠驼铃的商队,也走过翻起尘埃的车马,如今在遵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承载起更加光荣的使命。
2015年3月,打柴沟中学根据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与兰新铁路的深厚历史和渊源关系,决定创建彰显铁路文化特色的乡村学校,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探求科学的信心,创建《铁路文化教育馆》。
在向师生和社会各界广泛征集实物资料的同时,学校也多次派人到兰州、武威和县域内的铁路部门走访有关专家和知情人士,了解打柴沟火车站和打柴沟铁路职工子弟学校的建校历史,得到他们的一致肯定和热情支持。
学校为了让学生受到历史传统文化和兰新铁路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利用这栋铁路小学的旧房,独具匠心的创办了铁路文化教育馆。
教育馆在创建中还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指导和帮助,是2015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一行到学校视察工作时,对教育馆的创建给予了高度评价,杜部长还为教育馆赠送了珍贵的展品。
2015年11月,这个铁路文化教育馆被甘肃省文化部门认定为“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2016年2月,县教育局拨付专款,对铁路文化教育馆进行了装饰装修。2016年12月,铁路文化教育馆被甘肃省文化部门认定为“历史再现工程示范性博物馆”。
盛世修史,建馆载事,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铁路教育馆门前,在铁路路徽下,是一副令人振奋的对联:忆铁路文化追逐教育梦想,承起科技文明担当历史使命。
这个铁路文化馆,按照原来的教室和走廊,共分为铁路之窗、雪域天路、铁路生活、铁路科技、学校史苑五个场馆,简要展示了铁路发展史和乌鞘岭铁路的演变情况,集中体现铁路与科技发展、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校史在最后部分,反映打柴沟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和打柴沟镇初级中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在铁路之窗馆,展示了世界铁路和中国铁路发展历史。从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制造的蒸汽机车,到世界铁路的诞生;从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开创,到众所周知的京张铁路、宝成线、成昆线、京九线、兰新线,再到征服世界难题的青藏线,最后到走向世界的中国高铁,全方位展示了铁路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强大活力。
在雪域天路馆,展示打柴沟火车站建设史及天祝境内铁路车站建设情况。展厅中央为乌鞘岭地形沙盘模型,展示盘旋在雪域高原的乌鞘岭铁路。从1952年的方案产生,到1954年的集中施工,再到后来电气化铁路的全线贯通,乌鞘岭铁路为开发华锐西藏、带动贫困地区农牧民脱贫致富起到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乌鞘岭段的铁路修筑不仅开创了中国高原铁路和冻土铁路的先河,也为国家后期修建青藏铁路积累了宝贵经验。雪域天路馆记忆了天祝境内的十个火车站的历史变迁,颂扬常年奋战在铁路苦寒线上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周边展台还展示了铁路职工生产劳动用工具、文件、证书等资料。看到这些历史的记录,就能明白兰新铁路在新中国版图上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
在铁路生活馆,火车与现代生活的源缘,火车和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展厅展示打柴沟镇卫星地图,周边展台展示铁路职工工作学习用具、生活用具、服装、各类车票、铁路书籍及不同级别的《教育志》等资料。还有火车票、站台票、邮票、钱币、诗歌、谜语、戏曲、教材、电影、学校、火柴、安全设施等等。
在铁路科技馆,展示蒸汽机、内燃机、电机工作原理图,简要说明火车运行的基本原理。让人们回顾中国铁路蒸汽时代的悲壮,内燃时代的奋进,电力时代的高歌,厅中展台为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周边展台展示学校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方面的科技模型展品。启迪人们不忘初心,继往开来。
在学校史苑馆,集中展示原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史及打柴沟中学建校史。厅中展台展示铁路学校和打柴沟中学教职工工作学习生活等实物资料。文苑馆是一部打柴沟教育的纪录片,从解放前设在兰家大院的三年制私塾到雷神庙的小学,再到现在的初级中学,从历任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员工,从第一幢教室到每一届毕业生,从校训校风到校徽校歌,点点滴滴沉淀着学校历史。
学校依据这五个部分内容,还编写了适合教学特点的《走进打柴沟》、《走进天祝》、《走进铁路文化》三本教材。学校开发的三本地方课程旨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教育学生了解铁路——这一经济主动脉的发展历史和前景,以直观的形式弘扬打柴沟人艰苦创业、包容和谐、追求卓越的传统精神,弘扬由16个民族组成的天祝23万人民和睦相处、同赴小康的民族情深,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民族团结之情感,让总书记要求的“三个离不开”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打柴沟中学的铁路文化教育馆,围绕铁路在打柴沟的过往,旨在彰显铁路发展的厚重历史和伟大成就,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鼓舞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你如果路过乌鞘岭下的打柴沟,别忘了来这个学校里的铁路文化教育馆,一定会有收获的。
扫二维码,看更多的老铁路故事,也期望你的加入,写写自己身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