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个你每天必吃的东西,吃错了就是慢性中毒!
一日三餐,没有谁觉得自己不会吃饭。但残酷的事实是,很多人的饮食习惯,正在给健康带来极大的风险。
昨天翻朋友圈,看到一篇《柳叶刀》发布的全球饮食研究报告,分析了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情况。
数据显示,全球有1100万人皆因「吃错饭」而丧命,而且在世界人口前20的国家中,中国因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和癌症发生率竟然排名第一,甚至比高糖高油饮食的美国高了许多。
更出乎意料的是,我们警惕的糖、加工肉类、反式脂肪,在「死亡贡献」排行榜反而是靠后的。饮食结构问题导致死亡的,排名前2位的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吃,它们是:
高盐、低全谷类。
中国人有多能吃盐?
我们先用数据说话。
到底每天我们应该摄入多少食盐呢?这里有个参考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摄入盐少于6g,柳叶刀表中要求更严格,认为最佳标准在3g左右。
那事实上中国人每天吃的盐有多少呢?
根据《柳叶刀》的统计,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盐的平均量在8g以上,虽然大大超标,但也算是有进步了。想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解读》中2012年的数据,国人平均每天吃盐10.5g……领跑全球啊!
英国一家名为「食盐行动」的机构专门调查分析了150多道中国菜,发现许多中式菜品的含盐量极高,有些菜品甚至是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的5倍,哪怕一份最简单的蛋炒饭,含盐量也在2.3~5.3克之间。
也就是说,可能只是一顿蛋炒饭,不知不觉一天的盐分摄入量就超标了。
更可怕的不是白花花的食盐,而是你不知不觉吃下去的那些盐的「马甲」,比如:
酸酸甜甜的话梅、蜜饯,每吃进10颗,所摄入的盐就占了全天所需总量的56%。
100克挂面就会让你吃进3克盐,2片普通切片面包含盐量占一天推荐摄入量的18%。
如果做菜时加入一勺酱油、一勺豆瓣酱、一勺鸡精,这道菜即使不用盐,所含的盐也接近7克了。
早餐就着馒头吃了10克腐乳,其实已经摄入了占全天83%的盐;稀饭搭配一个咸鸭蛋,不小心就超过了全天盐需求量的一半。
想想你每天放进嘴里的,从主食到零嘴,只要人工处理过,就难免有盐的身影。
这4种人,盐吃多了就是慢性毒药!
关注营养学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长期的重口味的刺激,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的健康风险、损伤肾脏、诱发骨质疏松和肾结石等问题。
其实古人们早就总结了吃盐的禁忌了,毕竟盐在中医眼中,不止是调料,还是一味药,是药,就有偏性,有偏性,就有用量,有禁忌,有副作用。
下面这4种人,盐吃多了就是在给自己下毒,尤其要注意清淡饮食啊!
1、血病
《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血病,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常见的三高、心脑血管疾病,还有贫血等等,如果体检血常规有问题的,最好咨询下医生是否需要注意少盐。
内经里明明白白说咸味吃多了脉会凝泣,脸色会不正常,尤其是脸色偏晦暗发黑的,因为三高等原因导致血流不畅的,管好嘴巴少吃盐了。
2、肺病
《别录》:多食伤肺喜咳。
多吃盐会伤肺,容易咳嗽。这点估计很多人不知道。
《本草纲目》里讲,「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多吃盐的话,耗肺气耗肾气,肺金为肾水之母,母子同伤,如果有肺病久咳的问题,盐吃多了就很难收尾了。
3、水病
《本草衍义》: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这里也提到咳嗽的问题,但重点在后面:水者宜全禁之。有水病的话,最好少吃盐。这个也是常识了,水病就是水肿,手脚浮肿脸肿,以及一些有积水的重症都算,控盐控盐控盐!
4、消渴
《本草经疏》:消渴,法所大忌。
消渴和糖尿病不完全一回事,主要症状是老觉得口渴想喝水、老觉得肚子饿想吃东西,再严重的话就是形体消瘦,尿有甜味了。只要经常有吃得多、喝得多的表现,还是少吃点盐吧,对脾肾都好。
另外,可能有人会问,吃低钠盐是不是就更健康了?要注意的是,古代医籍里大都讲的是「多食咸」的情况,只要味道是咸的,盐的性情就在,还是适可而止的好。
完整的种子才养人!而且不长胖!
据《柳叶刀》统计,光是2017年一年,因为杂粮吃太少而死亡的有300万人。
同时,《柳叶刀》也在文章中附上了杂粮的推荐摄入量:125 克(100–150克)从谷类、面包、大米、面食、饼干、松饼、玉米饼、煎饼和其他来源获得的全谷物。
然而,这个摄入量,全球都没有达到,来看图:
中国在第二行东亚组,不及格。但全球都没达到推荐最佳摄入量,离绿线远着呢。
为啥全谷类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如此之大,仅次于吃盐?
全谷的意思是完整的、未经加工精制的谷类,含有3个部分:麸皮、胚乳和胚芽。
《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里有个饮食原则:「五谷为养」,谷类都是植物的种子,植物经过一年的努力结出来的种子都是吸收天地精华才孕育而成的,所以五谷包含的精气非常充足,具有满满的生机,而这股生机是最养五脏的。
尤其现在深秋时节,我们常说的「秋收」,谷类秋天丰收,而且精华收敛凝练,最应秋收的物象,所以谷类正是深秋霜降补养的首选。
但我们现在常吃的米、面大多是精细加工后的食材,相当于代替脾胃做了大量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运化,就能很大程度的被吸收掉。
比如我们常吃的大米白面,经过各种打磨,就只剩下胚乳部分,最具生机的胚芽和最多膳食纤维的麸皮几乎全被「精制」没了。长期食用的话,脾胃功能会下降,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因此,营养学专家提倡用杂粮替代部分的精米、白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摄入50~100克粗粮,可以在做饭时,用1/2~1/3的粗粮代替细粮。
但除了摄入太少,吃粗粮时,还有不少人会犯以下错误:
1、增加摄入不等于越多越好
东西再好,也得把握好度。过多食用粗粮,不仅会加重胃肠负担,造成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特别是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一味多吃粗粮反而会营养不良,脾胃更伤。
2、好端端的粗粮被做成「细粮」
为追求口感,很多人会长时间加热粗粮,这样不仅会造成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素的流失,而且淀粉糊化,容易升高血糖,这样的粗粮一点都不粗,照样容易发胖,照样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还有人用油炸的方式做粗粮点心,这更不可取,不仅增加了脂肪,还破坏了粗粮中原有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打着粗粮的名字也就是心理安慰一下罢了,这样的粗粮并不健康。
3、粗粮虽好,但不是人人都适合吃。
患胃炎、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人要少吃粗粮,以免加重肠胃负担。而贫血、缺钙、营养不良的人群不建议吃粗粮,以免减缓营养物质的吸收。还有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胃口差的中老年人也不宜吃太多,搭配着吃为好。
如何把吃出来的问题「吃回去」?
上面我们说到,吃盐太多了最伤的就是脾肾,消渴责之于脾,水病责之于肾,而且脾统血,血病首先要调养的也是脾土。
而低全谷、少杂粮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饮食搭配,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来加以改善。
那有没有一个既能养脾肾,又能增加杂粮膳食纤维摄入的食品呢?
麸炒山药正好能得两者之妙!
愿你和家人都能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真正从食物中获得滋养,身心健康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