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好玩】随笔│还乡记
温馨提示:本篇约30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
(一)
8月10日,北京机场,刚结束旅行的我们正在等待返榕。女儿觉得无聊,一直嘀咕着要玩玩IPAD,可是,IPAD又没电了。
女儿满脸的不高兴,书本等都托运了,又不想让女儿玩手机游戏,只好有一搭没一搭逗她。
“小妹妹,你可以教我说中文吗?”一个30岁左右的中国姑娘问女儿,语调很是生硬,发音有些怪怪的。
女儿觉得很奇怪,也许她还没有听过这么生硬的普通话,另外,一个中国人让她教说中文,她实在理解不了。
于是攀谈起来。原来,这姑娘也回福州,是加拿大籍华人,祖籍长乐,七八岁时去的加拿大,至今已离开快20年了。因为缺乏汉语语言环境,很少说汉语,就越发生疏了,很多话听不懂,更不会说。
“您看,那广告牌上的'心纯净,行至美’是什么意思?”她好奇地问。
“'大爱无疆,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她又问。
估计,略带点文言词汇的语言她都不懂,毕竟,离家太久了。
我一一作了解释。
“其实,我还有很多不懂的东西。比如,我看到机场的商店里面,很多人不用付现金,直接用手机支付就可以了,真是太方便了!我问了工作人员,他们说装个APP就可以了,可惜,我的手机无法解码,安装不了。”
我告诉她,手机支付方式已经很普遍了,在城市的很多小店都可以使用。
我问她对长乐或者福州是否有些印象,她迟疑了一会儿,摇了摇头。我又问她印象中的中国是怎样的?她犹豫了一会儿,吞吞吐吐地说:“通过网络,我可以收看少量的中国电视节目,比如《爸爸去那儿了》,但对中国的印象,真的不是很深刻。听周围的人说,中国的食品很不安全,假货很多;还听说,中国人很不遵守规则,比如,我在机场,就见到很多人不排队;我感觉中国人比较吵,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机场,我看到好多孩子跑来跑去,中国家长也不制止,在加拿大,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如果你不排队,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所有的人都会盯着你的。”
我想起去年去泰国时,法国朋友所说的关于中国人的印象,和这位加拿大籍华人姑娘所说的,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我说:“很多外国人好像也会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比如美国人。有一年,我和学生们在德国参加游学活动,夜宿宾馆,一群美国中学生吵吵闹闹的,也不顾周围人的感受。”
“是的,美国人好像是这样,他们太喧闹了,我也不太喜欢美国人。”她说话明显更利索了。
女儿用英语跟她聊起了英语视频课——通过网络和外教一对一视频对话教学,这姑娘不是很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她说:“学英语还是要现场交流比较好。”
“在温哥华或者渥太华,有很多的华人留学生,但是他们经常呆在一起,英语普遍不太纯正,要学习一门语言,一定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以前的中国留学生,学习勤奋,很能吃苦,但现在的中国留学生,好像不太爱学习,也不太能吃苦了。他们又好像很有钱,生活无忧。但是一毕业,他们好像找不到工作。”
“那怎样才好找工作呢?”我问。
“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学习比较实用的专业可能比较好找工作,比如机械制造等,但像什么经济贸易等专业就不太好办了。在中国也是这样吗?”
“中国这些年变化很大,经济飞速发展,经济贸易金融管理等专业比较热门,也好找工作。科学研究领域比较冷门。”
“我看奥运会,发现中国人得了铜牌银牌都很不高兴,可是,加拿大人参加了奥运会没有获得任何奖,他们回来了,全家和邻居们也会举行庆祝活动。他们都是自愿参加的,训练也是自费的,没有人没有组织为他们掏钱。运动纯粹是个人爱好。”
“中国不太一样,培养模式很不一样。”我说。
“中国变化大吗?我还没出过机场,不知道现在的中国是怎样的。”她问。
这个问题真的很大,我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回答好。
“中国的变化太大了,福州的变化也很大。福州通了地铁,三环路已经通车多年,四环路正在修建,你的家乡长乐,大概也在四环范围之内了。”
“是吗?变化这么大了!”她大概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是的,你刚才所说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人不守规则的问题,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你知道共享单车吗?(我怕她听不懂,特意用蹩脚的英语说share bike,其实,正确的翻译应该是Bicycle-sharing。)中国的共享单车已经进入了英国和法国。”
她愈发惊讶了。
我跟她谈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前沿科技创新技术,相较而言,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遥遥落后于中国了。
“这些我都不知道!”她很是困惑。
机场广播通知要登机了,匆匆告别。
深夜,飞机降落在福州长乐机场,我看着那个身影,走进了福州的茫茫夜色中。我不知道,当她穿行在返乡的路上,她关注的是林立的高楼还是汹涌的人潮,她关注的是宽阔的马路还是污染的环境,她关注的是活跃的经济还是嘈杂的一切?
愿她还乡之旅顺利。
(二)
离家乡日久,便越发思念。
其实,每年春节都还乡,可每每踏上还乡的路,心情还是难以平复。
古诗里所讲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过去总不太理解,在课堂上还与学生讨论是否应该改为“近乡情更切”。现在,离家愈久,就愈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怯”的百般滋味。
古人最“怯”的,恐怕是亲人的近况。年迈的父母是否还健在?兄弟姐妹们是否都安好?儿时的玩伴是否还是旧时的模样?
其次,古人可能“怯”的,是自己的境况。如果不是衣锦还乡,怎能不心存怯意?所以不难理解,现在出门在外的人,还乡的时候,总是要把自己打扮得体面一些,兜里可能还要放一包平时舍不得买的烟。当然,也有古人说“衣锦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属于特殊的情况。
再者,古人“怯”的,还有故乡的变化。故乡,还是儿时记忆中的故乡吗?是不是已经面目全非,再也认不出来了?
“怯”者种种,难以列举,总归是“苦辣酸甜”,你说,怎敢问来人?
父母年过八十,很是想念孙女。每虑及此,总是愧疚。女儿已近6岁,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0天。在她的印象里,恐怕是没有爷爷奶奶的位置的。
终于踏上还乡的路了。
高速公路旁的田野乡村已经变了。以前读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那“穷巷牛羊”“野老牧童”,就是最经典的乡村记忆。如今,新时代的田家已经变了模样。当然,其中的喜忧,是我这个局外人所不知道的。
车行9小时,到达故乡已是傍晚。只有在乡村才知道黄昏的真正意味。望不到边的田野,弥望的是一派青黄,黄的是即将成熟的早稻,青的是刚播种不久的禾苗。古诗里所写的老农、牧童,黄牛、喜鹊,似乎已经很难难见到。农业机械化似乎已经实现,常见挂着安徽牌照的货车,装着小型收割机,穿梭在故乡的田野。
故乡有点了无生意,虽然新建的开发区的推土机正热火朝天地轰鸣。父亲说,老家旁将建成全省最大的经济开发区和大学城,因此,儿时放牛的山坡已经变成了平地,儿时抓鱼的小溪已经变成了平地,那一片茂密的树林也已经变成了平地。
是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总喜欢削去棱角、填平坑洼。
儿时的青山不再、小溪不存,会会老友,看看爹娘,也许便是还乡的最大的意义。
村前的那棵大樟树已经差不多枯死了,仅有几根树枝上残存的几片绿叶。在大樟树上掏鸟蛋的少年,也不再有了,孩子们都喜欢拿着手机,玩游戏。
明年,故乡又要大变样了,村头的老房子,大概都要拆了吧。
2012年8月初稿
2017年8月修改
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