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之器——品评明代藩王用瓷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近期布展明代藩王用瓷,颇值得一看。陶冶君上周末走马观花看了一下,拍摄了不少照片,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走进博物馆专题展厅,映入眼帘的背景呈朱红色,内有龙纹,从视觉上映衬着展览主题。此次展览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主办(开展时间也是景德镇今年瓷博会的开幕日),承办单位有该博物馆以及景德镇唐英学社和我的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艺术文博学院。
这里提一下,唐英学社在景德镇是一个私立的公益学术研究机构,创办人是知名陶瓷学者,来自广东台山的黄清华先生,其爱人黄薇女士也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考古学教师。映像中,唐英学社此前已经在景德镇的陶溪川布展过名为“藩府佳器”的类似专题展览,想来是直接把唐英学社的东西直接搬过来了?协办单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博物院,这次展品有的是各博物馆(院)所在省区出土的,也有各单位辗转收藏的。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后裔封王之多了!

展区前面有一张明代藩王府分布图,时在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就在这一年戛然而止,此后的明清中国和进取的海洋贸易渐行渐远)。这一年的藩王府分布陶冶君精心梳理如下,按照当代省区进行了划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各藩王历史背景,我特地找了不少资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下面各藩王的王号,可以进入到相关资料【比如点击下面的“鲁”,会进入到文章《明代鲁王世系:首代荒王嗑药而死,末代鲁王却为大明战到最后》】

山东:【

陕西:【】、【

山西:【】、【】、【

河南:【】、【】、【】、【

湖北:【】、【】、【

江西:【】、【

湖南:【】、【

甘肃:【】、【

宁夏:【

四川:【

广东:【

广西:【靖江

展览中列举的仅仅是公元1433年的情况,其实这些藩王分布情况在此前和此后有过很多变动,有的是因为削藩被动从这个封地调到那个封地,也有的是主动的向朝廷申请从偏远的封地调到繁荣的封地,因此会出现王号和所在地不一致的情形。比如封在广东韶州的淮王,几番上书请求改封,最终如愿以偿封到了离景德镇最近的鄱阳县(当时是饶州府府治,景德镇不过是饶州府浮梁县下面一个镇)。

上面这张图介绍了藩王用瓷的大体情况,很有参考价值。下面的图介绍了蜀王、益王、晋王的情况,展览中成都出土的蜀王用瓷比较多,从中可以窥见天府之国的繁盛。整体而言,这些藩王用瓷和官窑御瓷比起来显得“小气”很多,画面也不是非常精致,想想当年这些藩王用瓷也不过如此,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明朝礼制的严格。其实明代藩王的日子虽然衣食无忧,但是在政治上却无法施展抱负。朱元璋子孙众多,洪武时代的藩王是能独当一面的实权派,但是经过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打击,通过靖难之役上台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沿用侄子的政策,对各藩王严格控制,宣德皇帝上台后又剿灭了赵王和汉王的叛乱,从此各处藩王只能做一个富家翁,无法参政议政。虽然正德皇帝时又有宁王之乱,但已掀不起什么波澜了。

以下这些实物图片都是各处藩王用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也有少量色釉瓷器,用途方面,既有生活用瓷,也有祭祀和宗教用瓷。明初,青花瓷并未如同后世一般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因此也有些后世不常见的器物,而且据考证,一些藩国所在地也有窑口生产陶瓷,藩王起居生活不见得都要用景德镇生产的东西。比如下图,左侧白色残盘即为明早期成都地区窑口生产的仿定釉白瓷,右边两个米色残盘同样是成都地区窑口生产的白地褐彩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景德镇不一样的画风。

物质生活的丰富难以填满精神生活的空虚,因此很多藩王崇信各种宗教,藩王用瓷当中也有不少宗教题材的器物,比如上图中间的,腰身雕刻的乃是八卦形状,和道教相关,下图的人物纹梅瓶中刻画的似乎也是道教神仙。
藩国传承的是朱元璋家族的血脉,因此对祖先的祭祀也十分看重,上图的祭祀用器是颇为精美的。整个朱明王朝长达270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朱元璋的后裔通过丰腴的民脂民膏供养呈现爆炸性增长,虽然在明清易代时被屠杀了不少,但仍然留存下很多,我们的前总理就是封在湖南的岷王后裔。这些藩王之所以能够锦衣玉食,无非是继承了皇家血脉,因此他们也把对祖先的祭祀放在了重要位置。
此外,藩王用瓷也有一些佛教题材的器物,比如下图的这座佛龛,制作非常精巧美观,是甜白釉的一件佳作。

可以说,90%以上的明代藩王用瓷都是景德镇生产的,景德镇陆续发现的考古证据也指向了这一点。从生产场所来看,遍布景德镇城区各地。这些窑址也是明代御窑官搭民烧的一个见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