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急,慢慢走

记得龙应台先生在书《孩子你慢慢来》中,扉页写到这样一段。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一段文字,默默地读了好多遍,心是沉静的,静静地坐着,脑海中,就是那个五岁的小男孩,用他笨拙的小手很不熟练地,在捆扎那束鲜花,蝴蝶结那么难看,不着急,他拆开再来,而在一旁的我,只需要,带着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没有焦躁,也没有埋怨,只是坐在那里,享受着这段慢下来的时光…

记忆里,小时候,我们成长的日子,每天回到家,作业很快就可以做完了,接着就是在厂区的空地上撒丫子地玩耍,直到家家传出来饭香味儿和各个强调的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才依依不舍地和小伙伴分开回到自己家,吃馍喝茶。记忆里初中之前,似乎没有完不成的作业。

再到现在,成为了小朋友的家长之后,才发现,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于是,我开始试着慢下来,一方面,自己做事情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慢慢地整理自己的思路,越来越发现,古人说的“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越是紧张时,越是要让自己沉静下来,这时候,内心才有足够的空间去澄观一件事的起因,理清它的脉络,就知道自己如何去面对了。

当然,一下子也做不到,但是,慢下来,似乎可以觉察自己了,这种感觉让自己也很喜悦,因为好像长到这么大,才看到自己的内心,才能静下来观察自己,告诉自己该往哪走。

然后,面对孩子时,也自然而然地开始放慢了节奏,放假时,就看了孩子的寒假作业,催他列好自己的暑假计划,然后,拿上计划每天会时不时地问,你这个做了吗?那个弄了吗?刚开始,孩子会回答我,没,还没来得及,再过几天,发现,再问,他的表情已经有些恼怒了。那会儿,我还是没有什么觉察,机械式地提问,然后,看到孩子恼怒的样子,顿住,然后想想,嗯,刚放假,好像把孩子当机器了。

接着的几天,我不再问孩子这个问题了。

突然有一天,看到语文老师在语文学习群里,督促孩子们完成作文。

于是,某天下班走路回家,给孩子打电话聊天(通常步行回家时,会给孩子打电话,一起聊聊天,聊一天的经历或者自己经历的感受),然后说了一会儿话,突然说,对了,我今天看到老师说你们作文的事情。

孩子说,喔,我看到了,先不用管,老师就是着急,催我们。

哦,这样呀,好吧。我不再说了。

接着第三天,一进家门,看到孩子从自己卧室跑出来,拿着一张纸,密密麻麻写着一些东西,凑到我跟前,来不及换鞋子,孩子说,快看,老妈,我的作文,架构已经出来了,你听我说一下整体布局和构想。

听完孩子的构想,我有点疑惑地问,咦,可以准备的这么充分?今天上午完成的?

嗯,也不是,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写哪方面的内容。但是我没有刻意地思考,接着完成计划内其他的作业,但是今天突然就想到了,不如就写有关假期计划的文章。

哇,你这个太牛了!我不由得赞叹。

比我高明!我竖起大拇指,你用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不是随意编写,这个创意很好。

这段小经历,让我愈发地发现,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孩子,敬畏孩子,敬畏他的那种自然地状态,慢慢地试着去引导孩子,不要用自己对孩子从前的状态,或者已知的对孩子片面的狭隘的理解去猜测孩子,这是大忌。其实,当我们庄严自己作为家长的角色,能完全放下一个长辈和命令孩子做事情身份的角色,孩子是可以自己树立起一定的信念,相信孩子,这一点很重要。即便是你半信半疑,也不要去撕破掉孩子正在慢慢在自己的内心架构和树立起的,那个总是能非常平和,讲理,信任的妈妈的光辉形象。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在走路,路途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欣赏着,慢慢地,感受着,请不要带任何评判,去打破这美好的景象。

不着急,慢慢走。。。


感恩网友提供的图片,无限美好,无限幸福,谢谢!

一路走来,居然也有一年多了,感谢一直关注

的朋友们,希望新的一年,我们能继续前行,

一如既往!喜欢我的小文,就扫一扫右边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