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对联工稳的概念
对联工稳的概念
印象与神话
对联的工和稳这个概念对立于合掌与隔景的概念,是衡量对联水平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高水准的对联首先要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并体现思想内涵,给人以启迪,鼓舞,激励和文学艺术感染力以及唯美的文字享受。
《联律通则》第一章中提出的对联六要素:“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率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是对联这种文体形式的基本规则,这只是对联的硬件要求。如果做不到这六点,就失去了对联文体的本质,从完全意义上说就不能算是对联,只能算作偶句、骈句等。
高水准的对联不仅要符合六要素的规则,还必须在对工对稳上下功夫。
对工是指:必须符合对联的六要素,做到联律、词性、结构、平仄对仗的准确。对工对于初学者来说,不难理解,实践中“工对”一定是初学者所要先达到的目标。
所谓对稳是要在对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工是稳的前提,稳是工的提升。追求上下联的稳妥、平稳、和谐之完美平衡。就像体操中的平衡木竞技,女运动员只能在平稳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展现高难度形体动作,给人以完美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享受。
那么如何体现联句的“稳”呢?我们在看一副成联或一个对句时常常会评判是不是“隔景”或“合掌”,即便不隔不合也未必是“稳”的句子。稳的第一要素首先要考量联意是否相合;其次是词性词类和字词所表述的意义内涵是否一致;第三是整副对联所展现的场景、事件、事物、意象、典故、时序、自然现象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地运用,做到和谐统一。
【例句一】
阳关唱尽终折柳【阿尔卑斯】
杯泪斟空欲断肠【碧水清莲】
从这副联我们可以看到:“折柳”一词会有许多词性结构相适应的词与之相对,但能做到即工又稳的“断肠”一词可以做到。因为“折柳和断肠”这两个词的内涵,都表现了对亲友的思念和依依不舍的感情色彩以及惆怅的心情,亦都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像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像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所以断肠一词在句意中不仅展现出致工,而且极其稳妥。此副对联由于断肠一词的使用便自然地提升了联意,似乎把前两字的毛病也压住了。前两字“阳关=杯泪”,由于不是地名义类相对,显然宽了许多,这也就是不稳不工的表象了。
【例句二】
花气袭人香欲染【印象】
林涛如海势犹存【凝紫】
此联散嵌《红楼梦》人物名,其中“袭=如”词性不工,但由于属于机巧嵌名,此处可宽不必计较。此联的稳体现在都是红楼人名和人名散嵌的位置一致。在嵌名联的创作中,需要义类相对,以体现联句的稳。试想,如果花袭人=鲁智深,一个红楼一个水浒,一个美女一个猛男,放在一起联句怎么能够和谐统一。因此,在求稳的嵌名联句中,四大名著中的人名不宜混用,古人和今人不宜放在一起,中外人名不宜混用。除非有更深的机巧含义,否则,句子就是不稳。
【例句三】
枯藤不忍昏鸦宿【印象】
古道常怜瘦马行【印象】
新近写的,马致远《天净沙》那首小令中意象物象的选择成联,肯定是致工致稳的展现。如果你单拿出上句求下联,会收到许多对句,但从对稳的程度来考量,应该不会有此对句这样稳妥的句子再出现了。
另外,不论在当句和整副作品中,凡场景、事件、事物、意象、典故、时序、自然现象等逻辑关系是否合情合理,做到和谐统一,都是体现联句的稳妥。比如,把梅花和荷叶放在一副图画中表现,你一定会觉得很别扭,因为那不是一个季节的东西,不符合自然规律。同理,凡纯属描写景物的联,你也不能把这两个物象放在一起描写,这样就是隔景。除非你去拿这两个物象去比兴,写出别的什么情调或寄予其它什么内涵,合乎逻辑关系就行。
工和稳的概念是要求对联创作一定要做到“精准”。注意“精准”的提法!“精”主要体现在“稳”上,而“准”体现在对仗工整上,工和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做到“精准”,才能算是一副完美的对联。
完美具有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多体现在征联评奖的过程中(排除一切违规评审的现状),往往一等奖一名,获奖作品一定是唯一没有争议的最好的,联意和对仗是最“精准”的。
此文仅对工稳的概念进行论述,如有原则问题,可以探讨。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