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口胡言,这个老和尚却是明朝第一网红
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审判他,皇帝也不行。
说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都知道他是一个甩手掌柜,长年罢工不上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理政事的皇帝,却亲自写批文,命令东厂和锦衣卫,捉拿一个76岁的老和尚。
为什么朝廷不放过一个年仅古稀,半只脚已踏入棺材的老人?
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个老人座下门徒甚多,
其“异端”思想,影响到了帝国的统治。
这个老人,叫李贽。
他的“异端”思想,跟现代人的很接近,太超前了。
▲李贽
01
O N E
李贽的思想,有多前卫?
首先,他提倡婚姻自由。
什么父母之命,什么媒妁之言,在他眼里来都是臭狗屎。
他认为:夫妇之际,恩情尤甚,真挚的感情才是夫妻关系的基础。
他公开支持“寡妇再嫁”,称赞寡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情投意合。
自己的儿子死后,他居然劝说儿媳妇改嫁他人。
这思想觉悟,别说在明朝,就是在当下的21世纪,也会让人大吃一惊。
此外,他提出男女平等,公开批判男尊女卑的儒家糟粕。
夫子们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他反击回应,所谓的女人头发长见识短,是因为这个丑陋的社会,硬把女人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常年在家的女人怎么和外出游历的男人比见识?
夫子们不服,他罗列了“才智过人,识见绝甚”的妇女,如以一孤助无援的女子手刃杀父仇人的赵娥等,李贽说“男子不如也。”
在作品《初潭集》中,他记录了25位女性的事迹,赞赏她们有才智、有见识,夸她们是“须眉所不及”,一如伟大的毛主席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
▲《初潭集》李贽 撰
他在湖北麻城,开坛讲学,不分男女,一律都可入学,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要知道哪怕是在反封建思想高涨的民国,还设有专门的女子学校,都不敢提出男女共读。
这个人的思想真的太有魔力了,说他是思想的穿越者,一点也不为过。
但这些,仍然不足让万历皇帝亲自下命抓他,
万历皇帝虽然不上朝,但他爱读书,各种荒诞的书都读过,在他看来:
离经叛道的人多了,寡妇再嫁早已是默认的事实,
再者,花木兰尚能替父从军,谁说女子不如男?
李贽的这些言论,都可以忍受,
唯一不可忍受的,是蔑视皇权。
02
T W O
李贽竟公开宣称:天子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
好家伙!这话对于封建王朝来说,虾仁猪心啊。
中国人信奉神明,因此历朝历代都强调天赋神权,天子是什么?是天选之子。
所以古代最极端的崇拜事件,就是民间对皇帝的崇拜,就跟埃及人把法老当作神一样,盲目崇拜。
对于李贽的这句话,万历是深有体会的。
天选之子是什么?就是被选上的人,要承受相对应的责任,受到更多的限制。
▲明代讲学
六七岁时,他就要每天早上三四点起来读书学习,用功程度堪比参加高考。
普通小孩上学还有周末,过过六一儿童节什么的,万历什么都没有,别人童年是抓抓泥鳅, 他是天天被抓去上学。
好不容易亲政了,想立宠爱妃子的儿子为太子,却被朝中大臣否了,能不憋屈么?
说到底,天子和普通人一样,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说归说闹归闹,别把天子开玩笑。
这还没完,李贽又补上一刀:
老百姓并不卑贱,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王公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
这下可好,得罪了天子,又讽刺了权贵。
整个朝廷都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被抓也是在情理之中。
反对封建等级,主张人人平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直呼内行,
恨不得和李贽对酒畅谈,但按照年纪来算,李贽可以做他的爷爷。
▲真性情的李贽
03
T H R E E
李贽,一个从读四书五经,长大后参加科考入仕为官的人,
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成为三纲五常的忠实拥护者。
怎么会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异端”思想?
说到底,离不开他坎坷的人生经历:
他出生于泉州,家境贫寒,幼年丧母,随父读书,从小对程朱理学反感。
但为了家计,不得参加科考,26岁中举,却说:此直戏耳。讽刺那些高高在上的主考官,真的懂得孔子的精髓吗?
估计50岁才中举的范进,听了李贽的话,气得想打人。
考虑到家境困窘,只好选择就禄,远离家乡到河南的辉县做县学教谕,相当于教委主任。
五年任职期间,从未收入学生一份礼,仅凭工资,养活一家五口。要知道明朝的官员工资,出了名的低。
后调任国子监博士(明朝最高学府),不久次子因病去世(长子早夭)。
因祖父去世回泉州守孝三年,妻女留守曾经任职的辉县,有几亩地谋生。
不料那年辉县大旱,贪官污吏想乘机发财,假借漕河要运送公粮的理由,把通向老百姓田间的水全部引入漕河,不许用半点水浇田。
李贽赶回辉县,亲自为老百姓求情,被拒绝了。若他为自己的几亩地请求同僚引水灌溉,大概会得到照顾,但他没那样做。
他说,宁肯自己的田地与全邑万顷一起干旱,也不愿接受贪官私情。
求情无果回到泉州继续守孝,果然,那一年天灾加人祸,辉县大闹饥荒,他的二女儿和三儿女,因饥病交加,相继死去。
▲明代抗倭
04
F O U R
人到中年,丧子丧女,官场的黑暗,生活的不幸,使李贽对人民的疾苦有更深的理解。
他经历过人间的疾苦,更能懂老百姓在想什么,催生了民主思想。
50岁到云南姚安就任知府,治理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时,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民主执政理念:
公堂之上,除了他判案,还请了当地的名望一起讨论案情,颇有现在自治区自治的思想。
他认为,有衣穿,有饭吃才是百姓的正常需求,每个人都想过上小康生活,而不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就能过上好生活,国家就会强。只有民富,才能国强。
由于思想过于超前,因此得罪了上级领导,他却不以为然。
此外,他修连厂桥,解决当地夏秋的洪水泛滥,清朝的《姚安县志》有记载,此桥惠泽三百余年。
正如他刚上任就写下的两幅对联:
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总关心。听政有余闲,不妨甓运陶斋,花栽潘县;做官无别物,只此一庭明月,两袖清风。
在姚安任上,清廉简朴,因此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三年任期已满,离开时身上仅有图书数卷,没有其他财产,百姓自发相送,无不泪流满面。
▲送别图 作者-陆俨少
按说此时他政绩突出,是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可他向上司提交了辞职书。
因为他的理念,早就引来士大夫们的指责,
对于历经世间悲苦的他来说,一切都不重要了。
他选择剃发出家,却留胡子,不吃素吃肉,
他开坛讲学,打破传统,公然收女学徒,
他的讲座下,不乏市井之人,以及娼女,
他说,你们这些人和皇公贵族是平等的。
05
F I V E
若你走在明朝晚期的大街上,随口提到李贽这个人,别说那些夫子们了,就是街口小巷的贩夫走卒,都会两眼放光:李贽又出书了?这次他又骂孔子什么?哪里有渠道能买到啊?……
李贽是个有追求的人,每次翻看程朱理学,他心里都想爆粗:这写的是什么鬼玩意?
于是他自己写了几本书,起名《焚书》、《藏书》…
光书名就能完爆现在的成功学、毒鸡汤之类的书,
写书之前,他知道所写内容为世人不容,恨不得焚之,只能藏之以后世。
颇有一种 “我见诸君皆傻逼,诸君见我应如是” 的感觉。
他在书中指出,
“孔子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必要如此神化,孔子也存有私欲。 程朱理学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伪伦,实属狗屁。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脱离物质生活,空谈伦理道德,都是伪君子,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却是男娼女盗。”
不出所料,上至王侯将相,下至乡间秀才,都开始对李贽进行口诛笔伐,他的书被视为异端,遭到禁毁。
但古往今来,禁书有一个共同点:越禁,越受欢迎。
他的书屡刻屡焚,这种情况从明代末期延续到清代。
▲明朝思想家李贽
06
S I X
万历三十年,76岁李挚因妖言惑众犯了思想罪,被下诏入狱。
被关二十多天后,狱卒找来了剃头匠,给这个老和尚剃头。
李贽趁机拿起剃刀自刎,但他只割断了气管,没割到动脉。
剃头匠问:和尚痛否?
他摇头表示不痛。
剃头匠:因何自杀?
李贽用手指蘸了自己的血写到: 七十老翁何所求。
直到第二日,李贽才气绝身亡。
对于死,李贽早有准备,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审判他,皇帝也不行。
李贽死后,其好友将其葬在通州北门外马氏庄。
按李贽遗言,墓地周围种了上百棵白杨树。大有向相距几十里的北京万历皇帝示威之意。
白杨树喜光,耐严寒,极易成活。李贽一生如这白杨树这般,虽遭遇悲苦,仍百折不饶,追求光和自由。
在那个无比迷信鬼神,崇拜皇权的封建社会,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封建,
他批评儒家的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认为富国强兵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李贽,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前端,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不融于世,所以世也不能容他。
李贽在《明史》并没有传,仅在讲《明史·耿定向传》时,稍微带了一下。
幸运的是,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他。
不幸的是,他死后两百多年,一个叫吉田松阴的人,抄了他的《焚书》等书。
借此开办了学校,宣传思想,培养了80多名的学生,有一半的人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日本完成了思想革命,于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我们损失惨重。
如果那时世人都有李贽的思想,我想中国至少不会被人按在地上摩擦。
但历史没有如果。
资料来源:
张建业:《李贽论》、《李贽小品文笺注》
鄢烈山:《李贽:告别中庸》
钱犇:《浅谈明末李贽思想对日本的影响分析》
/今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