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考前“焦虑症”,都是排名惹得祸
【家教智慧 第336期】
孩子考前“焦虑症”都是排名惹得祸
期末考试到,学生心情焦
据哈尔滨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中心主任徐佳介绍,考试季来临,近日她每天接诊的30多位患者中,有七成是焦虑症患者,而这20多位患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学生和家长,压力与焦虑,已成为家长和学生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1月5日生活报)
分数很重要,紧张情可原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同时也兼具着对学生学习水平评价功能。因此,学生对考试的结果——成绩是非常看重的,“分,分,学生的命根!”之俚语便是每位学生对考试结果重视的真实写照。因此,不少学生,每逢考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本属于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不少孩子由紧张发展焦虑,甚至成引发“妄想症”,便属于不正常现象了。
成绩大排名,引发焦虑症
引发学生考试“焦虑症”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以为考试排名是最根本祸根。
本来,考试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测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和学生能及时对症下药,查缺补漏。可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考试之后所做的不是认真分析,采取应对措施帮学生补全知识,而是忙着用考试成绩给学生进行排名,把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异化成了对孩子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价,而且“踢开”成绩看名次,无论学生考60分、80分、90分、甚至99分,只要排名不靠前,就认定孩子学习不好。
众所周知,排名是一种顺序,其实质是,无论孩子多么地努力,考试成绩多么地好,只要排,就总会有“倒数第一”,当然,也总会有“正数第一”。而且按人们的“通俗标准”,前三分之一谓之“优秀”,中三分之一谓之“中等”,后三分之一则被许多人认为是“差生”。不难看出,排名评价,“学习优秀者“永远是少数人,学习“一般”甚至“较差者”永远是大多数。此种情况下,一到考试,孩子紧张、焦虑就是情理这之中的事了。
多年来,每逢大型考试后,总会有类似的事例报道:孩子考了98分,却在班里排名倒数,孩子因此没了面子,家长对此不依不饶,不但使孩子背负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家长也为此焦虑不已,甚至还有不少孩子不堪其压,跳楼、喝药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分数有升降,第一更压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教育中一个最大的应用,就是排名范围的扩大化。过去只是班级排名,充其量不过是学校排名,现在则不然,动辄就是全镇、全县、全市排名,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成千上万,被排在最后的孩子,还会有尊严吗?还会再有学习的信心吗?
不少学校,打着家校共育、家校沟通的旗号,每次考试后都会把学生成绩单发送给家长。上面不仅有总成绩,总排名;还有每一科成绩,每一科排名;除此之外,还有与上次考试成绩的对比,上升多少名,下降多少名……我见过不少的学生成绩单,即便总成绩排名上升的学生,有不少学科也标注着下降了多少名,一个个红色“上升”箭头令人欣喜,但一个个黑色“向下”箭头更令人心惊肉跳。因此,包括第一名在内的学生,每次考试完毕,都会准备着迎接家长的疾风暴雨……
按照常规,考试60分就是合格,70分就是良好,80分就是优秀。对很多孩子来说,考及格很容易,考优秀也不难,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班最后一名都要在90多分以上,这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优秀了就要奖励,获奖了学生就会昂起头,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更加愿意学习!可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非得把一个个优秀的学生,用“分分计较”的排名,人为地“打成差生”,让学生没有了自尊,失缺了自信,对考试产生恐惧,进而对学习心生倦厌呢?
早在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就曾明令“禁止学校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2013年,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明确规定“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采取‘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级评价,多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
2017年12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其中又一进步强调“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愿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都莫再把教育部“令箭当鸡毛”,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莫再让考试排名压弯学生的腰,压折学生的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昂起头,阳光学习,自信考试,信心百倍地向着美好人生不断进发!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