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矿区”之十:凭吊余晖

“那片矿区”之十:凭吊余晖

宜兴的煤炭开采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建立煤矿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59年。不过,到2005年,所有煤矿就相继关闭,只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荒墩遗冢。小张墅煤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关矿收缩,当时为了解决工人的安置问题,无锡市决定将矿区转交给市橡胶集团,办一个当时还很有前景的自行车轮胎厂。此动议却毫不犹豫地被当地政府给枪毙了,理由很光明很正大:西氿乃宜兴人民的母亲湖,绝不容许任何的工业污染,你上级政府发号施令也不成。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风骨啊!办厂不成,发展无向,煤矿沦落为留守处,直到今日,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干部职工,还在日渐凋零的矿区里,守望着湖水的荡漾依然和落日的余晖如血。

小张墅煤矿建在风光秀美的湖畔,由于人们的生息活动,原先一片原始的田园风光改造成了楼宇林立、绿树掩映的工业园区景象。矿南面朝西氿湖,但不是直接连接湖面,中间隔了一片滩地,靠矿区一边有一条水道,专供运送煤炭和矿用物资的船只通行,平时滩地显露,仿佛一个小岛;夏秋时分,湖水上涨,有时会淹没滩地,连成一片浩浩荡荡的水域。上世纪80年代初,矿领导突发奇想,决定聚全矿之力,将滩地改造成一个小游园,让煤矿工人也时尚一把,工作之余有一个散步消闲的去处。

煤矿人的性子急,说干就干,也没有什么园林专家来帮着谋划设计,几个工程师一划拉,几个矿领导一拍脑袋,就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全矿职工总动员,利用工余时间,组成若干个突击队,就像农村挖河一般,跟那片滩地死磕上了。当时我在宣传科,和程君一起,一边要到滩上去参加劳动,一边还要收集现场动态和好人好事,办广播节目,高音喇叭安在了工地之上,整天价地喧嚣闹腾;还要办工地快讯,每天一期,先写报道、弄版面,再刻钢板、油印、分发,每天不到半夜歇不下来,直忙了好几个月。总算,一个差强人意、像那么一点样子的小公园建成了,绿柳抚堤,春光映波,据说后来还成为宜兴的一个新景观。之后,煤矿日益颓败,小公园和矿本身一样,渐行渐远,一天天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5年前,当时我在市煤炭工业公司宣传科工作,曾陪记者去矿上,当时写了一篇随笔《重游水中园》,发在了报纸上,现附在下面。虽说写于当年,又刊于报章,有些矫情,但抑或多多少少还能从中品咂出一些滋味感觉。

附:《重游水中园》(1992年5月22日)

报社的耿老师远道而来,原想陪他去如今颇为兴旺的白泥场煤矿,谁知半路上出现了一些意外的耽搁,竟先转道到了小张墅煤矿。小张墅煤矿七、八年前着实风光过一阵,曾是供老外们参观的“中国微型小矿”,只是底气不足,煤挖完了,去年封了井,成了留守处。

来则安之,引耿老师四处转转。

初夏江南天,云重雾轻。步入水中园,亭廊依然在,池水旧时绿,却一眼就看出已多时没有人好好拾掇了。卵石小径上,杂草探头探脑,不时撩缠人的裤角。一时称绝于宜城西隅的“荆溪十景”长廊上,雕梁画栋随时可见斑驳的掉漆。伸向西氿湖中的“周处斩蛟亭”那凭栏一览湖光山色的扶栏,也有好几处破损断折了。耿老师是第一次来,时不时问这问那,游兴颇浓。而对我这个曾经参加过这片土地创业、分享过它鼎盛荣耀的游子来说,重返故地,竟有了昨日黄花的苍凉心情。

水中园原是矿南濒临西氿湖的一片滩地,与矿区一河相隔,经过十多年的修建点缀,形成了一个小型公园的规模,既是矿工们工余休憩的胜地,又是外来旅游者赏玩的一个景点。如今矿井既封,六百余矿工大部分分流安置,只留少部分人留守并开展自救性质的经营活动,多多少少有些冷落了这片极致的园地。听留守处的领导介绍,他们现在正全身心地筹划着这片土地的复兴,以煤为业的路走到了尽头,可是雄心依旧,前行依旧。当年在百丈井下掘取光和热的煤矿工人,心头漾溢的那份豪情并没有因此而消蚀,他们仍然在执著地掘取,开拓新的事业,谋取新的成果。也许,在滚滚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面前,这批刚从井下升罐、脸上煤灰尚未洗尽的矿工,已经慢了几个节拍。但是,从他们乐观的眼神里,我们读到了再战的激情,读到了义无反顾的自信。

初夏的风挟裹着温煦的气息,一点点、一点点地融化着心里的那份不适。抬眼望去,云翳迷漫的湖面渐渐地拉开了轻纱般的遮幕,隔湖相望的铜官山显露出绵延的身廓,几艘小船在湖里缓缓地移动,直隐入水天一色的极处。

我问耿老师:“如何?”

耿老师推了推眼镜,连声说:“不错,不错!”

2017年9月2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