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功赫赫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失?

1944年6月22日,和德军突袭苏联同一个日子,只不过现在进攻的一方是苏联,苏军投入了4个方面军,14个集团军,207个师,总计250万人的强大兵力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发起了全面进攻。当年的中央集团军群拥有4个集团军,40万人。仅仅两天的时间,德军整个中央集团军群的防线宣告崩溃,25个师遭到歼灭,剩余的部队也基本丢掉了武器装备,几乎算是全军覆没了。

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苏军依旧拥有着决定性的数量优势,无论是在兵力、坦克数量还是火炮数量上都是德军的数倍,但是在之前的南翼的一系列会战中,德军并没有出现全面的崩溃,前线的德军总能拖住苏军的进攻步伐,等待赶来的装甲预备队粉碎苏军的进攻,那些装甲师甚至是从法国调过来的,而这一次在苏军发起进攻两天后防线即告崩溃,部队陷入溃败,没等在南翼的装甲师赶来就已经彻底失败了。

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制空权的丢失,到战役爆发时,负责支援中央集团军群作战的第5航空队只有40架飞机,而他们的对手第一阶段便投入了1000多架飞机,后续总计达7000架飞机,东线的上空首次彻底成为苏联空军的天下。制空权的丢失,让德军防线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由于德军兵力上的不足,在如此长的防线上依靠的是数量众多的炮兵,而苏军的空军在一开始就对这些炮兵阵地进行猛烈的打击,使得失去火炮的德军无法阻止苏军坦克集群的突破。另外由于空权的丧失,德军的侦察机无法探知苏军的进攻态势,前线指挥官无法掌握正确的情报,无法探知哪支苏军的突破更致命,结果仅有的装甲预备队只有三分之一投入到了正确的地方,其他的都没能发挥出作用,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东线的德国空军基本上全部调往了西线,那些盟军的空中压力实在太大。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错误的兵力部署,提出了在交通枢纽等关键地点设置“筑垒地域”,拍强大的部队来守卫这些要点,以达到吸引苏军主力的目的,这使得德军前线的兵力更加不足,防线更加脆弱。而事实上苏军根本没有对这些筑垒地域加以理睬,苏军主力直接越过了这些地域,深入其后方,筑垒地域吸引苏军兵力的目的根本没有达到,白白的让大量的德军陷于包围,等待他们的只有毁灭。

例如最强大的一个筑垒地域维杰布斯克遵照希特勒的命令驻守了德军第53军4个师的兵力,占到了它所在的第3装甲集团军的1/3,然而他们并没有等来苏军的强攻,苏军主力越过了这里,第53 军的坚守没有任何意义,随后他们得到了希特勒撤退的批准,这些步兵师在苏军的后方的撤退没有任何希望,整个军数万人全军覆没,军长也被苏军俘虏,其中最后坚守在这里的第206师完全覆灭,最终番号被取消。这便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部分部队在这次战役的缩影,许多经验丰富的东线师被苏军席卷一空,他们成为了希特勒所谓“筑垒地域”的“牺牲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