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年,同时存在的西周国和东周国是怎么回事?

本 文 约 26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min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出现了一个西周国和一个东周国。我们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那么战国末期时东周都快结束了,怎么又冒出来个西周国呢?

其实,此西周非彼西周,此东周也非彼东周。它们不是周天子的周王朝,而是诸侯建立的诸侯国。

《战国策》这部书我们都知道,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作品,其中前两章就是介绍东西二周的《东周策》和《西周策》,然后才是战国七雄,最后是宋、卫、中山,战国主要国家就都齐了。

那么,这两个国家是怎么出现的,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得从大名鼎鼎的周公旦说起。

周朝得名于发家地——陕西周原,西周建立以前,周文王就将现在的岐山县作为周公旦的采邑,西周建立后,虽然封周公旦在鲁国,但是可能仍然保有了他原有的采邑。鲁国由他的长子继承,原有的采邑由次子继承。到周厉王时,国人暴动把厉王给驱逐了,《史记》说当时就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被称为“共和行政”,周定公就是当时的周国国君。

西周灭亡后,当时的周公跟着周天子,一起东迁到东都洛邑,周公也就在这附近得到一块封地。虽然当时周天子已经一蹶不振,但底下的这些卿大夫还斗得很厉害。公元前579年,周公楚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出奔晋国。周国的封地被周天子收回,周国就算灭亡了。

后来直到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将弟弟揭分封到王城,号称要恢复对周公的祭祀,毕竟周公也是周朝开国重臣,不能让他断了香火嘛。揭就被称为周桓公,他的儿子叫周威公。

周威公是春秋战国之际颇有作为的国君,他于公元前415年即位。当时贵族政治摇摇欲坠,布衣卿相登上历史舞台。周威公果断提拔了一批平民贤者,其中就有《过秦论》提到最早的谋士宁越。

周国实力迅速发展,当时洛邑一带本来有不少类似周国这样的小国,它们一方面担任周天子的卿大夫,另一方面自己也算是世袭国君。但周威公把它们全部兼并,将洛邑地区统一成了周国,甚至周天子也没有了地盘,只能仰仗周威公而苟活。

周威公在位四十八年,于公元前367年去世。他去世后,早已虎视眈眈的战国七雄二位——赵成侯和韩懿侯趁火打劫,发兵扶植威公幼子根与太子朝争位。

这样一来,太子根在周国西部的王城(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即位,称周惠公;幼子朝在周国东部的巩(今河南巩义)即位,也称周惠公。双方都嚷嚷自己才是正统,当时人为了区分,就把朝的周国叫西周国,也溯及到桓公、威公;根的周国叫东周国。战国时代的西周国和东周国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天子所在的洛邑被东周国占领,所以东周国有了周天子这张护身符,而西周国也有着对周公的祭祀,所以短时期内倒都不会有亡国之灾,但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发展殊为不易。

后来东周惠公的继承人昭文君在位时,任用谋士杜赫合纵连横。杜赫的主张是不需要行贿诸侯,而是重点结交有潜力的名士。其中就有“一怒而诸侯惧”的张仪和楚国人景翠,后来张仪担任秦国相国,景翠担任楚国柱国(相当于副相),都保证了东周国的安全。

不过东周昭文君还是头疼,因为西周国在东周国上游,控制了水源不让东周国种水稻。

东周国有个年轻人就提出出使西周国。他见到西周公说:“您的谋划有点过头了!您不放水是在让东周富裕啊!他们现在都种植麦子了。如果您真想害他们,不如马上放水,让他们种稻子;等到他们种植稻子,又马上停止供水,这样他们不是要臣服你们了吗?”西周公觉得主意不错,也就听从了。

这位两头通吃的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苏秦。

可以说,东西二周国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摸索生存之道,不但从外国招纳宁越、杜赫这样的名士,也为外国输送张仪、苏秦这样的人才,而且自己也出产很厉害的纵横家。

比如东周昭文君的儿子周最,在当时游走于各诸侯之间,为保护东周国作出不少努力,在当时的影响力不下于苏秦。《战国策》有21篇涉及他的故事。不过,太史公编写《史记》时,把他的身份弄错了,将其误解为西周武公的儿子。直到北大汉简《周驯》发现,证明周最是东周国人。

虽然西周公的梦想没有实现,但后来又有了点意外惊喜。原来当时周天子周赧王从东周到西周来了,西周国也就收留了周天子。当然,周赧王到西周国也一样没有权力,依靠西周公生存。后世甚至传说,周赧王向人借钱还不起,躲到高台上面躲债主,也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

后来随着秦国慢慢做大,东西二周先后倒向秦国。但这样一来,又讨好不了其他诸侯国。楚顷襄王甚至放话出来要灭亡二周,自己取代周天子。

公元前256年,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失败,名将白起也自杀而死。西周武公决定借此叛秦,于是暗中联合诸侯,约定在伊阙联军攻打秦国。没想到诸侯还没来,秦国却事先得知了。

于是秦昭襄王派将军摎攻打西周,西周武公无奈之下前往赔罪、纳士降秦,同年,西周武公和在位五十九年的周赧王都去世,可能是被处死或羞愧自杀。《资治通鉴》记载赔罪降秦的是周赧王,这是司马光尊天子的观念所致,实际上真正合纵伐秦的是西周武公。

周赧王的去世,代表东周王朝的终结。不愿意降秦的西周国人只好东逃到东周国。东周嗣君别无选择,只能合纵谋秦。这当然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公元前249年,新上台的秦庄襄王派相国吕不韦带兵攻打东周国,杀东周嗣君,东周国也就灭亡了。

这两个小诸侯国在战国时代也颇有些影响力,只是传世史料记载相对较少,而且西周国、东周国与东周王朝往往都混称“周”,给学者研究带来不便,知名度自然就更小了。
综上,周国从前440年周桓公建立,到前367年周威公去世分立为西周惠公、东周惠公,西周惠公传至西周武公于前256年灭亡,同年周王朝也灭亡;东周惠公传东周昭文君至东周嗣君于前249年灭亡,东西二周的历史正式结束。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叁(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吕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张远山:《西周国、东周国秘史》(上),《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2期。

张远山:《西周国、东周国秘史》(下),《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2期。

END
作者丨林屋公子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袁晓
排版 | 李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