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鸡的一首白话诗,只有20字,其中的残酷哲学却让人沉思
文/顾无
【引觞漫谈】
上高中的时候,和发小一起南下去了苏杭,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了几天,对于江南水乡的认知终于从课本和书本变成了对空气中水气,对水乡女子,对处处河溪的真切感受。
也就在那一次的旅行中,我遇见了随园。那时候还并不知道随园的故事,只是在脑海中想象:古代的文人生活真幸福,可以随意选地方修建这样一座园林出来。园中的一切随心而设置,这一处园林,就变成了文人的一方小世界。
随园中有山水亭阁一应俱全,不过印象最深的,是一处叫做望月阁的地方,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小亭子,有人告诉我们,那是文人晚上赏月的地方。
当时就觉得这种生活也太幸福了吧。现在已经成年,对古代文学与文人的羁绊也越来越深。渐渐地知道了随园中的袁枚,知道了“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宣誓,于是随园在记忆中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层。
现在修个园子,大概要几百万几千万吧。
【临其诗境】
袁枚,清代的诗人与散文家。乾隆四年中了进士,此后一直在溧水、江宁等地漂泊做县官,虽有政绩,仕途却也称不上顺利。
40岁左右,袁枚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建筑起了随园,在其中歌咏不休。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40岁之前工作,40岁之后财务自由,追逐梦想吧。
随园的地址,大概也是早就选好了的,只等着自己哪一天脱出牢笼,就在那山清水秀的地方构筑自己的一方天地。
袁枚在社会上是有声望的,所以不用担心生计,附庸风雅的商人越多,他的日子也就越潇洒。据说他在随园中广收弟子,教授诗歌,不同于德云社对女子的拒绝,袁枚反而钟情于收女徒弟。
不过想到他在诗歌中的主张,这样的行止似乎也不足为奇。“独抒性灵”的含义就是展现最真实的自己,文人好美色又有什么好遮遮掩掩呢?
今天这首诗名字叫做《鸡》,是袁枚作品中很独特的一首,既通俗却又暗藏深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经典原文】
鸡
袁枚 〔清代〕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条分缕析】
一首五绝,一共就这么20字,其中“鸡”字就出现了四次。这放在现代老师们一定赞不绝口,这孩子扣题扣的太好了!
从语言上来看,我甚至都不想称之为一首诗,更像是一条便签,一个随笔,只是突然有了灵感随意的记录而已。不过这样的诗歌也更加的真实,不用考虑任何修饰或者夸张的成分。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这10个字其实已经把这首诗的内容说全了,后面两句是袁枚的自我发挥。
家在农村的朋友大多数都有过养鸡的经验。小的时候外婆有个菜园子,围一道栅栏养了十几只小鸡。后来另一位亲戚翻修了宅基地,把旧的院子也当作了一个小型的养鸡场,每年年初买回小鸡,到年底差不多就可以吃了。
农村里个人养鸡的经验,基本就对应了袁枚的前两句诗。给它们划出一片地盘,放任它们在其中找食吃,每天也会特意装点什么喂喂。
等到养肥了,也就到了动刀的时候了。
关于杀鸡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因为要放血,所以一般流程是在脖子那里划一刀,然后把鸡放开,任它自然死去。
有一天下午,无意间看到一只公鸡立在菜地的一角,昂着头,仿佛在凝视什么,呆呆地。再细看,发现了那道并不起眼的伤口,还有地上零散的血迹。
我很中二的想到,或许,那是一只公鸡在世上最后的尊严。
袁枚大概也是和我一样,看到了一场杀鸡的过程才有感而发,他的想法是什么呢?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你的谋划当然很对,但是可千万不能让鸡知道你的想法呀,知道了它估计就不想长胖了。
鸡不通人语,自然是不会知道。袁枚此句,则很明显是意有所指。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句话会不会有所感触?
一只鸡无忧无虑的吃饭睡觉,一天天地变肥变老,却不知道身后悬着一把随时随地可能落下的屠刀。
残忍与否,因为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还是不太在意。
但,鸡是会变成人的。社会中自然也有人,一生疲于奔命,却只是一直被人榨取着价值,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就被上层一脚踢开。
上层这样的想法自然对自己很有利,但是,可千万不能让那些为你拼命的人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