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气血痰郁与祖方
辨证施治--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
1、苓甘五味姜辛汤→寒痰
方法:茯苓12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细辛3克,干姜9克。加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取汁,分3次温服。具有温肺化饮的功效。
2、小陷胸汤→热痰
方法:黄连6克,半夏9克,栝楼实(全瓜蒌)15克。加水1000毫升,先煮栝楼实取汁液500毫升,在此汁液中加入黄连、半夏,煮取300毫升,去渣取汁,分3次温服。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
3、止咳散→风痰
方法:桔梗(炒)、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克,甘草3克,陈皮6克。共研为末,每次6~9克,温开水或姜汤送服。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的功效。
4、二陈汤→各种痰症-治痰万能方
方法:半夏、橘红各10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水煎温服。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
5、甘草化痰不祛痰,胖大海祛热痰。
6、去除心脏痰堵
朱丹溪~越鞠丸-治六郁
苍术(湿)、香附(气+痰),扶芎(血),神曲(食),栀子(热)。或加瓜蒌加强功效。
理痰汤
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治痰的重要方剂。治肾中之痰,是理痰之本源!
歌诀:理痰陈夏黑脂麻,芍芡茯荟柏子加,喘逆怔忡胸隔满,痰涎雍盛不须嗟。
原方:生芡实(一两),清半夏(四钱),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二钱,炒捣),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
张锡纯说: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古代医家普遍认为:
怪病、难症用药多而见效少时,用治痰之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疗效,如:
1、痰积日久,臭又硬,用攻打驱逐之法,用礞石滚痰丸(青礞石、沉香、大黄、黄芩)等。
2、痰多但还未成形,采用消食导滞,用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等。
3、痰实正气虚,采用和法,用橘皮汤(半夏、茯苓、陈皮、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炙甘草、人参、旋覆花)等等。
下焦湿热~八正散
情志调理
百病生于痰、久病生痰
痰有寒痰(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湿痰(病人身重、倦乏、便溏、舌苔薄白或白腻)、热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燥痰(病人自觉口、鼻、咽干燥,舌苔薄黄)、风痰(病人怕风、舌苔初白后转薄黄)。
六郁:
郁者,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传化失常
气郁:胸胁痛,脉陈涩。香附用通便
湿郁:周身走通,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陈细。白芷、苍术、川芎、茯苓(下)。
痰郁:动则喘,寸口脉陈滑。海浮石、香附、天南星、瓜蒌。
热郁:冒闷烦闷小便赤,脉陈数。炒山栀子、青黛、香附、苍术、扶芎。
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陈。桃仁、红花、青黛、川芎扶芎,香附。
食郁:腹饱不能食,少儿积食,打嗝反酸,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苍术、香附、山楂、神曲、针砂(黄胖)。
统领诸郁:苍术、府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