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延飞:一位老师的专业成长历程
在不知不觉间,我已工作了二十多个年头,回顾这二十多年的工作,有苦有乐,有喜有泪。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走过了很多弯路。所以,今天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
一、二十多年教龄,转换了四个专业,七种工作岗位,从初中到小学七翻轮回。――工作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1994年,我中师毕业。由于师范学校没有专业,所以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就任教什么课程,边学边教。我的任职专业常随任教课程变化,先后从地理,数学,语文,2018年我中学高级评的是初中历史。工作二十多年来我担任过学校司务长、总务、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年级主任、副校长、校长工作岗位,从初中到小学又从小学到初中,先后变化了七次。27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先后在10所学校工作过。也许是中师毕业,我没有专业,别的老师挑剩下的课程,就是我的任教课程。学校工作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无条件服从学校安排。
二、做一个把一项工作尽力做到极致的人。
虽然有些工作我从没有做过,但有信心去做好。1999年,校长安排我担任学校的总务工作,尽管以前我没有做过财务工作,对收入支出结余还搞不懂。然而,不懂就开始学习,那是计算器还没有普及,上任总务留下一副算盘,我就向村里的老会计学习珠算,每天夜里,我苦练珠算加减法,中心校每次账目结算,我的账目从没有出现过差错。
1、爱惜荣誉。
每一项工作都是对我的挑战,我爱惜每一次荣誉的获得。2006年我报名参加县里举行风筝比赛,由于当时的比赛分现场制作和放飞两项。如何做风筝,农村孩子没有见过也没有做过,于是,我就带着3名学生到洛浦公园实地参观学习,向一位老大爷讨教如何制作风筝,我们还把他的风筝从空中降下来,在纸上画图,拿着尺子量每一部分的尺寸,学习放风筝的技巧,回到学校,每天下午我们四个人一起做风筝,讨论设计方案,如何做才美观。风筝做成后,我们在麦田里放飞试验,看着风筝一次次从空中跌落,我们又一次次改进再次试飞,同时同学们也掌握了放飞的技巧。半个月后,我们制作的迎奥运风筝由于制作精美,飞的最高,在二实小比赛中获得洛阳市一等奖,三个同学当时高兴地流泪了。
2、追求完美。
尽管经历了各种工作,我总是想去追求完美,面对问题,我总是在想,这些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2011年9月,我担任初中的教导主任,为了督促老师们写反思,我们创办了校刊《常中教研》,每月一期。每期从教师撰写的稿件中选择15篇文章,修改,编辑排版,插图,工作很繁琐,我们做了10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师的写作与反思。
但是,我发现由于缺乏专业阅读,老师们写的教学反思不够深刻,问题剖析由于没有理论支撑很空洞。于是我和刘校长商议,学校每学期拿出两千元,统一购买教育类书籍,组织教师阅读。2013年我们为全校38位老师人手一本《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开展教师共读。我们还订阅了除教育时报河南教育之外的其他期刊,比如《教师月刊》、《教师博览》文摘版、《教师博览》原创版、《中国教师报》、《当代教育家》、《班主任之友》、《语文教学通讯》等,在学校办公室设立阅览架,每次业务学习会议前随机挑选三位老师做读书分享,每周五教师上交读书笔记检查。班子成员坚持每周写工作反思,刘校长亲自批阅。从逼迫老师读书,到后来我们老师开始自己买书读书。
作为教导主任,为了使自己评课更专业,我知道自己是一个笨人,那就笨鸟先飞。我学习了陈大伟教授的《如何观课议课》,明白了听课与观课,评课与议课的区别。知道自己专业水平低,每次听课前我都提前备课,语文老师要讲《曹刿论战》我提前读齐鲁之战的历史,查阅古代战争的开战礼仪。老师要讲季羡林的文章《永久的悔》,我提前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季羡林谈人生》,要听数学老师教《勾股定理》,我会看看教材如何编排,网上其他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实录,然后在听完课之后进行对比。比如上次去平乐小学参加第四教研共同体活动,晚上我提前看了《荷叶青青》和《草船借箭》两节课的教学实录,其中《草船借箭》我读了窦桂梅和王崧周两位老师的课堂实录。
每次外出学习,我也会像记者去采访一样提前备课。比如一次我去郑州听课,听课单上有位专家张万祥我没有听说过,我就在前一天在网上把张万祥老师的相关介绍都看了一遍,包括它有哪些著作?做过什么报告?听课老师写了什么感受。只有提前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如今信息发达,举办方都有联系电话,只要我们稍微用心,提前打个电话,邀请的是哪个专家都能搞清楚。为我们提前备课做好准备。
三、让一年时间等于五年工作经历。——我的专业成长之葵花宝典
一次初中朋友聚会改变了我。
2017年之前,我给自己定位是,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副校长。过去的六年,我对自己的感觉还比较满意,每天早上6点到校,晚上9点30下自习回家。上课、听课、研讨、读书,忙碌而充实。2017年元月的一天下午5点,我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初中同学打来的,邀请我到县城参加初中同学聚会,由于要上课我八点半才匆匆赶到。由于我的迟到,也许是那位同学喝了点酒。对我说,你不就是个老师么?教书你交出了啥名堂?
那一夜,我失眠了。从教二十多年来,从没有想过自己要教出什么名堂,从来没有想过给自己的定一个职业规划,只是想把领导交办的工作做好。也在那一夜,我下定决心,要成为最专业的历史老师。
2017年,我的目标是成为专业的历史老师,拥有自己的专业。
第一轮,熟悉教材。把初中六册历史书,重新读,背诵课文目录,尝试把课文背下来,每篇课文至少要读五六遍。每周一本书。六本书读完花了两月时间。在此期间,我也开始了关于历史的专业阅读。比如,我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涉及到明朝的历史,我就去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为了快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我还读了《给大忙人看的历史常识》、《皇权的逻辑》、《张明说历史》、《宋史很有趣》《历史真相》、《历史真的很有料》、《历史老师不讲的历史》、《从历史中我们学到了什么》.....海量的阅读增长了我的历史知识,丰富了我的历史底蕴,更使我每一天过的更加充实。
第二轮,研读文本。由于我不是历史专业,很多问题历史概念弄不清楚,就一课一课认真看,思考每一个名词。实在查不到答案的,就和其他老师探讨。六本书大约130节课,我给自己的计划是每天准备三课,这样四十多天就过去了。
第三轮,背诵历史新课标,做近六年的中考试题,看名家讲课视频,读各朝代的解读书籍,理清思路。比如书中涉及到五十多位中外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平自传以及历史的评价,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正面的引导。还有书中涉及到的名画,名人传记太长,时间有限,我只有读评析文章。
同伴互助。对教材知识熟悉后,我又开始磨炼讲课艺术。我向城关一中的苑周老师,城关二中的陆海峰老师,教研室的张才老师、我们学校的薛九利老师请教,每一课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我打算如何导入,如何组织探究,说一遍,让老师帮我指出存在问题。晚上十点和早上五点,家人都还在休息了,我就在客厅里一个人一遍又一遍试讲。自己卡着秒表计算时间。为了让自己的课有特点,我向百家讲坛的袁腾飞、纪连海、王立群老师学习。
又请教老师帮我把六本课本如何导课,如何组织讨论,逐一说了一遍。这一年,感觉比过去任教五六年收获都大。然而,答辩时,我抽到的是《红色政权的创建》,评委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觉得学习这篇课文,需要读读毛泽东的什么著作?这个问题一下把我弄懵了,因为我只读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于还有其它文章我还真的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的时候,正是革命处于低潮之时,加之多种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地又接连遭受重创、斗争形势愈趋复杂多变。
这反应了我备课的局限性,视野太窄,只是拘泥于教材,还停留在教教材,没有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通过一年的学习、阅读、讲课,我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逐渐清晰,一年学习超过了过去五年的任教经历。
2017年12月,我顺利通过了中小学高级教师的职评,但我知道我离专业老师还有很远距离。
通过2017年的学习经历,我认识到只要努力学习,一切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有没有信心去做好一件事。
四、2010年,1.5倍速学习读书,开启我的2.0时代——专业阅读和专业成长。
周星驰电影《功夫》火云邪神有一句电影台词: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我很庆幸,2010年参加了“国培计划置换研修河南郑州师院培训班”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同事都很羡慕,说让我要趁此机会好好放松放松。可随着学习的开展,我才发现自己那么的无知:竟然不知道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是谁,没有读过《陶行知教育文集》、《呼啸山庄》,更不知什么是建构主义,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真是如闭塞的桃源人“无论魏晋,更不知有汉。”正当我迷茫时,我遇到了三个好兄弟:驻马店的名师朱密林、郑州二七区青年才俊张志伟、荥阳骨干教师马顺卿。真可谓“三人行必有吾师”,我们同住一个宿舍,有着共同习惯:不吸烟,不打牌,喜欢看看书。于是,我们四人一同吃饭,一同上课,一同争论,一起去图书馆。再是加上聆听专家李玉平、朱旭东、蔡明、王崧舟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犹如醍醐灌顶般的彻悟。于是,我开始了寻梦之旅。
2010到2014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共同研究学习阶段
通过反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加上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师院900多万册的藏书,在郑州师院这三个月中我如饥似渴的读书,从专业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到文学名著《呼啸山庄》、《飘》,从《儿童心理学》、《走进美国课堂》到《和名人一起读书》、《侯宝林大师相声艺术》,我如一个饥不择食的人,在师院三个月里我读了近一百本书。每日傍晚夕阳西下,在天鹅湖畔读书是最美最惬意的。同时最感谢师院的图书馆,她是那个冬天我感觉最温暖的地方,也感谢同宿舍的三位好兄弟,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2015至2016年: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茫
大量的阅读虽然使我认识了小语界的大师们的风采,可是我该怎么做呢?培训结束回到单位,没了交流学习的环境,我再次陷入迷茫。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反思+经验=成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走自己的路。没有了交流环境,我就利用网络,在桃李网、树人网、香山茶馆等论坛上注册用户,同时开通自己的博客,每日上课之余我就浏览诸位大师的名博,在论坛中和朋友交流学习。同时在县城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每周日到图书馆借书,到新华书店“蹭书”,成了我的另一个爱好。
2017至2018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读了林林总总的书,我开始每日的写反思,以前最怕写到现在有时也会“文思如泉涌”。这才体会到什么是厚积而薄发。如今每天都有写的冲动,特别是元月和二月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我的两篇“豆腐块”。这更增添了写反思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
2017年我完成了从破茧成蝶转变。
2018年我定义为:凤凰涅槃。2018年元月,我在简书上注册,开始每日的写文章。3月14日,是中考百日冲刺开始的当天,我和学生约定,我要在这一百天写一百篇文章,截止2018年6月25日,我写了102篇,累计11万字。从2018年11月9日,我又开始第二次写作马拉松活动,如今已经过去206天,我写了203篇,就连春节大年三十晚上我也没有停下,我要坚持读书写作,做老师们读书写作的先行者。因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读书和写作。
2018年,我调入现在的小学,任教小学语文。我定义为:新生。把自己的一切归零,重新学习课堂教学,重新学习学校管理,学习读书写作。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正如常作印老师所说:教师要常反思,反常思,思反常。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其实,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要反思教学,陶行知先生的每日四问:今天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这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教师要给自己做好职业规划,用心去开展专业的阅读和写作,你才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享受教育的幸福。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不断地反思中,在教育征程中我将继续努力,我们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