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字为什么从上自下写?大有讲究!
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与古代汉字竖排向左行的顺序是有极大差别的。其实,从古至今,世界各地各种文字的书写顺序是各有不同的,总体上分为左行、右行、下行三种,一直保留至今。左行如英文等;右行如阿拉伯文、希伯莱文等;下行如传统的蒙古文、中国古籍印刷、有时的日语等。
中国古人为什么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写呢?有如下几个说法。
简书方便
在中国古代,因为书写时是左手拿简,右手写字,一般是一根简一行字从上到下,并且为着左手拿简方便起见,空白的简是放在左边的。
等到把一根简写完,写过的简为着和空白的简不相混,也就左手一根一根的向右边推去,并且排好。在这种情形下排出的行款,成为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了。
书写美观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自然是从上至下来便于安排结构和结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以右为尊
汉字书写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为君,为父母;下为臣,为子女。右为大,左为小,“无出其右”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
阅读方便
请大家想象一下自己手里拿了一卷竹简,然后在下面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阅读:
1.左手持竹简,右手一点点拉开阅读,看过的部分用右手卷起来;
2.右手持竹简,左手一点点拉开阅读,看过的部分用左手卷起来。
阅读的前两步左右手没有什么大区别,但是最后一步(即把读过的竹简卷起来)需要很高的手部灵活性,考虑到人普遍是右撇子,所以会选择右手卷竹简,那么书写就只能从右向左了。
因为竹简与木牍制作繁复,而且书写字数有限、携带不便,所以缣帛成了秦汉时代的重要书写材料。用缣帛写成的书籍,称为帛书。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简牍、帛书逐渐被废弃,纸最终成为书写的主流材质。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借鉴西方文化,汉字书写形式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横排、由左向右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