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十一)

(紧接上期)

 公孙瓒是何许人

本来可以略过公孙瓒,直接聊他与袁绍的争斗,但为了让各位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当时北方的形势,还是决定啰嗦一下,简单聊聊公孙瓒。

另外,公孙瓒是当时雄霸幽州,势力波及青州、冀州的豪杰,其人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了解一下也无妨。还可以顺便了解到袁绍、韩馥曾经想拥立为帝的刘虞的结果。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今河北省迁安市),其祖、父都是二千石级别的高官,也算是世族了,但公孙瓒是庶出,其母亲出身微贱,这点和袁绍很像,不同的是袁绍可以通过过继改变庶出的身份,公孙瓒没这个机遇,一直呆在家里。

庶出的公孙瓒得不到祖、父的余荫,只能靠自己打工创业,到郡里作了一个书佐小吏,类似于科员。

做小吏很难有什么前途,但公孙瓒却例外,他是个有才有貌,文武双全的人,美男子,声音洪亮,有口才,记忆超群,很聪慧,能言善辩。当时的太守姓侯,很赏识他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他为妻,还把他送到名儒卢植处学习儒家经典,也就是在那时和刘备成为同学。

学成后回郡改任上计吏。两汉时,郡国守相必须在年底派遣吏员到京师上计。所谓上计,相当于现在的报年终总结,其内容为郡国一岁中的租赋、刑狱、选举等情况,称为计书或计簿。负责呈交计书的吏员即为上计吏。公孙瓒长相好,有口才,讨人喜欢,太守就让他担任此职务。

此时的太守已经不是公孙瓒的岳父,是另一位姓刘的太守。刘太守后来坐事被朝廷槛车征召,就是关在装有木栅栏的车里押送进京。

当时法律规定长官坐事,下属不能接近。公孙瓒就化妆改变容貌,改换服装,诈称是侍奉太守的士兵,亲自驾车送太守到洛阳。

经判决,刘太守被发配日南郡(在今越南中北部,属汉交州所辖)。公孙瓒具办了猪、酒等祭品来到洛阳北邙上遥祭先人,以酒浇地,遥辞祖先,说:“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应当随同主公到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一去不复返,今天特地来此长辞祖先。”慷慨悲泣,再拜而去。旁边观看的人都为之感叹。

这件事也充分反映了汉末官员中普遍存在的“二重君主”观念,属官首先是忠于主官,其次才是忠于朝廷。幸运的是走了没多久,在路途上遇到朝廷大赦,又侥幸地回到郡中。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公孙瓒以此德行受到时人赞誉,举孝廉为郎,出任辽东属国长史(相当于副太守)。

公孙瓒不光有文才,还有高超的武艺,并且特别喜欢打仗。辽东属国是与鲜卑、乌桓、匈奴等游牧族群接壤的边陲之地,这些人经常越境来骚扰,只要一接到边境警报,公孙瓒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立即带兵迎敌,望尘追杀,不分白昼。这些游牧族群的人都能够识别公孙瓒的声音了,都害怕他的勇猛,不敢轻易来犯。

公孙瓒有一支数十人的亲兵卫队,擅长射箭,全都骑乘白马,号称“白马义从”(赵云就曾是白马义从之一,故《三国演义》里称其为白马将军),所向无敌。

朝廷以公孙瓒在边境屡立战功,升迁他为涿县县令(今河北省涿州市。刘备、张飞的故乡)。

此后,公孙瓒在征讨二次黄巾,特别是征讨前中山国相张纯、前泰山太守张举与乌桓人的联合叛乱中屡立战功,升骑都尉,又升中郎将,封都亭侯。

刘备就是在这一时期跟随邹靖、公孙瓒参加了讨黄巾和征乌桓的战斗,并因功被任命为安喜县尉(今河北定州)。

188年,朝廷采纳刘焉的提议,废史立牧。曾经做过幽州刺史的刘虞以汉室宗亲身份作为第一批朝廷任命的州牧再次来到幽州,任幽州牧。

刘虞到幽州后,采取分化瓦解、恩威并施的方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平息了暴乱,因功升太尉,封容丘侯。

董卓专权时,迁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公孙瓒也因破黄巾军有功,升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叛乱平息,幽州有希望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但很快刘虞和公孙瓒就在治理幽州的策略上产生分歧,又将幽州带入混乱之中。

刘虞主张恩抚,采取的是教人农桑,开通贸易,发展特色产业的策略,不光改变了幽州长期依靠青州、冀州提供财政支持的局面,还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生活困难的问题,使幽州成为难得的物价低廉,富庶安宁的地区。附近青州、徐州的士族和百姓为躲避黄巾之乱,纷纷前来投奔刘虞,最多时达一百余万。刘虞都妥善地收留安置了他们。

公孙瓒则主张剿杀,希望能以武力威慑、压制游牧族群,最终达到使其屈服的目的。因此就想方设法扩大队伍,放任部下抓人抢粮,侵扰百姓。

二人因为治理理念的不同而产生矛盾,但此时还未公开化。挑起二人矛盾公开化的导火索是袁绍、韩馥在191年希冀立刘虞为帝一事。

前文讲过,此不赘述。矛盾公开化后,刘虞害怕公孙瓒壮大以后难以控制,就以公孙瓒穷兵黩武,屡次败给袁绍为理由,不许他再次出兵,并削弱了他的权限(这期间公孙瓒与袁绍为争夺冀州发生了多次冲突,为行文方便,下文再述)。

公孙瓒大怒,屡次违反命令。刘虞没办法,就上报朝廷诉说公孙瓒掠夺百姓的罪行,公孙瓒也上告刘虞在办理军粮的问题上考虑不周。

这个事情很滑稽,二人都知道朝廷无力处理这种事情,还喋喋不休地互相控诉告发,顶多是想得到一个道德制高点而已。最终还是要靠各自拥有的实力自行解决。

双方也都知道这一点,各自加紧准备。幽州的治所在蓟城(今北京市西南),刘虞和公孙瓒同城办公。为防备刘虞,公孙瓒在蓟城另外修了一座城池。刘虞几次邀请公孙瓒来府议事,公孙瓒都称病不来。

刘虞打算抢先下手,找东曹掾魏攸商议。魏攸认为:“现在能够引领天下的,非你莫属。要引领天下,不能没有谋臣爪牙。公孙瓒文武双全,可以作为倚仗,即使他有些小过错,还是以容忍为好。”刘虞就暂时停止了行动。

仔细想想,魏攸这话有些问题。此时献帝尚在,刘虞凭什么引领天下?况且献帝此时正在李傕、郭祀等凉州军阀的挟持下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魏攸的话通篇不见救献帝于苦难之中,但并没有受到刘虞的纠正或者批评。难道此时刘虞的心理也发生了什么不可为外人道的变化不成?怎么引领天下?引领谁的天下?公孙瓒是作刘虞的谋臣爪牙,还是献帝的谋臣爪牙?

《论语》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话刘虞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他是汉家忠臣,就该禀明献帝,让献帝同意并下诏赋予自己征讨公孙瓒的权力。就像他早些时候告发公孙瓒那样,即使朝廷已经无力解决,但也能使自己获得程序上的正义和合法性。

他没有这么做,说明他已经认为天下无道,可以自主征讨,也就是否认了献帝的合法性,那又何必以忠臣自居呢?联想到刘虞在袁绍、韩馥谋立他为帝时的行为,很难说刘虞是汉室纯臣。他明知道袁绍、韩馥的行为是大逆不道,虽然拒绝了他们的拥立,但仍然与他们保持联系和往来,是不是那时候就为自己的将来留了一手呢?

其实当时刘虞可以答应袁绍、韩馥的要求称帝,历史的走向又会截然不同。不知道刘虞是怎么想的,但无论如何,当时称帝总比现在割据称霸好。

刘虞是个文官,还是个有些迂腐的文官,不知道怎么打仗。193年冬,刘虞集结了幽州各地的驻屯兵十万人攻打公孙瓒(估计又是以一当十的记叙,实有一万兵)。战前发布了两条奇葩的纪律:第一,只能杀公孙瓒一人,不得伤害其他的人;第二,不得焚烧民居。这仗还怎么打?

刘虞集结起来的士兵本来就是驻屯兵,没有野战经验,战斗力十分低下。公孙瓒城下就是一大片民居,阻拦了部队的推进,妨碍了攻城,本来应该先将其烧毁,使公孙瓒失去屏障。

刘虞士兵围城久攻不下,给了公孙瓒应变的机会。此时公孙瓒的主力分散驻扎在城外,公孙瓒就在小城内迅速招募组建起一支几百人的敢死队,他们可没有不准烧毁民居的纪律,立即顺风放火,制造混乱,横冲直撞地杀出来。刘虞的部队瞬间被这几百人冲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刘虞带着部属向北逃到了居庸县(今北京市延庆县)。公孙瓒集结完主力部队后,直奔而来。仅仅三天,就攻陷城池,抓住刘虞及其妻儿,押解回蓟,还是让他为州牧,只是此州牧已非彼州牧,完全就是个摆设。

恰好此时献帝派遣使者段训到幽州来给刘虞增加封地,并赋予他管理六州事务的权力;同时任命公孙瓒为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

公孙瓒趁机诬陷刘虞此前与袁绍、韩馥等勾结,想称帝,并以此胁迫段训公开处决刘虞。

处决之前,公孙瓒还演了一出戏,把刘虞捆放在露天里,自己坐着数落刘虞,并说:“如果刘虞果真应当成为天子,老天就应当刮风下雨来救他。”当时是大旱季节,哪来的风雨?公孙瓒就杀了刘虞,并将其首级传送到长安。在路上被刘虞故吏尾敦劫走安葬。公孙瓒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表段训为幽州刺史。

刘虞死了,公孙瓒占据了幽州,还获得了假节督幽、并、青、冀四州的巨大权力,但这只是个虚名,除了幽州在他的掌控下外,其余三州他都无法染指。让他吃尽苦头的袁绍此时已占据冀州,势力延伸到并州、青州,正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幽州,随时都有猛扑过来,将他一口吞下的危险。

 公孙瓒讨伐袁绍

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身亡时,公孙瓒正在青州与黄巾军交战,闻讯大怒,将从弟之死怪罪在认袁绍头上,立即率军进驻磐河(磐河,由山东临邑县流入河北乐陵县,公孙瓒驻扎在临邑县北)准备进攻袁绍。

袁绍此时没有实力,与公孙瓒相比属于弱小的一方,非常害怕受到公孙瓒的攻击,赶紧将自己赖以起家的渤海太守头衔送给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想以此来笼络稳住公孙瓒。

公孙范到郡上任后就率领郡兵帮助公孙瓒围剿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公孙瓒得到从弟的帮助,如虎添翼,在渤海郡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南大破张饶率领的青、徐黄巾军,斩首三万余级。

黄巾军败退,打算渡过黄河南下,公孙瓒按照兵法半渡而击之,又斩杀数万人,最重要的是生擒了七万多人。公孙瓒加以收编,军队更加壮大。

191年冬,公孙瓒率军离开渤海郡向冀州腹地挺进,攻克安平郡、清河郡,直达巨鹿郡广宗县。然后在袁绍北上的必经之路——界桥(今河北威县)布下阵势,等待袁绍。

同时也学其他诸侯自署官员,以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并任命了这三州的各郡守县令,显示出一统河北之心,根本没把袁绍放在眼里。

冀州许多郡县投降或准备投降公孙瓒,形势对公孙瓒十分有利(赵云就在此时从袁绍处转投公孙瓒。刘备此时为公孙瓒别部司马,在田楷手下)。

这时终于可以一睹公孙瓒的文采。为了表明自己讨伐袁绍的正当性,公孙瓒上表朝廷讨袁,也就是著名的讨袁檄文,洋洋洒洒地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幸亏了公孙瓒此文,后人才得以了解那个时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真实情形,以及袁绍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有哪十大罪呢?其中证实了哪些史实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第四十七战:兖州风云(5)幽州内战,兖徐交锋

    公元193年,袁绍打虎上山剿群盗,曹操穷寇必追踢袁术的时候,公孙瓒也没闲着,他干掉了民意口碑非常好的刘虞,独霸了幽州. 此时的幽州牧刘虞在公孙瓒打不赢袁绍后开始嫌他没日没夜的烧军饷去打仗太劳民伤财了, ...

  • 曹操霸占张绣婶娘邹氏,弄得自己差点没命,他后来如何处理邹氏?

    公元191年,对曹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因为自去年讨伐董卓失败后,长期漂泊的他终于获得了一块根据地. 虽然这块名为东郡的地盘不怎么大,但好歹可以安身立命. 说起来,这件事也挺有趣,曹操能担任东郡太守 ...

  • 《史说三国》之八:刘玄德投公孙瓒

    公孙瓒,辽西人.张温讨伐韩遂时,曾征调乌桓突骑兵三千,涿郡派公孙瓒率领.渔阳人张纯气忿不得带兵,与张举和乌桓大人丘力居反叛,杀右北平.辽东太守,侵犯青.徐.幽.冀四州.灵帝诏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双方在属 ...

  • 东汉灭亡后明明有四个政权,为何称魏蜀吴三国,还有一个在哪是谁

    东汉灭亡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于曹丕,曹丕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魏朝,历史上一般称曹魏,至此存在195年的东汉政权彻底灭亡,接下来进入三国鼎立的时期,曹丕称帝一年后,刘备在益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十一)

    (紧接上期)公孙瓒虽然赶走了麹义.刘和,却被袁绍军吓破了胆,躲在易京里做起了缩头乌龟,再也不敢主动出击. 公孙瓒真是被吓得不轻,成了说不出来就不出来的懦夫,就算是自己的将领被袁绍军攻击或包围,也绝不带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一)

    开场白 聊袁绍势必涉及当时大批风云人物,尽量把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都聊聊,方便各位读者从全局看待当时的人和事.这就难免会出现某一篇的标题仍然是聊袁绍,而文中有可能没袁绍多少事情的现象,请各位读者理解. 看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二)

    谢谢各位点赞的朋友捧场. (紧接上期) 避祸期间的密谋 什么祸吓得袁绍这个豪门公子躲家里长达六年呢?一般的小灾小祸对袁绍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那就一定是大祸.确实如此,那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运动,史称党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三)

    感谢点赞捧场的读者,谢谢. (紧接上期)  投靠何进的秘密 一个豪门公子,当红政治明星进入大将军幕府做僚属,表面看上去很正常.正如上期中所说,何进是大将军,同母异父的弟弟何苗(其生父姓朱,故亦名朱苗)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四)

    谢谢点赞捧场的朋友.周末结束,继续更新. (紧接上期) 背叛带来的胜利 蹇硕暗杀何进的计划被潘隐诡异的眼色破坏,何进逃回军营,誓不进宫,双方出现僵持状态,但国不可一日无君,灵帝死后两天,刘辩以嫡长子身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五)

    (紧接上期)  宦官的报复 走投无路的宦官们开始了处心积虑的报复,环环相扣,步步杀机. 先是示弱.张让的养子太医令张奉之妻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去给儿媳妇叩头认错,说:"老臣得罪了,本来应当和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六)

    (紧接上期) 废少立献 袁绍出逃 袁绍费尽心机逼迫何进杀宦官,让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火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弥补自身武装力量薄弱的短板,阴招董卓等袁氏故吏以杀宦官为名进京,希图董卓听命于己.如果真能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七)

    现在开聊的应该算第二部分了,换一个封面以示区别.感谢各位读者捧场. (紧接上期) 各怀鬼胎的关东联盟 关东联盟中最早起兵的是曹操.曹操出逃洛阳之路艰难坎坷.当时的豫州牧黄琬奉董卓之命追捕曹操,曹操改名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八)

    感谢各位点赞读者捧场,谢谢. (紧接上期) 董卓迁都 在有可能被盟军三面合围的危险中,董卓加快了迁都节奏.迁都长安,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通道存在被白波军打断的危险问题,又可以避开盟军的锋芒,拉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