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话:女娲补天(一个女学霸的自我修养)
“快快给我讲下女娲的八卦”,李晴激动的问。
“是伏羲的发明八卦,好吧好吧,那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伏羲喜欢女娲是因为她用圆规画圆画的好”陈涛答道。
上文说道,伏羲通过八卦对太阳周期进行初步测算后,得出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再配于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成十月,以记为一年。
将一年分为五季,每两个月为一季,即风季、暑季、湿季、燥季、寒季,并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做出了24节气。
《尚书·序》所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按文意所指,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即文字),其目的是代替原来的结绳之政。
远古时期,古人靠结绳打成不同的结扣才记事,主要记录一年中冷暖雨雪的天气变化,草木的荣枯野兽的繁殖等,所以,伏羲用八卦画上文字符号来表示历法,正是由这种需求所催生的。
如果一直沿用伏羲的太阳历法,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我们都知道一年的时间为365.2422天,如果以360天测算,一年差5.2422天,四十年就差出来200来天,都已经超过半年了,也就是说,一年360天开始,四十年后就已经是冬天烈日,夏天雨雪了。
根据伏羲的太阳历来指导百姓的生产生活,不到40年就出现了危机。古代是没有电灯的,夜晚的蛇虫鼠蚁,和猛兽是最危险的。掌握不了时间,就不能在适当的时间找到安全的场所保护自己。也不能指导耕种,蓄养动物,获得足够的食物,对雨季和旱季也无法预知,就会出现大旱和大洪水。
于是出现了《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的可怕情况。
用老百姓夸张的说法就是“天破”了。
什么是四极呢?
古代靠立杆测影看太阳(古代用的工具有圭表和日晷)。圭表就是大话西游里的月光宝盒。是记录古代的计时工具,也就是现代随身带的手表
通过观察影子的长度变化记录积累数据,夏至时的中午影子最长,冬至时的中午影子最短,就会发现影长数据有周期性的变化,而所谓的一年就是这么来的,即立杆测影得到两个最大值或两个最小值,这中间就是一年。如果测量昼夜长短,则夏至时白天最长,冬至时夜晚最长,和立杆测影的结果意义相同。
与此类似的还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长短一致,而南北极地区极昼极夜的分界点也就在这两天。
所以,夏至冬至和春分秋分这两至两分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关键点,以阴阳的概念来看,夏至冬至是阴阳两极,春分秋分是阴阳调和之中,四个点确定无误,一年的四季变化就能次第相续。
圭表测影和昼夜长短只是划分时节的依据之一,实际上还有观测北斗斗柄指向、各种星体出现时间与方位等多种方法。
例如:中央天区围绕“北极帝星”旋转的“北斗七星”,是“中宫拱极星”(《史记·天官书》),其神“北斗猪神”,即华夏神谱的次高神“北斗星君”、“天蓬元帅”。
随着地球的公转,北斗斗柄每天顺时针旋转1°,因而具有指时功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鹖冠子》)钟表的时针,正是仿效北斗斗柄。
北斗斗柄除了具有指时功能,又指向苍龙七宿的第一宿“角宿”。亦即《史记·天官书》所言:“北斗七星,杓携龙角。”
由此可知,所谓“四极废”就是说这四个节点出现了混乱,比如看日子明明是夏至到了应该测出日影最长,外面却寒风呼啸万里雪飘;明明实际测得日影最短,说明是冬至到了,可一看历法却写着夏至。
四个关键节点发生偏移与实际气象严重不符甚至完全相反,这不就是典型的“四极废”么?
九州裂 是什么呢?
伏羲时制定的历法在数十年后就出现寒暑颠倒冬热夏寒的诡异气象,于是,以伏羲为王的各部落势必产生动摇和怀疑,以伏羲为共主的部落联盟陷于分崩离析,这就是“九州裂”,九州指的是部落联盟而不是大地。
在此危难之际,我们的学霸女娲大人就出场了。《列子·汤问》:“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发现了伏羲大大的测算有误后,女娲拿着圆规画了一个更精确的圆重新测算了四极(开个玩笑)。女娲根据影长重新计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后弥补旧的太阳历法产生的5天误差。”女娲补天之后,一年365天,与实际的回归年基本接近(误差0.2422天),于是,又重新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间点。这就是所谓的“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
从此伏羲看上了这个会画圆圈的小姑娘,和女娲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
然而事情依然没有那么结束。
一年365天,比实际的回归年少0.2422天,四年就接近少一天,四百年就少100天,八百年就会少200天,又会逐渐出现夏天可以滑冰,冬天需要避暑的诡异天象。
800年后,又将有一位盖世英雄踩着七彩祥云拯救世界。
且看下回龙行天下-(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