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唐诗解读——杜甫之《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复无忧。

注:

薤:植物名,今陇南一带称为“小蒜,鳞茎圆锥形,有红、白两种,可以吃,味道鲜美。

畦蔬绕舍:一畦一畦的蔬菜环绕在住房四周。

比。类、同。

刍:喂牲口的草。

箸:筷子。

关鬲:鬲同“膈”,即人体内的横膈膜。横膈膜下面是胃,所以中医把老年人胃的机能衰退,称作“关鬲冷”。

解读:

杜甫在秦州期间,隐者阮昉多次拜访他,两人过往甚密。阮昉曾赠杜甫三十束薤。这首诗,就是杜甫写给阮昉表示感谢的。

一、二句写园。说“柴门内”,说“绕舍”,写出了阮昉住处院、园、舍的特殊结构。

杜甫曾写过《贻阮隐居昉》,我们从中可以想象阮昉闭门不出的隐居生活:

陈留风俗衰,人物世不数。

塞上得阮生,迥继先父祖。

贫知静者性,白益毛发古。

车马入邻家,蓬蒿翳环堵。

清诗近道要,识子用心苦。

寻我草径微,褰裳踏寒雨。

更议居远村,避喧甘猛虎。

足明箕颍客,荣贵如粪土。

这首诗主要颂扬阮昉的“高风”。前八句单写阮防,后八句兼及诗人自己。写阮防又先从他的远祖开始,把他比作“先父祖”一样的高人。诗中具体写到阮防的生活:贫穷、清白,不追求享受。后八句写阮防与诗人的交游:“清诗”两句写他们互为知音,“近道要”,称赞阮防的诗写得好。“寻我”两句写他们过从甚多。最后两句是对阮防的赞美之词,也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富贵的思想。

且从“车马入邻家”“更议居远村”这样的诗句来看,以及与杜甫能够“褰裳踏寒雨”互访来看,阮昉极有可能就在秦州城附近居住。

回归到这首诗来三、四句,主要写赠薤。其中“盈筐”写馈赠之多,“露薤”以薤尚带露曲折地表示对阮昉及时馈赠的感激。关于“不待致书求”,《杜诗详注》说:  “前以侄佐索蕴(按:指《佐还山后寄三首》第三首),此不索而自致也。”这首诗经这么一比,似乎杜甫有扬此抑彼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在两种不同情况下写的诗篇,诗人不一定真有这种用意。

五、六句描写露薤。“束比青刍色”,是指捆起来的长叶,青翠可爱;“圆齐玉箸头”是说“蒜头”圆洁鲜亮;而且长短一律。诗人这样描写、比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鲜薤的喜爱。

最后两句,说露薤性温、味鲜,是诗人“衰年关鬲冷”时极为需要的东西。杜甫从关内初到秦州山区,加以又碰上多雨的秋天,湿寒使他很不习惯,所以很需要一些性温热的食物。再说薤的味道也很鲜美,杜甫得到朋友馈赠以后很高兴,以致于说有了薤,他再也没有什么可忧愁的了。

此诗是致谢之作,但通篇没有一个“谢”字。在围绕露薤的多方面描写之中,处处渗透着诗人真诚的欣喜和感激之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E46杜甫五律《示侄佐》读记

    杜甫五律<示侄佐>读记 (小河西) 示侄佐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诗中&qu ...

  • 看图识唐诗(613)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 未暇泛沧海,尚无闲暇去泛游沧海, 悠悠兵马间.还逗留在兵荒马乱间. 塞门风落木,塞门和客舍秋风吹落树叶, 客舍雨连山.不停飘洒的秋雨山连着山. 阮籍行多兴, ...

  • 姓氏文化探源——杜姓

    姓氏文化探源 杜姓 姓氏释义 1.杜梨树,落叶 乔木.果实叫杜梨,也叫棠梨.苗木常作梨树的砧木. 2.堵塞:以-流弊.防微-渐. 姓氏起源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 ...

  • E02杜甫五律《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读记

    杜甫五律<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读记 (小河西)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腹无忧.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 ...

  • 6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上)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

  • 8 唐诗解读——杜甫之《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王国称多士,贤良复几人. 异才应间出,爽气必殊伦. 始见张京兆,宜居汉近臣. 骅骝开道路,雕鹗离风尘. 侯伯知何算,文章实致身. 奋飞超等级,容易失沉沦. 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云霄今巳逼,台衮更 ...

  • 126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二)

    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注: 白帝夔州各异城:白帝城在夔州城东之白帝山上,是公孙述据蜀称帝时所建,故云"各异城". 蜀江楚峡混殊名:瞿塘 ...

  • 125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一)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注: 中巴:<水经>:"刘璋分三巴,有中巴,有西巴,有东巴." 巴东山:泛指三峡诸山. 三峡:指瞿塘 ...

  • 128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四)

    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注: 赤甲:即赤甲山,位置在瞿塘峡西口的北岸,南基连白帝山,土石皆赤.宋人称西山.西郊和卧龙山,今人称鸡公山. 白盐:即白盐山,位置 ...

  • 127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三)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注: 群雄:指隋末起兵的各路英雄. 竞:角逐. 前朝:前代,指隋代.言隋末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王者无外:言帝王以天下为一家. ...

  • 130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六)

    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注: 东屯:地名,在白帝城东北十余里. 稻畦:水稻田. 涧水:指白帝城北之东 襄水,今称草堂河. 青苗:地名,即青苗坡,在瞿塘峡东. ...

  • 129 唐诗解读——杜甫之《夔州歌十绝句》(其五)

    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注: 瀼:山间能此指奉节城东门外之梅溪河. 琼蕊:白色花朵之美称. 鹤子.凫雏:皆指幼鸟. 蒋牙:茭白的嫩牙.禾本科多年生水草本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