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 简历

夏完淳,(1631-1647),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南明诗人,民族英雄。

夏完淳 - 生平介绍

夏完淳,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夏完淳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天资聪颖,早慧,5岁读经史。当时陈继儒曾写诗赞:“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7岁能诗文,9岁写出《代乳集》。允彝出游远方,常带完淳在身边,使他阅历山川,接触天下豪杰。从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时即胸怀大志,至十一、二岁,已“博极群书,为文千言立就,如风发泉涌;谈军国事,凿凿其中。”一次他问岳父钱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丈人惊愕,一时无从回答。 
夏完淳出生后,夏家上下欢天喜地,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祝贺夏允彝35岁喜得贵子,更祝贺夏家单弱的门庭终于有了生机。大家都涌到摇篮边,啧啧称赞这有着一双黑亮眼睛的婴儿天庭饱满、聪明可爱。此刻,这个躺在摇篮里,乳名端哥,大名完淳,号存古,别号小隐的孩子还不知道,那些欢喜地俯在摇篮上向他微笑的人是多么地优秀,他们的才华,他们的教诲将影响他短短17年的有生之年,并使这17年在历史上永远留下光辉的一页,并且因为了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因此留在了历史的书页中。

如果说夏完淳是一株挺立的青松的话,无疑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根茎供给了他养分,支持了他每一点一滴的成长。在夏完淳成长的周围,有一个极良好的环境,上至先人遗风,父母教诲,下至姐妹及亲戚朋友的影响,这一切都成就了他的才华与品格。

夏允彝从儿子懂事时起就教他四书五经、天下诗文,而且在讲授诗文的同时更注重爱国主义的教育。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们的《正气歌》 、 《满江红》一起深深地铭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亲及其朋友们为匡救天下,恢复优秀儒家传统和阉党进行斗争的情景更是给了他现实的教育。刚才提到的夏允彝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与爱护也是小完淳成长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完淳是夏允彝的偏房陆氏亲生,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正妻的地位是很高的,完淳虽为陆氏亲生,但按规矩他必须叫盛氏为母亲,对陆氏只能称呼“娘”,而且归于盛氏的名下。这种不合理的做法对他小小的心灵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好在盛氏为人温和大度,对陆氏与完淳的亲近非常理解,从不加干涉,并且利用自己精通文墨的优势,每天悉心教授完淳诗文和礼仪,使完淳深为感动,并且终生像对待生母那样敬重热爱这位嫡母。后来夏完淳在就义前夕写的《狱中上母书》 ,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写给盛氏,这个他名义上的母亲的。在那个封建时期,这是天经地义的规矩,而夏完淳又是受封建教育很深的人。自他懂事时起,小小的心灵中就受到这样的强迫:即使他爱自己的生母,也不能一无保留地挂在脸上,这种感情必须拿来对待嫡母。长期受这种等级观念影响,再加上盛氏确实明理通情,因此他对盛氏的感情深也是很自然的事。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 “江左少年”,上书40家乡坤,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参谋义军领袖吴易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就,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复明意志坚定不移。因痛心国事,作《大哀赋》,文采宏逸,情词哀惋,见者无不感叹惊佩。

顺治四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当局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当局侦获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审。船过细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师陈子龙,作《细林夜哭》诗,以表哀悼。船过吴江,又作《吴江夜哭》诗,以悼念吴易。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 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完淳 - 评论

夏完淳,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儿子,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思想当然还有狭窄的一面,比如他深受封建士大夫的影响,奉朱明王朝为正统,不能正确认识农民起义军的本质等等,因为在那个时代,爱国者往往把忠君作为表现爱国思想、从事爱国活动的形式,这是所有封建时代爱国者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这些局限性都不能掩盖他身上夺目的光辉,尤其在国难深重的时候,这种光辉就更加灿烂华美。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以夏完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话剧《南冠草》曾激动过多少誓以热血拯救祖国的中华儿女!今天,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对祖国的义务没有变,青年人追求向上、追求真理的激情没有变,因此在他的身上,我们同样能汲取许多做人的力量。

对青少年来说,夏完淳这个人物有着不可磨灭的榜样作用,而且他的无论是做人还是事业的成功,都很有值得人们深思的价值。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关于神童的记载,但他们大多只是天上的流星,闪烁一时便没了光彩。王安石那篇著名的《伤仲永》对这种情况加以了分析,对社会上不正确的培养神童方法进行了指责。确实,这些天资聪慧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但盲目的吹捧迎合只能让这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丧失进取心和清醒的认识,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同时又不再继续学习,因此大多数孩子很快就江郎才尽,像仲永一样沉溺于大人的指挥和机械的创作中,“泯然众人矣”。

夏完淳 - 著作作品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 、《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①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 、《军宴》、《江城》、《避地》、 《即事》 、《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 、《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 《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

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③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 《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14岁参加抗清斗争后,在血与火的斗争生活中,特别是在被捕以后,他写了不少慷慨悲壮而又清新明朗、表现民族气节的诗篇及赋、曲、杂文等。著名历史学家,也是夏完淳研究专家白坚先生总结其主要内容为:  

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诗集中大量篇章直接间接、多方多面、借古喻今、因物寓意地表现了诗人心怀故国、志在南归、念切中兴的思想襟怀和抱负。尤其可贵的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境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如“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等,气势奔放,开朗壮美。 

其二,抒写兴亡之恨、山河之泪。可谓“处处山河泪,篇篇烈士心”。完淳的诗中有不少借青楼盛衰或宴游兴替以寄予兴亡之恨的内容。  

其三,歌颂英烈,哀悼师友。《六哀》、《六君咏》、《细林野哭》、《吴江野哭》和哭钱熙的诸篇,都属于这一类。其中颇多感人甚深的好诗。千百年后,还使人读之震悼,闻之饮泣。

夏完淳诗作,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如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作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集中的爱国主题,爱国激情,热烈的战斗气息,充沛的乐观精神,夺目的华美文词,动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完淳诗歌的悲壮激昂、清新开朗的艺术风格。

夏完淳的诗,并非以年少而见称,也并非因殉国而作传。幼年时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实际斗争的磨炼,都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但他的诗作毕竟受其年龄、经历、思想局限性影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题材比较单调狭隘,描写人民群众的疾苦和灾难的尚嫌薄弱;用典过多,有时有掉书袋之嫌。比起其师陈子龙来,自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艺术营养。四川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时,……,特别喜欢明末夏完淳的诗文,一面抄写,一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也慷慨激昂地说:“我早年从《艺海珠尘》内得读《夏内史集》,诵至他16岁所作的《大哀赋》和《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这几篇,有时热血上涌,有时酸楚欲绝,不知不觉的使我对于这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敬佩不已”。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也多次著文对夏完淳的诗作进行详细评点。  

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 、《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  

①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 《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  

②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③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  

④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夏完淳 - 诗作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绝句(四首选一)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还;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精卫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劳劳成古今。

卜算子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婆罗门引·春尽夜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夏完淳《遗夫人书》译文
夫人:
你我结亲才将三月,就遇到(我即将离世的)大变故,竟然连累了你,要依靠别人来照顾。(此前)你却从不曾因为我们夏家荣盛或者败落而感到高兴或愁苦。你我之间的感情虽然称得上举案齐眉,(你我分离在即)可又怎能相比呢?贤惠、淑静、和顺、孝敬,要同时具有这些品质自古都是难事(而你竟然都有了)。痛心的是现在我(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况)不得不勇赴国难,我死之后,夫人你又不能不活着。因为上边有两位老人,下边还有一个幼女,这奉养老人、抚育孩子的事我又能托付给谁呢?然而我劝你好好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荒芜的田地,长满了蔓草;原来是夫唱妇随的好夫妻,现在却做了阴阳相隔的隔世之人。(你)青年失去了丈夫,可你仅仅才十八岁呀;沧海横流,又到了世事变迁的时际了(注1)。你孤孤单单一个人,靠什么来维持生计呀?令人悲伤呀!说到这里,我肝肠寸断,拿着笔心中痛酸,唯有对着纸流泪;想写又(不知道写什么)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想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就要死了,就要死了!心中已乱!平生常替他人出谋划策,能侃侃而谈,今天想为夫人你想想(将来的安排和打算)思绪却像是乱丝积麻,(茫无头绪)。我死后的事,只能全凭你裁度处理,我什么也说不上、说不出了!放下笔吧!
去年在江南扶立新君继位,大家都得到了(新君的)典封,各有官职,而唯独我不曾接受。夫人啊夫人,你也算是大明(正统)遗臣的夫人呀!(注2)我连累了你,我耽误了你,我还有什么可说呀!呜呼悲哉!见这信如同见我!

敬致夫人秦篆
注1 :“丁百六之会”,丁是“正值、当……之时”的意思;“百六之会”,是古代道家说法中罪厄来临的期限。这里指天下大乱、国家兴亡灾难。
注2:夏完淳没有接受新君的封典,此处却说夫人是“明命妇”,我想可能是指所立新君不是明朝正统后代,夏完淳仍不改变自己是大明正统的臣子,所以这么说。或许另有解释,请自解。

字面意思尚可理解,关键是读者阅读的心态。我做不到用文字渲染来把读者带入到夏完淳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情绪中去。才思有限!

夏完淳 - 英烈传说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满清入关后,有一批读书人不甘受满人的统治,在夏允彝和陈子龙的带领下开始了反清斗争。夏克彝有个儿子叫夏完淳,才15岁,又是陈子龙的学生,自小就读了不少书籍,能诗善文。因此在他父亲、老师的影响下,也参加了斗争。

一天,夏完淳因为叛徒的告密被捕了。清军派重兵把他押到南京监狱关押了八十天。死亡的威胁并没有使他恐惧,令他感到伤心的是,没能实现他保卫民族、恢复中原的壮志。主持审讯的是洪承畴。洪承畴知道复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软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洪承畴装出一副温和的神气说:“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假装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畴,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复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悼,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洪承畴被骂得脸色死灰,不敢再审问下去,一拍惊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公元1647年九月,这位年才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临刑时,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郭沫若曾写话剧《南冠草》,歌颂他的英雄气节。

夏完淳 - 参考资料

纪念网http://m.lifeall.com/mem/808/main.ahtml

http://club.fjii.fj.vnet.cn/xxgx/gylx/lsgs/2008/02/763.htm

http://m.ndcnc.gov.cn/datalib/2003/Author/DL/DL-463468/

(0)

相关推荐

  • 从“南冠”到“道冠”:金代诗概说 | 附中国古典文学总集精选书单

    在中国诗歌这座万紫千红的园林之中,金代诗歌是其中的别样一景.这是因为金代诗歌之始,始于金代的"南冠"宋人,而金代诗歌之终,终于道教诸子的悟道诗.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较为特殊的状况. ...

  • 香祖兰因 | 陶渊明的隐士兰文化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 1.兰花为君子之花,这里的君子指隐士(隐君子),而非才德出众的人. 2.陶渊明的隐士兰文化是兰文化中的主流.他是兰文化的创始人. 3.陶渊明在兰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为最大,超过孔子.屈原等人. ...

  • 明代的诗文

    文/肖旭 从重要性来说,当然不如小说.戏曲,但应看到它是明代文学的一大块,在这大块中作家多.作品多.流派也多,而头绪纷繁.为便于掌握,把明代诗文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大阶段来讲. 开头.结尾两阶段的时 ...

  • 17岁反清义士,当面怒斥洪承畴,被清军杀害后至今被人瞻仰

    明末,出现了一个少年英雄,17岁被清军杀害.在清军的狱中,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书信,其中有这样一首诗: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掷地有声的诗句,充分表现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战斗意志.作 ...

  • 钩沉|越剧《南冠草》的改编始末,及夏完淳的舞台形象想望

    <南冠草>编剧毕华琪写过一篇文章:<从越剧<南冠草>的再修改谈历史题材的古为今用>,如今看来不免有很浓重的时代气息,但还是很有意义的.从文章里,不但可以看到越剧&l ...

  • 古诗词文赏析之古诗《即事三首》夏完淳

    2021-04-25 09:55 华人号:中国文化 即事三首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 ...

  •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三百首,夏完淳《别云间》

    别云间 [明代]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 ...

  • 书法《王玉良“历代名人百首诗之夏完淳、解缙“》二幅

    书法《王玉良“历代名人百首诗之夏完淳、解缙“》二幅

  •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古诗三百首,夏完淳《即事三首》

    即事三首 [明代]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 ...

  •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十七岁的美少男,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1647年10月16日,南京西市,一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七岁美少年,面对手提鬼头大刀.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昂然站立,而刽子手,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 这位十七岁的美少年名叫 ...

  • 古诗词日历 | 夏完淳《别云间》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三年来为了抗清四处为家,今天不幸又成为牢中囚犯. 国破山河心中有无限泪水,谁曾说过这天地多么宽广. 我早就做好牺牲的准备了,只是要作别故乡多么艰难. 当我坚 ...

  • 南明诗人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诗人,松江华亭人,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夏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q ...

  • 夏完淳《别云间》赏析

    别云间 明·夏完淳 [原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云间:上海松江区古称云间,是作者家乡.1647年(永历元年/顺 ...